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蘭肯斯坦到阿凡達,最早的科幻作品是怎樣的?

2020-12-05 新京報

撰文丨[英]蓋伊·哈雷

摘編丨何安安

何為科幻?科幻是一種虛構類型。它的敘述動力在於那些不可能的、不真實的,或是發生在未來、過去或是二度創造的世界中的事件、科技或社會。科幻與其他奇幻恐怖類的「荒誕派」作品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科幻作品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之上。關於科幻,一直存在著某種偏見。而且,關於科幻與未來的關係,還有一個巨大的爭議——科幻並非要預言未來,而且科幻世界日新月異,儘管看起來似乎正好相反。

然而,科幻又的確對未來有影響力。通過對現實或誇大或簡化的描寫,科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以此為大災難的發生做好預防措施。從1818年誕生的《弗蘭肯斯坦》到2017年上映的《星戰8》,人類科幻創作的歷史已走過200年。作為一種如日中天的文學類型,科幻毫無疑問將繼續變化,當我們回顧這些科幻作品時,會發現它們是20世紀、21世紀文化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蓋伊·哈雷在《科幻編年史》一書中梳理了幾乎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歷史,涉及28種作品形態、35種科幻類型的超過2000種作品。顯然,沒有其他故事敘述方式能像科幻一樣流行至今,並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在哈雷看來,科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以此為大災難的發生做好預防措施,而其對世界的這種大膽絢麗的描述,給真正的科學家以靈感。以至於他不得不發出慨嘆:「《星際迷航》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多虧了它,我們擁有了手機;甚至多虧了它,我們現在正在研究心靈運輸及超光速旅行。」

以下內容節選自蓋伊·哈雷所著的《科幻編年史》,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科幻編年史》,[英]蓋伊·哈雷(Guy Haley)著,王佳音譯,2019年6月版。

《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說

1816年那個「無夏之年」的夏天,「科學怪人」初具雛形。當時拜倫勳爵(Lord Byron)、佩爾西·雪萊(Percy Shelley)和他的妻子瑪麗、醫生約翰·波利道利(John Polidori),以及其他幾位友人住在靠近日內瓦湖的迪奧塔蒂莊園。由於前一年坦博拉火山爆發,冬季氣候異常,那年夏天的氣候也糟糕透了,他們只能靠不停地講鬼故事來打發時間。波利道利編了一個小故事《吸血鬼》(The Vampyre)。這個故事最初比較有影響力,推動了現代吸血鬼神話的創作。但是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的是當時19歲的瑪麗·雪萊,這部小說後來也被認為是第一部科幻小說。

瑪麗採用了當時在小說中常用的書信形式,以哥特文學的傳統寫作技法,深入描寫恐怖,探索道德問題,並把這些與對自然浪漫情懷的歌頌和對強烈情感的珍視相結合。她的小說以科學為源,這一點不同於哥特文學傳統。儘管小說更多地描寫了對知識的探索而非科學原理,《弗蘭肯斯坦》仍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說。

公眾最初對小說褒貶不一。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對小說讚賞有加(儘管他並不認可小說中對怪物能快速學習語言及文化的描寫),其他評論家則不那麼客氣;但是,讀者卻很喜歡。這部小說獲得了成功,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第一部舞臺劇也於19世紀20年代上演。

第一部電影版《科學怪人》是愛迪生公司於1910年出品的一部16分鐘的電影。然而最廣為人知的一部是在有聲電影時代由詹姆斯·惠爾執導,環球影業公司出品。20世紀30年代及40年代初期許多怪物影片均出自他們之手:1931年出品了《德古拉》(Dracula),接著就是《科學怪人》。這些電影中的視覺效果得益於一批逃離納粹德國的電影製作人帶來的表現主義風格美學。電影中使用誇張的暗影,以令人惴惴不安的拍攝角度營造出環球影業怪物系列電影裡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氣氛。

