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中的預言在現實中出現了,一座建在海底的城市

2020-12-05 悠遊遊天下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位19世紀「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著作《海底兩萬裡》、《神秘之島》中,對於那些大膽幻想著地球上的未來的構思,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以非常相似的方式體現了。現如今,又一個小說中的偉大預言出現了:一座建在海底的城市。

波塞冬海底度假村,這個超級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度假村位於斐濟,是世界上最美麗和最浪漫的地方之一,擁有一系列在太平洋海面下建造的套房。酒店佔地約38000平方米,有一個半英裡長。它周圍是一片晶瑩剔透的廣闊瀉湖水域,近90英尺深,居住著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

主要設施位於太平洋中部的一個私人島嶼上,周圍環繞著大約5 000個珊瑚礁。度假村提供三種類型的住宿:在私人海灘上,在海面上,或在海面下。

水下套房通過位於碼頭盡頭的電梯進入。雖然在水下,但水下套房裡的壓力和地表的壓力不會讓你感覺有什麼不同,套房裡還配備了空調和控制溼度,以便讓人們舒適地入住。

24間水下套房的外表面約有70%是用透明的丙烯酸玻璃從地板到天花板建造的,可以讓客人享受到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海底全景。在外面,每個套房都有自己的珊瑚花園,只要你打開開關,就能欣賞到各種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在珊瑚中穿梭。

