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如何向孩子介紹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

2020-12-05 廣州日報

說起儒勒·凡爾納,每個人都不會陌生。他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等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還因積極向上的主題、浪漫奇妙的想像,屢次進入教育部推薦必讀書目。由其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也不計其數。

儒勒·凡爾納被譽為「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自160多年前其第一部作品問世至今,他已經成為世界上被翻譯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裡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在全世界範圍內,其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凡爾納生活在一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現代科學用偉大的力量重塑世界的年代裡。他的小說中充滿了被傳統文學所忽略的迷人的技術細節。他根據科學發展規律與趨勢做出的種種構想,在當時看來奇妙無比,而到了20世紀,許多都成為現實中被廣為接受和應用的技術。

美國的潛艇發明家西蒙·萊克甚至將凡爾納奉為「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並用《海底兩萬裡》中的「鸚鵡螺號」為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命名。法國小說家小仲馬、宇航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深受凡爾納作品的影響。

這位「科學家中的文學家,文學家中的科學家」,用他充滿浪漫想像的文字,點燃了人們的科學熱情和探索精神。

國際大獎得主改編

這套書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獲獎者改編創作。安東尼斯帕帕塞奧多羅生於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多年來一直創作和翻譯童書、兒童歌曲、兒童劇本。他曾獲得希臘國家繪本獎、《讀書》(Diavazo)雜誌兒童繪本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繪本獎等榮譽,有四部作品被列入慕尼黑國際兒童圖書館白烏鴉獎書單。

凡爾納的原著幾乎是純文字的小說,對於3—8歲孩子來說閱讀難度很大。如何在保留原著精華和內核的前提下,降低內容深度,優化表現形式,提升閱讀體驗,是改編的一大難題。

為了以繪本形式重述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安東尼斯做了如下改編:

——去掉了原著中深奧的部分;

——精選出3-8歲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新發明、奇妙科學、冒險、探索未知等);

——梳理並保留核心故事線和思想;

——用幽默又富有兒童性的文字重新表達。

如果你看過原著,哪怕通過改編者一句簡單的描述,都可以展開演繹出豐富的內容。

更難得的是,改編者保留了凡爾納作品中獨一無二的「浪漫、樂觀、熱情、明亮」的特質,原著中那種「為了全人類的進步與和平」的朝氣蓬勃的探索精神,始終洋溢在繪本中。

真實與虛構交錯的大師級圖畫

而這套繪本中所有令人驚嘆的圖畫,都來自插畫家艾麗斯·薩瑪爾茨。她生於雅典,曾獲得希臘國家繪本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繪本獎等榮譽。

這套繪本並不是文字配插圖的形式,而是以真正的繪本式圖文關係展現,因此許多文字中暗含的內容,則需要讀者去觀看圖畫,發現其中隱藏的知識點。

我們大人往往會忽略圖片語言,而孩子恰恰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仔細觀察畫面,你會發現,圖中無數細節竟然都是真實的歷史照片、手稿、路線圖。

這樣的設計代入感極強,令人拍案叫絕!仿佛凡爾納的故事就真實發生在眼前,身臨其境般地重演。

百年前的歷史背景、重大事件、故事傳說歷歷在目,也讓這些歷史照片再次展現出活力。

為了打造適合孩子的閱讀精品,資深譯者吳華女士作為這套書的翻譯還自掏腰包,購買了最早、最權威的三家出版社的中文譯本,在三個地方才買全。這套書是可以讓大人給孩子講的,孩子又可以給其他小朋友講,用詞用句的節奏甚至音調平仄(世界語言裡只有漢語有音調)都會影響「講讀」的效果。

就這樣,編輯和譯者13次打磨文字,精心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紙張、字體、字號、開本,才有了這套沉甸甸的繪本。

引人入勝的科學啟蒙

凡爾納與那些在他之前的寫作者相比,其作品並不止於對自然景觀表面的描寫。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他在文學審美的基礎上引入了一個新的維度——「科學」。

細細翻看這套繪本,文字和圖畫中無不流露出凡爾納探求宇宙萬物規律的熱情,以及嚴謹的科學精神與素養。

今天,雖然潛艇、火車、熱氣球等事物已經成了我們非常熟悉的東西,但凡爾納那種著眼於事物本質規律、展現科學奇觀的獨特視角,仍然能讓人們——尤其是孩子們,感受到一種迷人的新奇感,進而激發出對世界萬物強烈的好奇。

這種好奇,正是人類探索世界的開始。任何科學研究,無不由此邁出第一步,而科學本身也正是一個不斷推翻自己、接近真理的過程。

是的,科學從不意味著一個標準答案,也從不畏懼錯誤的猜想。真正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好奇和想像,那便意味著科學的進步失去了動力。

儒勒·凡爾納科幻繪本系列,中信出版社

關於閱讀凡爾納作品的說明

1.凡爾納是否是預言家?