「科學怪人」系列。

1935年,《科學怪人》的續集《科學怪人的新娘》上映。這部電影的靈感源於很久以前在迪奧塔蒂莊園的朋友聚會。波利斯再次擔綱怪物一角,電影依然由詹姆斯·惠爾執導,愛爾莎·蘭切斯特(Elsa Lanchester)一人分飾瑪麗·雪萊和新娘兩個角色。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球影業的電影漸漸不受人們歡迎了,「科學怪人」系列也失寵於觀眾。《科學怪人之子》《科學怪人的鬼魂》《科學怪人大戰狼人》以及《科學怪人之家》均沒有惠爾執導的那兩部電影賣座。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怪物題材這個舊瓶開始裝喜劇的新 酒。喜劇組合阿伯特和科斯特洛(Abbott and Costello)適時推出了《兩傻大戰科學怪人》(1948),揭開了他們挑戰環球影業公司怪物系列電影的序幕。

然而在另一個國度,在新一代觀眾群體中,「科學怪人」的故事重新帶給了人們震撼。1957年漢默公司(Hammer)出品電影《科學怪人的詛咒》,由彼得·庫欣(Peter Cushing)出演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一角,克里斯多福·李(Christopher Lee)飾演怪物。因環球影業電 影中的怪物面具受版權保護,所以漢默公司的怪物和20世 紀30年代方頭方腦的怪物相比更接近人類。電影製作成本不高,在美國卻獲利700萬美元,極大地促進了漢默公司的發展。與環球影業一樣,漢默公司充分利用第一部電影的成功,推出了多部續集。一直風度翩翩的庫欣因在大多數電影中扮演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一角而聲名鵲起。儘管幾十年來漢默出品的電影越來越粗製爛造,但「科學怪人」系列卻比大多數電影好看。

愛爾莎·蘭切斯特一人分飾兩角,扮演瑪麗·雪萊及新娘。新娘一角成為經典,雖然只在屏幕上出現了短短12分鐘。

有關該主題最新的一部電影是《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1994),由肯尼斯·布拉納夫執導並主演,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扮演怪物。儘管這部電影相比其他版本的科學怪人更忠實於原作,但口碑卻不佳。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環球影業「科學怪人」系列電影的成功,使得怪物題材為主流文化所接受。梅爾·布魯克斯的電影《新科學怪人》(1974)以喜劇形式直接向這個系列致敬,赫爾曼·明斯特(Herman Munster)的形象靈感源于波利斯戴的面具。雪萊的小說還啟發了很多其他題材的作品,比如1957年的電影《幼版科學怪人》(I was A Teenage Frankenstein)和音樂劇《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Show,1975年改編成電影)。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家如斯派克·米利甘(Spike Milligan)、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和布裡安·阿爾迪斯(Brian Aldiss)在創作時也借鑑了雪萊的原創。瑪麗·雪萊所創作的科學怪人藝術生命長存!

1994年羅伯特德尼羅和肯尼斯布拉納夫再現了雪萊的這個故事。「該電影主題具有莎士比 亞式的廣度及深度。」在《採訪》(Interview)雜誌中,布拉納夫這樣評價道。

同為「科幻小說之父」的凡爾納和威爾斯相隔一代

今天人們總是把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小說之父」。在19世紀末的作品中,他們的創作主題獨樹一幟。但實際上他們之間差不多相隔一代——當凡爾納寫出最優秀的作品時,威爾斯還在求學。

出生於1828年的凡爾納參加了19世紀中葉盛行的法國文學想像主義運動,與他同時代的有大仲馬、福樓拜和莫泊桑。與威爾斯的預言式警告不同,凡爾納的許多作品充滿了陽光、樂觀和驚險。

凡爾納的父親希望他能子承父業,從事法律工作。但當凡爾納在1848年政治動蕩期間來到巴黎後,他開始以寫作為生。他先是寫舞臺劇本,後為雜誌撰稿。憑藉在國家圖書館查閱、研究的科學和地理資料,凡爾納能精彩細緻地描寫他從未到過的地方。

1862年,凡爾納結識了出版商皮埃爾-儒勒·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他同時也是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和奧諾雷·德·巴爾扎克作品的出版商。赫澤爾打算創辦一本雜誌,既有趣味小說,又有啟迪科學的文章。他沒有出版凡爾納的《20世紀的巴黎》(Parisinthe 20th Century,這本書131年後才得以出版),但出版了《氣球上的五星期》(Five Weeks in a Balloon),這本書是凡爾納「奇異的旅行」(Voyages Extraordinaries)系列54部作品中的第一部。在接下來的40年裡,凡爾納以每年至少一部書的速度創作,這些書由赫澤爾(1886年後由赫澤爾的兒子接手)負責連載,然後以精裝版和平裝版出版。