相關焦點

  • 薦書|好看的科幻小說集錦:用寫作的溫度來抵禦現實的嚴寒
    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希望這些都會實現」2020這個印象中遙不可及又充滿幻想的年份,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到了,那些關於未來的想像實現了嗎?本期我們帶來科幻小說專題,包括獲得雨果小說獎的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以及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 清朝人寫的科幻小說,未來人都長這樣,書中還預言了飛機的出現
    筆者-小文一般而言,科幻小說都是近代產物,人類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以來,各類機械快速發展,人類得以解放了勞動力,促使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受到地域的影響,科幻小說一類的書籍最早在西方等國家開始流行起來,但你又是否聽說過中國清朝時期的科幻小說呢?
  • 科幻作品中的城市空中飛車為什麼遲遲沒出現?
    在科幻電影中,城市上空有許多空中飛車高速飛行,各行其道,叫人欽羨,讓人神往。這幾年平行宇宙理論和穿越未來者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穿越到未來的人回來說:未來社會城市上空有空中飛車飛行。幾個穿越者都這麼認為,這與科幻電影上所展示的相吻合。姑且不論他穿越未來的真實性,但是對於科幻來講是確實的。科幻即科學幻想,與空想、瞎想不同,空想、瞎想完全違背科學常識,而科幻多少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的。
  •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星辰大海裡的秘密世界
    」,他小說中的很多想像,至今仍是人們科學探索的方向。令他印象最深的,便是蘇格蘭的赫布裡底群島和斯塔法的芬格爾大巖洞,這裡的景色,正像凡爾納在《綠光》中所描述的,給他留下的印象就如給孟德爾頌留下的印象那麼深刻。可以說,芬格爾大巖洞如同一座令人心醉神迷的浪漫主義神殿,對凡爾納的幻想旅程起了決定性作用。後來的《地心遊記》、《神秘島》、《黑鑽石》、《迎著旗幟》等作品中,對海底巖洞形象的描述,便離不開這個幻想的發源地。
  • 科幻小說《高鐵》: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中新網1月24日電 題: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評科幻小說《高鐵》  吳巖  韓松不是速度的崇拜者,他是速度的敏感探測器。   從2年到幾個月,韓松作品跟現實的距離再度接近。這再一次印證了他所宣稱的,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而他本人恰恰要成為這種科幻現實的描述者。剛剛讀完的小說《高鐵》,可能是作者相關理論的又一次實踐。  對於讀過《地鐵》的人來講,閱讀《高鐵》會有一種審美疲勞之感。小說的構造模式基本一致。
  • 《三體》紅岸基地在現實中有原型?就隱藏在京郊一座古鎮的農田中
    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因為現實的吸引力實在太沉重了。——劉慈欣《三體》《三體》中紅岸基地的原型?看過劉慈欣著名科幻小說《三體》的朋友一定對裡面的紅岸基地印象深刻。神秘的拋物面天線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奇峰之上,名為對抗西方太空計劃的絕密國防工程,實為尋找地外高智慧文明的基地,進而引發了人類文明的危機。小說中的紅岸基地,酷炫中帶著一絲神秘色彩。在小說中,這處神秘的紅岸基地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的一處被稱為「雷達峰」的山頂。
  • 從《海底兩萬裡》到《三體》:科幻文學為何如此打動人心?
    在凡爾納的作品裡人們上天入地——發射大炮環繞月球(《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進行環球旅行(《環遊地球八十天》),暢遊海底(《海底兩萬裡》),進入地球內部遇見遠古動物,相當於進行一次時間旅行(《地心遊記》)。比作品中的各種奇異場景更令人驚奇的是,凡爾納作品中的很多幻想,都在不久之後成為了現實,這不得不說是作者在文學與科學領域取得的雙重成就,而這種成就也只可能屬於科幻作家。
  • 科學家發現了現實中的三體世界,竟和科幻小說描述的一模一樣
    科學家發現了現實中的三體世界,竟和科幻小說描述的一模一樣讀過劉慈欣三體小說的任何人都知道,三體是虛構的外星智慧文明。在這個科幻小說中,深刻描繪了距離地球4光年遠的三體文明生活環境、科技水平,以及宏大璀璨的宇宙。
  • 科幻史話12 賽博朋克科幻小說
    英國、日本、蘇聯等國都出現了賽伯朋克小說,這場運動還蔓延至其他領域,出現了賽伯朋克風格的電影、電視、音樂等,形成了許多帶有叛逆性的亞文化群體。現在賽伯朋克一詞被用來泛指一種個人化、玩世不恭、反權威、反信息控制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
  • 當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映射到現實生活中
    科幻電影一直是技術領域的靈感來源之一,眾多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技術,最早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雖然它們只是道具和特效,但無疑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最終將它變為現實。當然,還有一些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恰恰相反,其靈感來自於現實,或許還存在「廣告植入」的嫌疑。其實人類最開始的幻想從文字變為了電影最終成為了現實。
  • 今日精選書籍推薦—科幻小說
    今日的精選書籍為3本科幻小說類書籍,書名分別為《海底兩萬裡》、《呼吸》、《克萊因壺》。我個人很喜歡科幻小說類作品,讀起來特別帶感。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下次為大家專門推薦這本書。全書共2卷47章內容簡介:作者讓讀者登上「鸚鵡螺號」,以平均十二公裡的時速,在將近十個月的海底旅行中,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們」飽覽海底變幻無窮的奇異景觀和各類生物;航程中高潮迭起,有海底狩獵,參觀海底森林,探訪海底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搏鬥, 擊退土著人的圍攻等等。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圖片來源: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科幻文學有「幽暗意識」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王德威提及晚清政局動蕩時,各種小說同時興起並為「中國現代性何去何從」提供最發人深省的觀察。「其中科幻小說獨樹一幟。但科幻小說卻在五四傳統中被淹沒了。當現實主義書寫成為新文學的主流,科幻所孵衍的各種空間想像基本存而不論。」
  • 末日題材科幻小說:在世界的毀滅中見到生成—新聞—科學網
    霍金的一番話,很像一部末世小說的故事梗概。內容無非是:從天地大衝撞,到地球反擊戰;從末日崩塌,到磁極倒轉;從侏羅紀世界,到太空異形;從哥斯拉怪獸到環太平洋的機器戰士等。 科幻小說中末日題材長盛不衰,甚至許多末世電影大片背後都有一本極佳的暢銷小說。如災難大片《末日危途》的原著小說《路》。
  • 來自科幻小說的十大發明:從潛艇到直升機
    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科學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所以,若干年後,人們發現,科幻作品中的很多新奇的玩意兒竟然變成了現實,比如手機,再比如直升機。這些東西的發明其實都是從《星際旅行》和《世界大戰》等科幻作品中找到的靈感。以下是受科幻小說啟發產生的十大發明。
  • 10個出現在科幻電影中卻真實存在的智能設備
    科幻電影一直是技術領域的靈感來源之一,眾多我們現在使用的新技術,最早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雖然它們只是道具和特效,但無疑帶給了人們很多靈感,最終將它變為現實。當然,還有一些科幻電影中的設備恰恰相反,其靈感來自於現實,或許還存在「廣告植入」的嫌疑。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那些出現在國外電影中、而現實又存在的科技設備。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此外,相較於其他歷史時期,「十七年」的中國科幻更加全面且精準地預言了我們當前的現實生活。   在「十七年」時期的中國科幻中,這種對科技,尤其是對科技發明的嚮往之情極其強烈。當然,這種嚮往並沒有走向魔法化或者像古典技術幻想般缺乏自洽邏輯,轉而是通過構建科技烏託邦的形式,去想像社會主義未來的最終形態。其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人人吃飽穿暖、城市化全面覆蓋、日常生活充滿科技化元素。
  • 薦書┆如何向孩子介紹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
    他的小說中充滿了被傳統文學所忽略的迷人的技術細節。他根據科學發展規律與趨勢做出的種種構想,在當時看來奇妙無比,而到了20世紀,許多都成為現實中被廣為接受和應用的技術。美國的潛艇發明家西蒙·萊克甚至將凡爾納奉為「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並用《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命名。法國小說家小仲馬、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爾納作品的影響。
  • 《科幻世界》風波後續: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海上的時光,總是令多遠錯過陸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此他已習慣。但這一次,他自海上歸來,現實卻給他迎面一擊。多遠是真名。他是一個海油工人,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渤海灣裡的一艘油輪上生活。這是一艘擁有6個鑽井平臺的油輪,離海岸不遠,甚至能看到唐山。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的科幻自問世以來,對人類的太空探索、世界局勢、前沿經濟學理論、好萊塢電影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影響。比如阿西莫夫預言了今天的生物科技,預言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數字圖書館,預言了人類將進行太空殖民。在「機器人」系列中提出「機器人學三定律」也成為當代機器人學的基本法則。阿西莫夫猶如星空般遼闊的想像力,被科幻同行稱為「我們的想像力從此被阿西莫夫左右。」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的生存坐標,科幻小說提升了人們想像力的像素,對未來看得更清、更遠,改變了讀者看待世界的思維、看待未來的眼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幻是基於現實的沙盤推演,即使宇宙寂滅,時空不存,最後熄滅的也將是人們不懈探索的目光。  1903年,周樹人翻譯作家凡爾納的小說《月界旅行》的時候還沒用「魯迅」的筆名,當時也沒有科幻小說的概念,封面寫的是「科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