如果追溯科學史,會發現最早關於潛水艇的描述來自15世紀的達·文西,他早於凡爾納400年就構想了「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而第一艘潛水艇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就已經製造出來,也許它正是凡爾納靈感的來源。

因此,在200年以後的今天,如果我們把凡爾納當作預言家,對照科技史去檢驗他的故事,多半是要失望的。

比起憑空預測,更多的時候是科學賦予了小說家絕妙的創意,而科幻的想像也總和科技發展的腳步並駕齊驅。

2.凡爾納的作品能當做科普讀物來看嗎?

正如一位科幻作家曾經說的:「如果你想在科幻小說中找知識性的錯誤,那你可真是來對地方了。」

和很多其他科幻小說一樣,在凡爾納的作品中我們能找到許多處科學「硬傷」。比如《地心遊記》這個故事,就完全是建築在「地球是空心的」這個假想之上。而根據地理學知識判斷,故事的主人公也只是在地殼表層幾十公裡的深度遊歷了一番,距離真正的地心還差十萬八千裡。

然而,與單純普及一個又一個的具體知識相比,激發科學熱情、啟蒙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精神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則要深遠得多。

3.那麼,凡爾納的小說既無法看作科學預言,也無法保證傳達百分之百正確的科學知識,它們的意義何在呢?

若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問問孩子們:

他們是否願意跟隨「鸚鵡螺號」暢遊海底?

是否願意乘著熱氣球跨越山峰?

是否願意在神秘島上重建文明?

是否願意飛出地球去探索月亮的奧秘?

他們是否知道這一切都是虛構的?

他們又是否喜愛這些精彩的故事和神奇的造物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凡爾納不憚於用最瑰麗的想像去描繪未來,而這種想像力,在任何時代都是十分寶貴的東西。

誠如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因為知識只是局限於我們眼前已知的、能理解的世界,而想像力卻能擁抱整個宇宙,包括將會存在的、將能被人類了解和理解的一切。」

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裡

各地海洋驚現奇異物體!忽而現身大西洋,忽而又到太平洋,它究竟是什麼?這海怪漸漸成了海上貿易和交通的威脅,漁民海員人心惶惶……各國政府開始想辦法對付它。

阿羅納克斯教授便因此受邀參加了追捕海怪的遠徵探險。但裝備一新的戰艦出海一連三個月,卻一無所獲。正當準備返航時,那海怪帶著電光突然浮現,在強攻之下竟毫髮無損,轉而開始反擊。教授和同伴不幸落水,成了那海怪的俘虜……

海怪究竟是何來歷?教授和同伴將被帶往何處?他們又能否擺脫困境呢?

八十天環遊地球

「環遊地球一周只要八十天就夠了。」英國大富翁斐利亞福格和朋友打賭,並押上了自己全部的財產。當天,福格先生和管家萬事通就出發了!一路上,他們搭火車、乘輪船,甚至騎大象、坐雪橇,穿越大洲大洋,領略奇風異俗,排除千難萬險……

與此同時,倫敦警務處的偵探費克斯誤以為福格先生是一起偷盜案的嫌犯,正一路跟蹤他呢!就在福格先生即將在約定日期返回倫敦時,偵探費克斯終於出手了。

事事計劃周密的福格先生還能按時完成旅行嗎?

地心遊記

「向下,勇敢的探險者……穿過它向下,便可抵達地心……」林登布羅克教授偶然發現了一段前人留下的神秘文字。他從中得到啟示,決定帶領侄子阿克塞爾和嚮導漢斯,進行一次深入地心的科學探險之旅!

他們三人進入冰島火山口,竟來到一片奇幻之境。在那裡,他們目睹了蘑菇森林、海中巨獸、史前人類……在一次爆炸後,又被吸入一座火山內部,生命岌岌可危!

教授一行人還會發現哪些神奇現象?最終能否安然無恙地回到地面呢?

從地球到月球

戰爭結束了,人們重獲和平!武器發明家因比巴比凱恩卻沒了用武之地。他整日無所事事,於是突發奇想:建造一門大炮,將炮彈發射到月亮上去!

消息一出,轟動世界。武器製造商、科學家、政治家……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對這一計劃興奮不已。就在建造之時,一位法國冒險家大膽提出:將自己置身炮彈之內,飛向月球!

