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儒勒·凡爾納,每個人都不會陌生。他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等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還因積極向上的主題、浪漫奇妙的想像,屢次進入教育部推薦必讀書目。由其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也不計其數。
儒勒·凡爾納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自160多年前其第一部作品問世至今,他已經成為世界上被翻譯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裡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在全世界範圍內,其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凡爾納生活在一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現代科學用偉大的力量重塑世界的年代裡。他的小說中充滿了被傳統文學所忽略的迷人的技術細節。他根據科學發展規律與趨勢做出的種種構想,在當時看來奇妙無比,而到了20世紀,許多都成為現實中被廣為接受和應用的技術。
美國的潛艇發明家西蒙·萊克甚至將凡爾納奉為「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並用《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命名。法國小說家小仲馬、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爾納作品的影響。
這位「科學家中的文學家,文學家中的科學家」,用他充滿浪漫想像的文字,點燃了人們的科學熱情和探索精神。
國際大獎得主改編
這套書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獲獎者改編創作。安東尼斯帕帕塞奧多羅生於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多年來一直創作和翻譯童書、兒童歌曲、兒童劇本。他曾獲得希臘國家繪本獎、《讀書》(Diavazo)雜誌兒童繪本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繪本獎等榮譽,有四部作品被列入慕尼黑國際兒童圖書館白烏鴉獎書單。
凡爾納的原著幾乎是純文字的小說,對於3—8歲孩子來說閱讀難度很大。如何在保留原著精華和內核的前提下,降低內容深度,優化表現形式,提升閱讀體驗,是改編的一大難題。
為了以繪本形式重述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安東尼斯做了如下改編:
——去掉了原著中深奧的部分;
——精選出3-8歲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新發明、奇妙科學、冒險、探索未知等);
——梳理並保留核心故事線和思想;
——用幽默又富有兒童性的文字重新表達。
如果你看過原著,哪怕通過改編者一句簡單的描述,都可以展開演繹出豐富的內容。
更難得的是,改編者保留了凡爾納作品中獨一無二的「浪漫、樂觀、熱情、明亮」的特質,原著中那種「為了全人類的進步與和平」的朝氣蓬勃的探索精神,始終洋溢在繪本中。
真實與虛構交錯的大師級圖畫
而這套繪本中所有令人驚嘆的圖畫,都來自插畫家艾麗斯·薩瑪爾茨。她生於雅典,曾獲得希臘國家繪本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繪本獎等榮譽。
這套繪本並不是文字配插圖的形式,而是以真正的繪本式圖文關係展現,因此許多文字中暗含的內容,則需要讀者去觀看圖畫,發現其中隱藏的知識點。
我們大人往往會忽略圖片語言,而孩子恰恰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仔細觀察畫面,你會發現,圖中無數細節竟然都是真實的歷史照片、手稿、路線圖。
這樣的設計代入感極強,令人拍案叫絕!仿佛凡爾納的故事就真實發生在眼前,身臨其境般地重演。
百年前的歷史背景、重大事件、故事傳說歷歷在目,也讓這些歷史照片再次展現出活力。
為了打造適合孩子的閱讀精品,資深譯者吳華女士作為這套書的翻譯還自掏腰包,購買了最早、最權威的三家出版社的中文譯本,在三個地方才買全。這套書是可以讓大人給孩子講的,孩子又可以給其他小朋友講,用詞用句的節奏甚至音調平仄(世界語言裡只有漢語有音調)都會影響「講讀」的效果。
就這樣,編輯和譯者13次打磨文字,精心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紙張、字體、字號、開本,才有了這套沉甸甸的繪本。
引人入勝的科學啟蒙
凡爾納與那些在他之前的寫作者相比,其作品並不止於對自然景觀表面的描寫。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他在文學審美的基礎上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科學」。
細細翻看這套繪本,文字和圖畫中無不流露出凡爾納探求宇宙萬物規律的熱情,以及嚴謹的科學精神與素養。
今天,雖然潛艇、火車、熱氣球等事物已經成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但凡爾納那種著眼於事物本質規律、展現科學奇觀的獨特視角,仍然能讓人們——尤其是孩子們,感受到一種迷人的新奇感,進而激發出對世界萬物強烈的好奇。
這種好奇,正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開始。任何科學研究,無不由此邁出第一步,而科學本身也正是一個不斷推翻自己、接近真理的過程。
是的,科學從不意味著一個標準答案,也從不畏懼錯誤的猜想。真正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好奇和想像,那便意味著科學的進步失去了動力。
儒勒·凡爾納科幻繪本系列,中信出版社
關於閱讀凡爾納作品的說明
1.凡爾納是否是預言家?
