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問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為經典的

2021-01-07 澎湃新聞

20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迎來初版兩百周年。這部小說及其衍生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沒有人再懷疑它的經典地位。但是,正如任何經典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弗蘭肯斯坦》實際脫胎於一則鬼故事。在它榮登「第一部科幻小說」之前,首先是「恐怖」為其開闢了通往經典的道路。

《弗蘭肯斯坦》

緣起:日內瓦的無夏之年

《弗蘭肯斯坦》誕生的故事足以令後世津津樂道。1816年5月27日,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雙子星——拜倫和雪萊在日內瓦湖畔「風雲際會」。兩人性格迥異,卻相見恨晚。拜倫因婚變和債務醜聞出走歐陸,身邊是私人醫生約翰·波裡道利;雪萊則處在第二次私奔途中,他帶著19歲的「雪萊夫人」瑪麗·葛德文——無政府主義作家威廉·葛德文(雪萊的偶像)和女權主義先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兒,以及瑪麗繼母之女克萊爾·克萊爾蒙特。

拜倫本希望每日去湖上泛舟,可惜正如他同年的詩作《黑暗》中所描述的,這是個氣候反常的「無夏之年」(後世歸因於史載最劇烈的火山活動——1815年4月坦博拉火山爆發,導致次年北半球平均溫度驟降3華氏度)。在陰冷多雨的6月,眾人只好躲在拜倫租住的迪奧達蒂別墅(位於今日萬國宮對岸半山腰)裡談天說地,包括探討生命的本原問題,或者朗讀鬼故事——自18世紀後期流行英倫、內容靈異驚悚的哥特小說。

根據雪萊夫婦和波裡道利的日記記載,一般認為,聚會者在6月16日(或更早)決定進行一場鬼故事寫作比賽。而根據瑪麗在1831年第三版《弗蘭肯斯坦》序言中的描述,她一度為了故事的主題絞盡腦汁,靈感最終來自一場噩夢。在夢裡,一個瀆神的學生不可思議地將生命賦予了一具拼湊起來的身體。

無論瑪麗的夢境是否真實,那場寫作比賽都註定載入史冊。波裡道利181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成了現代吸血鬼作品的肇始,而當瑪麗開篇寫下「那是一個陰鬱的11月之夜……」,竟誕生出一個更偉大、更恐怖的故事。這種恐怖,不僅來自那具可怕之物「顯示出生命的跡象」或那雙「黃色的、水汪汪的眼睛」,更來自製造生命這一行為本身,「因為沒有什麼比人類試圖模仿造物主的偉大機制更加恐怖」。

瑪麗·雪萊

從故事到小說

7月21日至27日,瑪麗前往霞慕尼旅行。她眺望勃朗峰,俯瞰冰海冰川,那將是故事的核心場景之一。在雪萊8月28日向拜倫辭行之前,瑪麗已經完成了最初的故事,並決定將之擴寫成小說。

瑪麗住在巴斯和馬洛期間,閱讀了《希臘羅馬名人傳》、《失樂園》以及航海和化學的科普作品。她將故事設定在日內瓦,模仿《新愛洛伊斯》、《帕米拉》和《少年維特的煩惱》的書信體結構,並給主人公起了一個日耳曼姓氏——弗蘭肯斯坦(可能來自萊茵河中遊的弗蘭肯斯坦城堡,西裡西亞小城弗蘭肯斯坦——今波蘭宗布科維採,馬修·路易斯作品中的弗蘭克海姆和法爾肯斯坦,或是為了致敬法蘭西或富蘭克林),配以雪萊曾用筆名維克多。被創造物沒有名字,只被喚作造物、怪物或惡魔。

由於首任妻子自殺,雪萊和瑪麗在年底完婚。1817年5月14日,小說在幾經刪改後定稿。經過雪萊奔走推銷和兩度退稿,《弗蘭肯斯坦,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於1818年1月1日由拉辛頓出版社(Lackington)正式發行,初版500冊,作者匿名。最初的評論褒貶參半,有人(包括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稱讚作者的大膽想像以及思想和表達上的力與美,也有人批評故事太過荒謬,缺乏敬畏,以及一些處理不夠老道。

《弗蘭肯斯坦》被順理成章地歸入哥特小說。與強調恐怖意向和氣氛的作品相比,「創造生命」的主題具有顛覆性。它的故事情節簡單易懂,多重敘事加強了真實度和情感共鳴,兩位主角的辯證關係和生死互動更為傳播和演繹提供了空間。不久,小說的知名度節節攀升,1821年被譯為法文。

