編者按:科幻電影中海洋的神秘總是能夠引起大眾的嚮往,而如今已經出現了很多海洋主題的餐館、酒店、別墅,通過這些建築可以讓消費者進行沉浸體驗,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總是能夠引起眾多人的追逐和喜愛。
浩瀚無際的海洋和宇宙一樣,對人類都有著無窮的吸引力,不少美好的神話傳說都與海洋有關。雖然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大海深處除了少量的動物,並沒有精靈出沒。然而,人類還是希望潛入大海深處一探究竟,許多科幻影視都呈現了人們未來在深海中生活的畫面。
幸運的是,在深水處的奇蹟似乎比在太空中更容易創造!今天,水下建築已經不再罕見,很多高級酒店、別墅和餐館都在全球的各個角落點綴著海底世界。此外,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發展,大海也極有可能成為明天的城市發展的備選方案。本文搜集了幾個最具想像力的海底建築,以及未來水下城市中心的設計,一起來開開眼界吧~
馬爾地夫ConradMuraka
世界第一座海底別墅康萊德酒店及度假村(ConradHotels&Resort)打造的TheMuraka是世界上第一座海底別墅,是馬爾地夫倫格裡島康萊德酒店旗下最獨特的項目之一。這個獨一無二的項目將當代設計與技術完美結合在一起,是在印度洋的海面和海底建造而成的建築奇蹟。Muraka一詞的意思是「珊瑚」,這座別墅四周環水,共有兩層,室內和戶外區域的設計理念旨在打造出精緻而又放鬆的氛圍,讓客人盡享舒適與品質,為其提供難忘的體驗。這棟住宅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其位於水平面以下5米的,180°全景玻璃臥室。遊客躺在床上即可觀賞到全景視角的印度洋海底世界,絢麗生動的海洋色彩和豐富多樣海洋生物就圍繞在身邊。另外,套房內也設有雙人床、浴室以及直通上層起居室的螺旋樓梯。與之相鄰的區域是一個精緻的交談空間,擺放著一組Portofino扶手椅和Benson邊幾。水平面以上的樓層,則同樣設有臥室、浴室和健身房、廚房與酒吧等空間,特別的是,別墅兩側也分別有正對日落與日出的休閒露天平臺與無邊際泳池,讓人得以用最佳角度欣賞耀眼破曉與綺麗晚霞。
大西洋博物館
全歐洲第一個水下博物館大西洋博物館(MuseoAtlantico)位於蘭薩羅特島附近的海域下,佔地達2500平方米,館內佇立著300多個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現實主義人像雕塑,分12處安放在一片本毫無生機的沙質海床上,數量可觀,還有一道重100噸、30米長的牆,所有作品形成了一座水下植物雕塑群,蔚為壯觀。館內的中心作品是一件大型裝置——《穿越盧比肯河》(TheRubicon),它描繪的是35座人物群像以不同姿態朝著一堵牆的方向行進,像是沒有退路一般。這也呼應了英文諺語「CrossingtheRubicon」,意指人發展到某個階段後無路可退,必須破釜沉舟一直走下去。《穿越盧比肯河》旁邊還有一組巨大環形作品——人類螺圈(thehumangyre)由200多個人物雕塑組成,中間空出的圓供海洋生物棲息。這形態似漫地伸展的人物雕塑,又像是神聖的人類受難者。它提醒我們,人類原本就是從海洋生物進化而來的,海洋的一舉一動決定著人類的生死。據博物館稱,最初的作品在水平和種類上經歷了顯著的提升和極大的豐富。現已成為梭魚和沙丁魚群、章魚、海綿動物和蝴蝶魟時常光顧的地方,觀眾可通過深潛、浮潛,或乘坐觀光玻璃底船的方式下水參觀,潛入水下觀展的時候還會有許多海底生物自在地穿行在旁,與海水、陽光、雕塑群合為一體,形成奇特夢幻、令人驚嘆的難忘藝術體驗。大西洋博物館的建立不僅不會改變海底的生態環境,反而寓意著人類對自然的友好宣言。在陸續迎接遊客的同時,也提醒人們意識到當前全球海洋生態所面臨的嚴重威脅。
海洋螺旋