如果追溯科學史,會發現最早關於潛水艇的描述來自15世紀的達·文西,他早於凡爾納400年就構想了「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而第一艘潛水艇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就已經製造出來,也許它正是凡爾納靈感的來源。
因此,在200年以後的今天,如果我們把凡爾納當作預言家,對照科技史去檢驗他的故事,多半是要失望的。
比起憑空預測,更多的時候是科學賦予了小說家絕妙的創意,而科幻的想像也總和科技發展的腳步並駕齊驅。
2.凡爾納的作品能當做科普讀物來看嗎?
正如一位科幻作家曾經說的:「如果你想在科幻小說中找知識性的錯誤,那你可真是來對地方了。」
和很多其他科幻小說一樣,在凡爾納的作品中我們能找到許多處科學「硬傷」。比如《地心遊記》這個故事,就完全是建築在「地球是空心的」這個假想之上。而根據地理學知識判斷,故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地殼表層幾十公裡的深度遊歷了一番,距離真正的地心還差十萬八千裡。
然而,與單純普及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知識相比,激發科學熱情、啟蒙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精神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則要深遠得多。
3.那麼,凡爾納的小說既無法看作科學預言,也無法保證傳達百分之百正確的科學知識,它們的意義何在呢?
若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問問孩子們:
他們是否願意跟隨「鸚鵡螺號」暢遊海底?
是否願意乘著熱氣球跨越山峰?
是否願意在神秘島上重建文明?
是否願意飛出地球去探索月亮的奧秘?
他們是否知道這一切都是虛構的?
他們又是否喜愛這些精彩的故事和神奇的造物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凡爾納不憚於用最瑰麗的想像去描繪未來,而這種想像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十分寶貴的東西。
誠如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只是局限於我們眼前已知的、能理解的世界,而想像力卻能擁抱整個宇宙,包括將會存在的、將能被人類了解和理解的一切。」
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裡
各地海洋驚現奇異物體!忽而現身大西洋,忽而又到太平洋,它究竟是什麼?這海怪漸漸成了海上貿易和交通的威脅,漁民海員人心惶惶……各國政府開始想辦法對付它。
阿羅納克斯教授便因此受邀參加了追捕海怪的遠徵探險。但裝備一新的戰艦出海一連三個月,卻一無所獲。正當準備返航時,那海怪帶著電光突然浮現,在強攻之下竟毫髮無損,轉而開始反擊。教授和同伴不幸落水,成了那海怪的俘虜……
海怪究竟是何來歷?教授和同伴將被帶往何處?他們又能否擺脫困境呢?
八十天環遊地球
「環遊地球一周只要八十天就夠了。」英國大富翁斐利亞福格和朋友打賭,並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財產。當天,福格先生和管家萬事通就出發了!一路上,他們搭火車、乘輪船,甚至騎大象、坐雪橇,穿越大洲大洋,領略奇風異俗,排除千難萬險……
與此同時,倫敦警務處的偵探費克斯誤以為福格先生是一起偷盜案的嫌犯,正一路跟蹤他呢!就在福格先生即將在約定日期返回倫敦時,偵探費克斯終於出手了。
事事計劃周密的福格先生還能按時完成旅行嗎?
地心遊記
「向下,勇敢的探險者……穿過它向下,便可抵達地心……」林登布羅克教授偶然發現了一段前人留下的神秘文字。他從中得到啟示,決定帶領侄子阿克塞爾和嚮導漢斯,進行一次深入地心的科學探險之旅!
他們三人進入冰島火山口,竟來到一片奇幻之境。在那裡,他們目睹了蘑菇森林、海中巨獸、史前人類……在一次爆炸後,又被吸入一座火山內部,生命岌岌可危!
教授一行人還會發現哪些神奇現象?最終能否安然無恙地回到地面呢?
從地球到月球
戰爭結束了,人們重獲和平!武器發明家因比巴比凱恩卻沒了用武之地。他整日無所事事,於是突發奇想:建造一門大炮,將炮彈發射到月亮上去!
消息一出,轟動世界。武器製造商、科學家、政治家……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對這一計劃興奮不已。就在建造之時,一位法國冒險家大膽提出:將自己置身炮彈之內,飛向月球!
一切準備就緒,人類最終能否到達月球呢?
徵服者羅比爾
全世界上空怪事連連!號角樂聲縹緲而來,不明物體時隱時現。艾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金字塔……各地最高建築物頂端都相繼飄起了同樣的旗幟。而那時,飛行器尚未發明。
當時人們還在為「飛行器應該比空氣輕還是比空氣重」爭論不休。工程師羅比爾為了說服頑固的氣球支持者,將兩個狂熱分子強行帶走,而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一切讓兩人目瞪口呆……
羅比爾和發生在全世界的怪事有什麼聯繫?他到底隱藏著哪些秘密?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