凡爾納崇拜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Poe)。愛倫·坡的小說《阿·戈·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觸及了「地球中空」理論。1864年在《地心遊記》中凡爾納探索了這一主題並最終寫出愛倫·坡故事的續集《阿·戈·皮姆:南極之謎》(Arthur Gordon Pym,An Antarctic Mystery)。

凡爾納創作的科幻作品。

《從地球到月球》是凡爾納最具科幻特徵的小說,也是他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小說,據說啟發了包括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羅伯特·戈達德(Robert Goddard)和赫爾曼·奧伯特(Hermann Oberth)在內的火箭先驅者們。美國內戰剛剛結束,凡爾納設想——儘管早了80年,儘管是在一場錯誤的戰爭之後,但這種設想卻非常準確——眼下並不需要製造什麼武器,武器的製造者們將把目光放在太空旅行上。小說講述了巴爾的摩大炮俱樂部的會員設計、建造並發射了一顆巨大的飛彈,載著三名乘客來到月球(這是愛倫·坡探討的另一個主題)。1875年,雅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歌劇。這本書以飛彈發射收尾。但5年後凡爾納又寫了續集《環繞月球》,書中太空飛行器安全返回到地球。關於巴爾的摩大炮俱樂部的第三部不廣為人知的小說是《購買北極》,書中俱樂部成員在吉力馬札羅山製造了一門大炮,其威力足以削平地球軸面傾角。

2008年埃裡克·布雷維格執導的《地心遊記》中的一幕。

凡爾納最著名也是被改編最多的作品是《海底兩萬裡》和非科幻作品《八十天環遊地球》(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神秘島》是一部接續《海底兩萬裡》和非科幻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In Search of the Castaways)的作品,在這本書裡凡爾納把他認為是科幻的部分與常見的遊歷冒險等同對待。

《太陽系歷險記》是凡爾納創作的最離奇的故事。地球與一顆彗星相撞,地球上的一塊陸地及36位居民被撞到了太空。故事最初的前提無比荒唐——這種荒唐的確不亞於蓋瑞·安德森的《太空:1999》,但凡爾納接下來一如繼往地細緻描寫了在那種情況下可能觀察到的科學現象。

凡爾納1871年之後的作品深受普法戰爭的影響。戰爭期間他加入國民警衛隊,對武器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些在小說《蓓根的五億法郎》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書中一個熱衷於戰爭的德國獨裁者加固了一座城鎮,並建造了一門超級大炮,用來向敵人的城市發射裝滿汽油的貝殼。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加強防禦力的基地在《桑道夫伯爵》一書中也有描寫。很久之後,這些東西才成為詹姆士·邦德等人的必需裝備。《蒸汽屋》中的科幻主題寓意美好:小說描寫了一頭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大象拉著活動房屋在印度旅行。

電影《地心遊記》(2008)中特雷沃·安德森教授(Trevor Anderson,布蘭登·弗雷澤飾)一路狂奔,暴龍緊追不捨。

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不過其英文譯本的粗劣翻譯多年來損害了他在國外的聲譽。另外8本署名為「儒勒·凡爾納」的「奇異的旅行」作品在他去世後出版,但這些書中有部分或全部作品是米歇爾·凡爾納(Michel Verne)所著,其真實性無據可考。不過,凡爾納確實親眼看到了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將自己的小說《從地球到月球》改編成一部非常經典的科幻電影。自此以後,他的作品被無數次搬上銀幕。

奠定威爾斯「科幻小說之父」地位的是他的早期作品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一生共出版了超過50部作品,不過奠定其「科幻小說之父」地位的是他的早期作品。

威爾斯1866年出生於英國肯特郡布朗利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曾是一名職業曲棍球運動員,積累了一些資金後開了一家商店。母親給別人家做僕人。威爾斯斷斷續續地接受了一些教育。他先後在布店做了三年學徒,又給一名藥劑師做過短期學徒,還在兩所學校做過短期助教。最後得到助學金後進入堪津頓科學師範學校(後來改名為英國皇家科學院)。他的第一次婚姻僅維持了四年。他出版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他的第二次婚姻期間完成的。這段婚姻對於他的妻子珍(Jane)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威爾斯相信愛是自由的,他有過幾段婚外情,還有兩個私生子。