自給自足、環保的水下城市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海底都有水晶宮,在西方的神話傳說中,大海深處有一個神秘的古城亞特蘭蒂斯。受到這些神話傳說的啟示,日本工程公司清水公司(ShimizuCorp.)提出了一個價值260億美元的自給自足、環保的水下城市——海洋螺旋(OceanSpiralCity)。水下城市的外觀設計創意來源於水母,其分為三個部分:球體居住區、螺旋形通道以及海底沼氣製造廠。整座水下城市靠深入海底的纜繩來固定,以免城市主體「隨波逐流」。球體居住區位於海面下,直徑為500米,可同時容納5000人居住。球心是住宅區,商業區,辦公區以及酒店所在地。球體居住區中央是綠色垂直公園,其中種植了大量的綠色植物。它不僅是城市居民的休閒玩耍之處,更重要的是為城市居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空氣。水下城市的能源來自幾千米深的海底沼氣製造廠,微生物利用海底淤泥以及人們的生活垃圾製造沼氣,沼氣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直接燃燒供熱。除了沼氣外,大海中可以利用的能源還很多,比如波浪能、洋流能、風能、太陽能、溫差能等等,居民們不用擔心進入水下城市會漆黑一片。除了能源之外,水下城市居民還將修建漂浮農場來滿足日常的飲食需求。通往海底的是一條15公裡長的透明螺旋形通道。由於這個通道外觀獨特,水下城市以此被命名為「海洋螺旋」。透明的螺旋形通道具有多種功能:首要的功能是可以讓人們行走其中,欣賞深海風光;另外這個通道中還分布著一些管道,一些管道是向下運送生活垃圾的通道,一些管道是向上運送沼氣的通道。據悉,整個項目預計需要5年時間建設,耗資約3萬億日元。該公司聲稱,到2030年,它可以為人類居住做好準備。
水下餐廳Under
歐洲第一家海底餐廳水下餐廳Under位在挪威最南端的Lindesnes海域上,被譽為2019最期待建築之一,同時也是歐洲第一家海底餐廳,由挪威著名建築事務所Sn?hetta操刀,於2019年3月20日揭幕。這座挪威南部的全新地標「Under」一半的建築體位於海中,強調陸地和海洋之間微妙的生態平衡。外形神似沉沒的潛望鏡,以極簡風格,設計巨型全景窗,以探索北歐海洋世界。這不僅是餐廳空間的打造,同時也作為海洋研究中心的重要場域。餐廳在非營業時間,則作為海洋生物學家研究魚類行為的實驗室,探索它們對光的反應、嘗試以聲音來訓練野生魚群、觀察它們在不同季節的行為變化。餐廳入口位在海邊陸地上,走進「Under」水中餐廳,猶如被帶入一片寧靜的綠洲,內部裝飾靈感源自於大自然,選用橡木等天然材料,搭配聲光效果,營造出溫馨宜人的用餐氛圍。主餐廳為495平方米、能容納40人用餐。以波濤洶湧的大海、海中漂移的海澡為設計靈感,選用水磨石地板,搭配深藍色與綠色調的隔音板,再投放微微藍光照亮空間。餐廳中包括門廳、衣帽間、香檳酒吧與主餐廳。空間中的焦點,是貫穿整座建築的巨型全景窗,猶如潛望鏡的鏡頭,為顧客提供了探索窺探海洋世界的全新視角。香檳酒吧的設計,以海岸上貝殼、沙子為靈感,運用粉色與橙色,打造暖色調的活潑空間氛圍。水下餐廳展示給我們一種新的方式,來表示陸地與海洋之間微妙的生態平衡,並提醒我們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負責任消費。
杜拜水鐵餅酒店