不過,小說首版序言寫道:「我不認為自己僅僅在編織一系列超自然的恐怖。」在父母和雪萊的影響下,瑪麗在小說中穿插了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折射出進步的宗教觀、政治觀、倫理觀和教育觀。例如,弗蘭肯斯坦不僅是挑戰上帝權柄的「普羅米修斯」,也是不負責任的父母;怪物則比喻墮落的天使、人類的開化、失去母親的孤兒(正如作者自己)、被壓迫的階級、報復社會的邊緣人群(符合葛德文主張的「後天養成說」)、人性中的善根、愛與被愛的需要……不過,這些思想豐富有餘,深刻不足,最終在「恐怖」的主題之下退居次席。

自雪萊1822年海難身故,不為夫家所接受的瑪麗便不得不成為職業作家。令其欣慰的是,1823年,首部根據小說改編的戲劇《推想;或弗蘭肯斯坦的命運》在英格蘭歌劇院(今倫敦萊塞姆劇院)上演。到場觀看的瑪麗對這部作品及其驚悚效果表示肯定。同年,公開作者身份的第二版《弗蘭肯斯坦》面世。更重要的是1831年的第三版,它奠定了今日版本的基礎。為爭取更多讀者,瑪麗在書中強化了主角性格,並在序言中詳述了創作的傳奇背景。

瑪麗·雪萊在1851年2月去世。幾個月後,旨在展示人類(大英帝國為首)工業和科技發展成就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在倫敦水晶宮拉開序幕。

大眾文化的演繹

19世紀後期,工業和科技的蓬勃發展開啟了社會和信息領域的變革,大眾傳媒的興起使原本屬於上流社會的文學和藝術大為普及。經典與通俗的分野變得模糊,流行文化從美國開始奪取話語權。在《弗蘭肯斯坦》誕生後的第二個百年,這一趨勢幫助它獲得了多數文學作品望塵莫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1910年,在現代電影誕生15年之後,「發明大王」創辦的愛迪生公司第一次將瑪麗的故事搬上熒幕。這部12分鐘的默片在今天看來並不恐怖,反而有些滑稽。弗蘭肯斯坦像是魔術師,怪物則是個憨態可掬的小丑。

1931年,環球影業出品、改編自一部20年代舞臺劇的恐怖片《弗蘭肯斯坦》一炮走紅。波利斯·卡洛夫扮演的纏著繃帶、插入電極、目光呆滯、步履笨重的怪物形象雖與原作多有不符,但從此深入人心。19世紀就已出現的將怪物稱為「弗蘭肯斯坦」的誤會開始被廣泛接受,標誌著怪物佔據了故事的中心地位(中文譯名「科學怪人」也應證了這一點)。1935年的《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39年的《弗蘭肯斯坦之子》延續了商業成功,使環球影業又拍攝了五部續作。

1957年,漢默公司的彩色影片《弗蘭肯斯坦的詛咒》(克里斯多福·李飾演怪物)再次贏得市場垂青,也同樣引出了數部續集。進入60年代後,圍繞《弗蘭肯斯坦》的演繹進入高潮,除了電影和舞臺劇,還出現了電視劇、廣播劇、小說(史蒂芬·金《它》,1986年)、散文、詩歌、音樂、漫畫、卡通、電子遊戲等多種形式。

這些作品對原作進行模仿、改編、續寫(如1974年的喜劇《新科學怪人》),有些將小說情節重新包裝,有些嫁接於現實歷史(二戰或冷戰)或虛擬故事(《死亡飛車》系列),有些把小說和創作背景糅合起來,有些僅借用了小說的名稱或概念,還有些將怪物與狼人、德古拉、範海辛、超級怪獸或其他恐怖角色拼湊出新的主題。

據不完全統計,以《弗蘭肯斯坦》為背景的舞臺劇迄今已有近百部,而電影則超過70部。不過,兼具商業和藝術上的成功不多。除了個別作品(例如國內觀眾較早接觸到的1992年版《弗蘭肯斯坦》和1994年版《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忠於原著外,許多作品未能擺脫娛樂化和庸俗化,導致許多觀眾仍對瑪麗筆下的情節感到陌生。

就這樣,怪物作為流行文化的寵兒,被包裝成各種外表和性格,成為一位經久不衰的明星,一個令人驚懼的符號。在英語世界的《最具影響力的101位虛擬人物》一書中,「弗蘭肯斯坦的怪物」高居第6位,緊追哈姆雷特,遙遙領先分別排在第38位和第74位的哥斯拉和金剛。

《剪刀手愛德華》海報

第一部科幻小說?