一切準備就緒,人類最終能否到達月球呢?

徵服者羅比爾

全世界上空怪事連連!號角樂聲縹緲而來,不明物體時隱時現。艾菲爾鐵塔、自由女神像、金字塔……各地最高建築物頂端都相繼飄起了同樣的旗幟。而那時,飛行器尚未發明。

當時人們還在為「飛行器應該比空氣輕還是比空氣重」爭論不休。工程師羅比爾為了說服頑固的氣球支持者,將兩個狂熱分子強行帶走,而展現在他們眼前的一切讓兩人目瞪口呆……

羅比爾和發生在全世界的怪事有什麼聯繫?他到底隱藏著哪些秘密?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珺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焦點

  • 「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星辰大海裡的秘密世界
    ■陳翔  人們習慣稱他為「科幻小說之父」,他小說中的很多想像,至今仍是人們科學探索的方向。  從《氣球上的星期五》到「科幻小說之父」  在形成科幻風格的作品之前,凡爾納進行過不少戲劇創作,但人們仍然認為,《氣球上的星期五》才是凡爾納的處女作。凡爾納很早便對氣球十分著迷了,加之深受愛倫坡的小說《一個氣球的騙局》和《漢斯·帕爾》的影響,寫一個與當時熱門話題「中非探險」有關的氣球故事便清晰地投射在凡爾納腦海中。
  • 薦書|好看的科幻小說集錦:用寫作的溫度來抵禦現實的嚴寒
    本期我們帶來科幻小說專題,包括獲得雨果小說獎的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以及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讀完他們的文字,我們會意識到科幻不光是豐沛的想像和科技感的冰冷,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和對人類處境的人文關懷。1.
  • 來自科幻小說的十大發明:從潛艇到直升機
    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科學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所以,若干年後,人們發現,科幻作品中的很多新奇的玩意兒竟然變成了現實,比如手機,再比如直升機。這些東西的發明其實都是從《星際旅行》和《世界大戰》等科幻作品中找到的靈感。以下是受科幻小說啟發產生的十大發明。
  • 好少年優秀投稿-儒勒·凡爾納作品讀後感-石家莊市國際城小學楊一涵
    楊一涵 國際城小學二年級一班 指導老師 樊素平 這個寒假期間,爸爸推薦我讀儒勒·凡爾納的系列科幻作品我平時對外國文學並不特別感興趣,因為外國小說中的人名地名都很長很陌生,不好記。但是一讀凡爾納的作品,我就深深被吸引住了。我先後讀了《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裡》、《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八十天環遊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十五歲的小船長》和《太陽系歷險記》。書很吸引人,讀進去後有時都廢寢忘食。其中我最喜歡《神秘島》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會教會你怎樣利用大自然的天然資源來求生。
  • 今日精選書籍推薦—科幻小說
    今日的精選書籍為3本科幻小說類書籍,書名分別為《海底兩萬裡》、《呼吸》、《克萊因壺》。我個人很喜歡科幻小說類作品,讀起來特別帶感。其中最為推薦的是劉慈欣的《三體》,下次為大家專門推薦這本書。《海底兩萬裡》作者:(法)儒爾·凡爾納豆瓣評分:8.5本書介紹:《海底兩萬裡》(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凡爾納三部曲」(另兩部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的第二部。
  • 來自科幻小說的十大發明 從潛艇到直升機
    美國發明家西蒙-萊克被譽為「現代潛艇之父」,他在1870年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二萬裡》後,從此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險。萊克的新發明包括壓載艙、潛水艙和潛望鏡。他的公司於1898年製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潛艇「舡魚(Argonaut)」號,並收到凡爾納的賀信。
  • 從弗蘭肯斯坦到阿凡達,最早的科幻作品是怎樣的?
    同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和威爾斯相隔一代今天人們總是把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小說之父」。在19世紀末的作品中,他們的創作主題獨樹一幟。但實際上他們之間差不多相隔一代——當凡爾納寫出最優秀的作品時,威爾斯還在求學。
  • 這10部經典科幻小說值得假期在家品讀
    無數人在這個春節假期裡被《降臨》點燃了科幻魂,可是提起相關小說,好多人的腦海裡似乎只能只能浮現出《三體》。其實在浩瀚的科幻書海裡,有無數的絕佳作品值得細細品讀,這裡給大家推薦10部極為經典的長篇作品,讓那些奇思妙想填滿你的休憩時光吧。1.
  • 連手機都是從科幻小說裡來的!
    最近,科幻小說《三體》又火了一把!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斬獲「雨果獎」,成為該獎亞洲第一人。
  • 當初科幻小說10大發明,如今已經實現了9個