世界首座水下"鐵餅"酒店水鐵餅酒店旨在為潛水員和海洋生物愛好者量身定製奢華生活方式。設計由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的兩個「圓盤」組成,可深入探索海洋深處。水上鐵餅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結構工作,也可以加入其他模塊,以創建一個更大的度假村綜合體。設計方案中的兩個圓盤:一個圓盤浸沒在水下10米處,另一個在海面上5到7米處。兩個圓盤由三個結構"腿"和一個包含電梯和樓梯的垂直軸連接。水下圓盤設有21間客房,巨大的玻璃令訪客飽覽海底景致,襯託一片生機勃勃。每個房間內都集成了特殊照明系統,讓遊客可以照亮水世界,觀賞海洋生物。與這些房間相鄰的是一個水下潛水中心和一個儲備充足的酒吧。水上圓盤包含餐廳、水療中心、娛樂區和多功能大廳,還有一個巨大的遊泳池。遊泳池在平臺的中心,可以從屋頂進入,屋頂還設有花園和直升機停機坪。遊泳池周圍配有多個小平臺,人們既可以在水上平臺體驗各種不同的異國風情,而且可以直接通過隧道進入到水下空間觀賞海底的各色動物及潛水錶演。住客的安全是設計方案的第一位。該結構可以抵禦最惡劣的天氣條件。而且,一旦發生任何危險,水下圓盤還會自動浮出水面。此外,每一個圓盤的大小都是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的,如果"環境或經濟條件發生任何變化",圓盤可以整體進行搬遷,不會威脅海洋生物的安全。
MOUA藝術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個水下藝術博物館MOUA是世界上第一個水下藝術博物館,由藝術家JasondeCairesTaylor創建於澳大利亞大堡礁。這種具有部分或全部淹沒藝術品的獨特吸引力,不僅對遊客構成了強烈的吸引力,而且通過發揮教育工具的作用,它們在全球範圍內幫助保護了珊瑚礁。水下藝術博物館(MOUA)幾乎全部為水下藝術品作品,吸引著全球無數遊客的關注及遊覽,同時,這些海洋上的設計裝置也完全符合環境保護標準,並有助於在全球範圍內保護、恢復珊瑚礁及其它海洋生物的數量及生存年限。MOUA除了是個重要的旅遊景點,還是個「研究和海洋科學中心」,將幫助珊瑚礁更有效的繁殖,同時為數百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場所。立方體形狀的雕塑裝飾著14幅描繪成年人和兒童的作品,並在夜間點亮,以吸引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遊客可以通過遊泳進入雕塑,探索其中的藝術品以及海洋生物的多樣性。MOUA原本計劃於2020年4月向公眾開放,但由於此次全球疫情情況,已將其開放日無限期推遲。
Aequorea大廈
可3D列印的海洋建築Aequorea大廈是比利時建築師VincentCallebaut制定的一個由『未來主義』海洋建築組成的城市計劃,建築由藻類和塑料垃圾3D列印製成,延伸到水面下1000米,包括一個被海藻和植物覆蓋的"農場"及全新可再生能源系統。Aequorea大廈通過營造全新的水下文明世界,為深受氣候變化之苦的災民提供了一處可持續發展的住所。這些結構體通過生態友好的自然鈣化方式連續自建而成,形成外部骨架。這座海洋城市將擁有1,000座塔樓,容納20,000個市民。市民們將用新的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維持生存,並藉助「鰓面具」在水下呼吸。市民食物將來自養殖藻類、浮遊生物和軟體動物,而果園和菜園將種植在海螺狀結構的頂部。他們的主要出入口位於水面上,可通過四個遊船碼頭到達。碼頭上方為茂密的紅樹林,樹林紮根於一個漂浮的直徑為500米的圓屋頂上方。模塊式的居住、合作空間、實驗室、循環利用工廠、科學實驗室、教育酒店、運動場、農場和植物精華池塘一個接著一個堆積起來。這座大廈的扭曲方式超能抵抗液體靜壓力。它的幾何形體使它能夠對抗海洋漩渦,因而減少了暈動症。能源方面不再需要木炭、石油、瓦斯或是核能,而是通過螢光素在內的共生生物進行生物發光,這種螢光素通過氧化作用來發光。該建築如果真能落實,將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突破!
(文章版權歸睿途旅創所有,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