威爾斯在即將踏入而立之年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時間機器》,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大獲成功。與他的其他作品一樣,這部小說體現了早期經歷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對社會主義和科學研究的極大興趣。在這本書裡,時間旅行者(名字一直沒有告訴讀者)來到了未來的802701年,他在那裡看到了社會分裂的最終後果。有產階級變成了無憂無慮的迷人的埃洛伊人,而勞動階級則變成了殘忍的莫洛克人。他又向未來前進,來到地球行將衰竭之時, 然後再次回到現在。

在之後的三年裡,威爾斯每年都能出版一本同樣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1896年出版了《莫羅博士島》,1897年出版了《隱身人》,1898年出版了《世界大戰》。儘管這些書毋庸置疑都屬於科幻小說——直到今天科幻小說作家都從時間旅行和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中汲取靈感——但與儒勒·凡爾納不同的是,威爾斯更渴望探索科學和社會背後的道德問題,而不是科學將來可能去實現什麼。正如他自己所說:「生活中有兩件重要的事情——道德和冒險。道德教會我們正義,而冒險驅使我們前進。」

2002年版的電影《時間機器》由威爾斯的曾孫西蒙威爾斯(Simon Wells)執導。

與19世紀90年代的作品相比,威爾斯在20世紀早期的科幻作品更具現實性。在後期的作品中,威爾斯對政治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痴迷——例如在《基普斯》(Kipps)和《波利先生的故事》(The History of Mr. Polly)中的主人公都在各自的社會角色裡苦苦掙扎。藉此威爾斯再次重新審視了他年輕時的經歷,批判了當時的英國階級制度。在《安·維尼羅卡》(Ann Veronica)一書中,威爾斯探討了婦女擁有選擇自己的愛人和生活方式的權利。然而在威爾斯的全部作品中有一些主題貫穿始終。最常出現的主題就是鬥爭是人類發展的最根本動力。這個觀念最早出現在《時間機器》中,作者斷言:「我們應該擁抱變化和挑戰,因為這有助於我們的成長。如果沒有這些變化和挑戰,我們就會變得軟弱。」即便在他最後的作品 中,威爾斯也強烈地表達了這種觀點。

威爾斯的作品,尤其是他早年的主要作品,對電影、電視和廣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1936年他親自將小說《未來世界》改編成電影《篤定發生》。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是亞歷山大·柯達(Alexander Korda)。不過,在電影業早期由其他人將他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使他的這些作品在科幻小說的殿堂中熠熠生輝。喬治·梅裡愛說他創作《月球旅行記》(A Trip to the Moon,1902)的靈感源於儒勒·凡爾納,但這部電影中的許多橋段都明顯來自威爾斯的小說《最早登上月球的人》。《隱身人》最早由義大利的電影公司於1916年拍成電影,成為怪獸題材的一部主要作品。1933年由詹姆斯·惠爾執導,環球影業出品了電影《隱身人》,在20世紀40年代又出品了幾部續集。《莫羅博士島》也多次被改編成電影。

《月球旅行記》是電影製作先驅喬治梅裡愛的登峰造極之作,被稱為第一部真正的科幻電影。

在威爾斯所有的作品中,《世界大戰》不僅被搬上電視電影屏幕,還於1938年由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主播在空中水銀劇場節目播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自此也進入流行文化,其創造的角色多次出現在電視劇如《神秘博士》(1985年的故事「時間之鞭」)、《13號倉庫》(Warehouse 13),以及其他許多電影、圖書和漫畫故事中。