作為哥特小說,科學元素是《弗蘭肯斯坦》無法忽視的另一個特點。「科學」一詞在最初幾個章節反覆出現,作者還援引了伊拉斯謨·達爾文、伽伐尼和富蘭克林的實驗。不過,瑪麗雖然另有一部《最後的人》可被視為科幻小說,但並不是科幻作家。《弗蘭肯斯坦》中的科學比重不高,也沒有對創造生命做出合理解釋(至今無人能夠解釋),只能算作1970年代才提出的「軟科幻」。由於時代和視野所限(「科學家」一詞直到1834年才出現),瑪麗似乎沒有意識到《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意義,更未提出一種新的小說類型。

畢竟,科幻是大眾文化興起的一部分,從誕生到成熟走過了漫長的道路。19世紀末,「科學傳奇(Scientific Romance)」已被用來形容凡爾納、威爾斯和柯南·道爾的作品,但「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在1926年才由雨果·根斯巴克在其創辦的首本科幻雜誌《驚異故事》中提出。

到了20世紀中葉,正處於黃金時代的科幻文學開始著手研究自身的歷史。人們上溯2世紀琉善的《信史》,下及1895年威爾斯的《時間機器》,關於科幻的起源問題一直眾說紛紜。

1973年,英國科幻作家、「新浪潮」代表人物布萊恩·奧爾迪斯在科幻史著作《十億年大狂歡》(1986年擴寫為《億萬年大狂歡》)中,首次將《弗蘭肯斯坦》視為第一部科幻小說。他表示,隨著認識的深入,定義科幻的起源愈發困難。但是,將《弗蘭肯斯坦》視為科幻鼻祖仍是可以接受的。

首先,《弗蘭肯斯坦》恰好寫於工業革命和進化革命的雙重進程之初,對人類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設想。在宗教和藝術史上,「創造生命」的想像不乏前例,但瑪麗讓專屬上帝的偉力降臨凡人,將幻想的「可信的不可能性」轉變為科幻的「不可能的可能性」。這種被新時代讀者所接受的「人定勝天」,構成了科幻的基礎——在已知與未知、幻想與現實之間建立起橋梁,與神話和奇幻劃清了界限。

其次,《弗蘭肯斯坦》通過接受科學方法,宣告了科學對超自然的勝利。弗蘭肯斯坦一度崇拜鍊金術和神秘主義,繼而皈依現代科學,他的創造最終以化學這一「自然哲學中已取得和可能取得最偉大進展的分支」以及物理學、解剖學為基礎完成。或許,瑪麗將弗蘭肯斯坦比作普羅米修斯,不只因為他們創造生命的事業,也是為了讚頌後者為人類盜取的真理之火——科學?

最後,《弗蘭肯斯坦》表達了對科學發展的早期憂慮,向「技術萬能」和「人定勝天」提出了警告,呼籲理性的回歸。弗蘭肯斯坦代表瘋狂科學家,而怪物意味著實驗失敗的風險。科學既是對未知的探索,其結果可以是美麗的,也可以是恐怖的——這將在現實中不斷得到證明。從這個意義上講,最早的科幻產生於哥特文學,便在情理之中。

儘管認定「第一部科幻小說」並無統一標準,奧爾迪斯的主張還是被科幻界廣泛接受。隨著科幻小說回歸主流文學,《弗蘭肯斯坦》也進入課本,成為文學研究的對象。後人發現,《弗蘭肯斯坦》的內涵異常豐富,涉及遺傳學、基因突變、機器人學、社會工程學、精神分析學、偽科學、機械論、反烏託邦等一系列科幻母題,成為史蒂文森《化身博士》(1886年)、威爾斯《莫洛博士島》(1896年)等許多更加精巧和深刻的作品的先驅。近年來,當電影逐漸成為科幻作品的主力軍,人們又不時能在《銀翼殺手》、《機械戰警》、《異形》、《終結者》、《黑客帝國》、《剪刀手愛德華》、《復仇者聯盟》、《機械姬》等影片中看到弗蘭肯斯坦和怪物的影子。

經典之問:人造人——科學還是恐怖?

《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解釋為具有權威性和典範性的作品。《弗蘭肯斯坦》的典範性除了來自於作品本身的包容性和思想性,也得益於流行文化所賦予的新鮮度和生命力。它的成功表明,市場對塑造經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證明,經典難免要經受解讀和歪曲。甚至,解讀和歪曲有時也構成了經典的一部分。

因此,經典是時空與環境塑造的,也不是絕對不朽的。《弗蘭肯斯坦》之所以在兩百歲時依然受到追捧,首先是因為其主題強烈而矛盾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是「人造生命」的科學夢想,另一方面是對其內生風險的疑懼。

早在20世紀中葉,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就提出了「弗蘭肯斯坦情結(Frankenstein Complex)」,用來描述人類對仿真機器人的擔憂和恐懼。這一心理類似「恐怖谷」理論,也是阿西莫夫設定「機器人三定律」的緣由。後來,轉基因食品的反對者還發明了「弗蘭肯食品(Frankenfood)」一詞,旨在諷刺科學創造的轉基因食品可能具有的危險。