    美國發明家西蒙-萊克被譽為「現代潛艇之父」,他在1870年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二萬裡》後,從此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險。萊克的新發明包括壓載艙、潛水艙和潛望鏡。他的公司於1898年製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潛艇「舡魚(Argonaut)」號,並收到凡爾納的賀信。2、直升機
  • 科幻小說:遙遠的過去,被改變的現在、還未到達的將來
    最近在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探索者》的時候,每每被故事中的腦洞大開的情節所吸引,也被一些人物而感動,與此同時,由這些故事引發的思考也隨之而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向何處?科學帶給我們怎樣的未來?我們是否需要這樣的未來?如果不需要,我們該怎麼樣行動?少年科幻小說大獎書系(套裝4冊),由吳巖主編,選入世界各地屢獲大獎的知名科幻作家的中短篇科幻精品。
  • 美國人都在看什麼樣的科幻小說?
    其中有很多經典之作尚無譯本,但作為留學生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我們可以看英文原版書呀~(*^__^*) ~知道了這些書,和美帝科幻迷們聊起天來,也不至於雞同鴨講了。大劉所獲得的這個雨果獎,名稱來源於美國「科幻之父」、美國最早的科幻雜誌《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的創立者,——雨果·根斯巴克(HugoGernsback) 。它創立於1953年,和星雲獎一起被公認為在科幻界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兩大獎項。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圖片來源於網絡)01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包括《海底兩萬裡》、《從地球到月球》、《機器島》等。凡爾納的科幻作品尚未完全從歐洲的探險小說中脫胎出來,但科幻文學最具魅力的因素已經顯現,科學技術作為重要的角色首次在小說中出現,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代替人與人的關係,成為主要的描寫對象。雖然小說中的大部分內容已經不是科幻而成為現實,但絲毫沒有降低作品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凡爾納的作品風格十分獨特,在以後的科幻文學中幾乎沒有再現。
  • 小說中創造原子彈成為國家罪犯?科學「白日夢想」成真的有趣案例
    20世紀前20年,多級火箭如何工作、封閉式航天服、太空飛行器人工氣候、太空人生活設施等術語,只是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Ziolkowski)一書中的術語。培根出版了他的書《新亞特蘭蒂斯》,在書中他描述了一艘潛艇,在它的船頭安裝了一個踏板式螺旋槳。1775年,這艘潛艇出現了,但在小說出版一百多年後。
  • 凡爾納三部曲之一,海底兩萬裡了解一下
    《海底兩萬裡》是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凡爾納三部曲」(另兩部為《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和《神秘島》)的第二部。全書共2卷47章。小說主要講述了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其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一起隨鸚鵡螺號潛艇船長尼摩週遊海底的故事。
  • 解析經典科幻小說《時間機器》
    而這種反思,早在100多年前的科幻小說中就已經初見端倪。,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與儒勒·凡爾納並稱「科幻小說之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託邦」小說。
  • 假如活在這6本科幻小說的世界裡,你怎麼生存?
    科幻是科學與人之間的一座橋梁,科幻小說用幻想藝術的形式,帶給讀者酣暢淋漓的閱讀體驗,成為幫助讀者吸收科學知識的糖丸。人們在對科技成分感到神秘的同時,也跟隨科幻小說思考和夢想未來,徜徉在想像力的世界裡。科幻小說卷帙浩繁,長盛不衰,以下就為向大家推薦幾本科幻小說的經典之作。
  • 連高考試題都充滿了科幻元素,你的孩子還沒讀過科幻小說嗎?
    以我們現在孩子們的識字量來說,從小學低年級甚至「幼小銜接」期間,就可以慢慢嘗試文學類圖書的閱讀。今天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科幻小說」。什麼是科幻小說呢?科幻小說,即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
  • 《地心歷險記》:第一部3D動作片,還原凡爾納小說經典!
    《地心歷險記》:第一部3D動作片,還原凡爾納小說經典!如果地底下有另一個世界,你會去探險嗎?作為第一部以數字3D技術完整製作的動作冒險電影,根據儒勒·凡爾納《地心歷險記》改編的該影片高度還原了原著豐富的內容,向觀眾展示地底世界的奇妙。影片講述了地質學家特雷弗與侄子肖恩,以及嚮導漢娜前往冰島尋找失蹤多年的哥哥的線索,三人無意間掉落到了一個山洞裡,通過這個山洞三人來到了地底的世界。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法語:Jules Gabriel Verne,1828年2月8日-1905年3月24日),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該頭銜也被授予H·G·威爾斯和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