以上內容節選自《科幻編年史》,較原為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英]蓋伊·哈雷

摘編丨何安安

編輯丨餘雅琴

校對丨薛京寧

相關焦點

  •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背景一覽 弗蘭肯斯坦角色立繪
    導 讀 弗蘭肯斯坦是遊戲《幻書啟世錄》中的一名書靈,她的原型是和自己同名的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而對很多玩家來說
  • 深網| AI 200年:從弗蘭肯斯坦到西部世界
    作為一部以「AI覺醒」後與它的造物主——人類抗爭為背景的電視劇,《西部世界》對科學與人性,秩序與自由等主題的探討,達到了至今所有有關AI文藝作品所沒有達到的高度,發人深省,震撼心靈。 今年是公認的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出版200周年。1818年的夏天,瑪麗·雪萊在英國出版了該部腦洞奇大,給後人打開一扇哲學思考大門的偉大科幻作品。
  • 現象級NT Live作品《弗蘭肯斯坦》本周限時免費放映
    繼已經在線上放送了《一僕二主》《簡·愛》《第十二夜》等大受好評的劇目之後,從昨晚8點開始,本周迎來了由被中國觀眾稱為「卷福」的著名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攜手約翰尼·李·米勒共同主演的現象級作品《弗蘭肯斯坦》。
  • 回到《弗蘭肯斯坦》,尋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作者:胡不歸要說這幾年最有話題性的影視、文學類型,恐怕非科幻莫屬。而談起科幻文學,又不能不提它的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由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講述了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懷著好奇與探索的心理製作了一個巨大的人體,並賦予了這個怪物生命,隨著這個怪物的誕生,弗蘭肯斯坦的身邊發生了一系列詭異的命案與悲劇。這本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這部小說從題材到風格都是十分吸引人的。
  • 所有和科幻電影有關的,全在這一部紀錄片裡了
    在電影《阿凡達》中,這項工作已經具體到電影中的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2009《怪奇物語》《異形》1979《異形大戰鐵血戰士》《異形4:浴火重生》1997《異星兄弟》1984《異形帝國》1988《第九區》2009《ET》1982書:《雙面好萊塢科學科幻大不同》(臺譯)西德尼·珀喀維茲 《科技之美》安娜李·奈維茨《世界大戰》HG威爾斯《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品是怎樣煉成的》加裡·K·沃爾夫《20世紀50年代的好萊塢及低成本電影的重生》布萊爾·戴維斯《索拉裡斯星
  • 《弗蘭肯斯坦》問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為經典的
    據不完全統計,以《弗蘭肯斯坦》為背景的舞臺劇迄今已有近百部,而電影則超過70部。不過,兼具商業和藝術上的成功不多。除了個別作品(例如國內觀眾較早接觸到的1992年版《弗蘭肯斯坦》和1994年版《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忠於原著外,許多作品未能擺脫娛樂化和庸俗化,導致許多觀眾仍對瑪麗筆下的情節感到陌生。
  • 從科學怪人到「奧創」 好萊塢電影中的「弗蘭肯斯坦情結」
    所以,奧創調轉槍頭,把火力集中到了人類身上,     而復聯成員,面對這個自己製造的敵人,也只有再度集結,拯救地球。     簡而言之,奧創,就是一個弗蘭肯斯坦情結的產物▌源起 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1818年,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一本叫做《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做弗蘭肯斯坦的年輕科學家利用自己的知識,在科學欲望的驅動下,製造出了一個類人生物。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什麼是科幻作品中的世界觀? 站在科學家的「上帝視角」看被創造者會不會失控,看他有怎樣的自我認知,對人類又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問題一直糾纏到今天,不斷有新的發展,比如人類是否會被人工智慧替代的討論。
  • 《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假想過時了嗎?
    《弗蘭肯斯坦》手稿按照韋恩·布斯的理論,《弗蘭肯斯坦》為科幻文學提供了不少經久不衰的「母題」,因此,科幻文學開山鼻祖的稱號,瑪麗·雪萊完全擔當得起。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會在無數科幻文學或者影視作品中不厭其煩地溫習瑪麗·雪萊的預言。比方說,《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等影片表達了對人類被過於先進的科技所操控的擔憂。經典科幻電影《終結者》的敘事結構更與《弗蘭肯斯坦》如出一轍:人類創造出逆天的發明,未料這種發明最終卻威脅到了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些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焦慮情緒,兩百年來從未消逝。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 科幻之外,閱讀《弗蘭肯斯坦》的幾種方式
    瑪麗·雪萊畫像由此,誕生了被不少學者認為是科幻小說鼻祖的《弗蘭肯斯坦》。書中,年輕的弗蘭肯斯坦醉心化學,通過研究死亡獲得了關於生命的奧秘,利用死人的屍骸造出了一個活的、有人的理性和感情的生物(沒有名字,時常被弗蘭肯斯坦稱為「怪物」、「惡魔」,本文中將其稱為「怪物」)。由於長相醜陋恐怖,這個生物為人類社會所不容,出於怨恨和報復心,製造了一系列謀殺,令弗蘭肯斯坦痛苦欲絕。
  • 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而對這部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的改寫、對感性或理性的側重,以及對劇作內核的定義和表達方式上,可窺見創作者甚至是當下時代的審美取向。 1931年美國環球影業出品的《弗蘭肯斯坦》,大約是最早也較為經典的電影改編版本,其中的改編無處不彌散著對科技飛速發展的畏懼,以及對未知科技產物的恐懼。相對於上世紀30年代電影版著重於展現科技造物的理性描繪,2016年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創作的《弗蘭肯斯坦》則有著過溢的感性,強調了角色間的羈絆、家族與親情,以及更多的無名情愫。
  •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怎麼樣 弗蘭肯斯坦人物介紹
    導 讀 幻書啟世錄物種起源弗蘭肯斯坦是一位書籍名與人物名一模一樣的角色,這個角色怎麼樣?人物來源又是什麼?接下來九遊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趕快來看看吧!
  • 恐怖片之王弗蘭肯斯坦,一場長達200年的噩夢
    人造人要求弗蘭肯斯坦為它再做一個女性的人造人,並答應從此之後遠離人間。但是弗蘭肯斯坦擔心怪物繁衍威脅社會,於是在接近完工的時候,毀掉了女性的人造人。怪物從此走上了報復之路,而弗蘭肯斯坦也發誓要毀掉自己的作品。故事的結尾是悲劇的,弗蘭肯斯坦因病而死,怪物也自焚消失。這本小說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說。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十多年之前,他就已經接觸了劉慈欣、韓松等作家的作品,他對科幻作品的興趣一下子被點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從事中國科幻小說的英文翻譯工作。他笑著說:「當時我為了向海外的學界同仁們推薦《三體》,甚至自己買了很多本《三體》送給他們看」。在將科幻小說作為自己的又一個研究重點之後的十年裡,宋明煒積累了從書評到學術文章等一批研究成果。
  • 克隆猴讓人再次想起弗蘭肯斯坦,為何 200 年前關於人造生命的恐懼...
    人們為何記住了弗蘭肯斯坦和他的怪物直到 1840 年,人們才發明出「科學家」一詞,而 「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說)的說法則要等到 1851 年才出現。不過《弗蘭肯斯坦》仍然被視作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
    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出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被奉為近代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的形象成為暗黑故事主體人物的代表,數百年來不斷繁衍。一反電影改編中一路奔著科幻電影、黑色電影或是邪典電影的路數去,對於《弗蘭肯斯坦》來說,造人想像架構了「幻」的部分,試驗情節確立了「科」的形式,而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則讓「科」與「幻」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一百多年過去了,導演們仍然能被這個故事吸引,不僅是因為他們病態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人類幹涉自然、把知識用於作善或作惡這個故事精髓令人痴迷。
  • 人類認識 HAL 9000 的第 50 年,AI 恐懼如何從科幻作品滲透到了現實?
    但是像克拉克一樣的創作者們,已經在近一個世紀的科幻作品裡討論過了幾乎你能想到的任何人機關係。除了飽含對未來技術出錯的隱憂外,對現實問題的映射也烙印其中。最終 ta 可能會偏向「弗蘭肯斯坦情結」走推翻人類路線,也可能去尋求人類社會的接納和理解,與人和平共處。消滅人類、施行機器暴政的 AI 不僅僅有天網,以欺騙人類為最大愛好的 AI 也不止是《傳送門》裡熱愛蛋糕和唱歌的 GlaDOS。實際上,最早寫「邪惡」機器統治人類的小說,出版時間大概比你想得早。
  • 劇評| NTlive《弗蘭肯斯坦》:治癒西方焦慮症的上古良方
    原創 安瑩 上海戲劇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從標題即可看出該作品是對經典形象的一次重寫抑或顛覆。瑪麗·雪萊與她筆下的弗蘭肯斯坦NTlive《弗蘭肯斯坦》海報為了全人類的福祉盜取火種犧牲了自己的普羅米修斯,在工業革命時代化身為創造了反人類惡魔怪人的「有罪的」科學家,這一翻轉的形象表明了瑪麗·雪萊這個十八歲的小姑娘面對現代科學的疑慮態度。她敏感地捕捉到了作為個體的現代人在歷史變局之前的躊躇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