與瑪麗的時代相比,今天的科學高度發展,物質極大豐富。人類越來越接近「人造人」幻想的奇點,也陷入越來越大的矛盾和危機。2014年5月17日,當地球上還不存在阿爾法狗或體細胞克隆猴、也沒有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的時候,人們在日內瓦城南的普蘭帕萊廣場(Plainpalais)也就是弗蘭肯斯坦的幼弟被害的地方立起一座怪物的雕像。只見他高大襤褸,蹣跚獨行,仿佛在等待他的同伴——一個真正的人造人,以印證弗蘭肯斯坦的臨終遺言:「我所失敗的,未來可能會由別人完成。」

參考資料: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Mary Shelley

<Trillion Years Spree>, Brian Aldis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Adam Roberts

<Science Fiction>, David Seed

<Mary Shelley>, Muriel Spark

<The Year without Summer>, William Klingaman and Nicholas Klingaman

The Diary of Dr. John William Polidori

Frankenstein Chronology, Charles E. Robinson

相關焦點

  • 生命力最強的鬼故事,誕生於200年前
    比如原著裡怪人的製作過程和誕生場景都極為隱秘,而在這部電影中,弗蘭肯斯坦卻允許未婚妻和朋友觀賞屍體復活,內心也是相當愛演。值得稱道的是,這一版貢獻了最為經典的科學怪人形象:頭頂平得能給飛機起降,脖子上有螺栓,更少不了秒殺一切怪蜀黍的陰暗眼神。1935年,這部電影又有了續集《科學怪人的新娘》。
  • 回到《弗蘭肯斯坦》,尋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從風格上看,小說運用了當時十分流行的哥德式風格,恐怖、陰暗、荒涼、懸疑、毀滅等因素共同出現在《弗蘭肯斯坦》中,增加了可讀性,一步步引誘讀者深入,既在無形中戳中讀者的恐怖想像,又讓人慾罷不能。比如,在弗蘭肯斯坦剛製造出這個怪物的時候,作者寫到,「慘澹的月光透過百葉穿的縫隙擠進屋來。借著昏黃的月光,我又看到了那倒黴鬼——那個我親手製造的可憎的怪物。
  • 環球又要拍一部經典怪物電影 這次是弗蘭肯斯坦
    (原標題:環球影業又要拍一部經典怪物電影,這次是弗蘭肯斯坦)   好奇心日報7月12日報導 根據來自 Variety 的消息,環球影業將翻拍怪物電影《弗蘭肯斯坦》,並選擇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擔任主角。  《弗蘭肯斯坦》原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在 1818 年創作的小說。故事講述的是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為探索生命起源,利用屍體器官和組織創造出一個巨人的故事。
  • 宇宙經典怪獸的故事
    1943年,夏尼的《狼人》出現在一部電影中,在這部電影中,他遇到了弗蘭肯斯坦的怪獸,這次由貝拉·盧戈西扮演。經典的怪獸一部接一部地出現在電影中,最後幾乎總是被摧毀,結果在續集中復活。最終他們進入了美國電影傳奇的殿堂,出現在漫畫書和雜誌上,低俗小說,作為自己和他人的漫畫。他們今天還在那裡。這是電影和美國傳說中的經典怪獸的故事。
  • 科幻之外,閱讀《弗蘭肯斯坦》的幾種方式
    他們獲得了一本翻譯成法語的德國鬼故事集,或許是受這些故事的啟發,拜倫提議他們每個人寫一個鬼故事。根據瑪麗·雪萊在1831年出版的書中所寫的介紹,她努力構思一個能切中人性中神秘的恐懼的鬼故事,卻有一陣什麼都想不出。同時,她聽了許多拜倫和雪萊的長談,他們的談話內容包括生命的原理,以及這種原理能否被揭示、人是否能創造出生命。
  • 福斯將拍新版《弗蘭肯斯坦》 哈利·波特或加盟
    丹尼爾或將出演新版《弗蘭肯斯坦》中伊戈爾一角伊戈爾是原《弗蘭肯斯坦》中的經典形象    電影網訊     片方稱電影將「關於友情與救贖」,儘管是改編自最經典的恐怖電影,從導演和主演人選上可以看出新版將偏向年輕化。瑪麗·雪萊的小說曾被拍成許多版本的《弗蘭肯斯坦》電影,講述科學瘋子弗蘭肯斯坦用碎屍塊拼接成一個人,用雷電將其激活,創造出醜陋無比的怪物。開始時怪物溫馴善良,但漸漸脫離了控制,還殺害了弗蘭肯斯坦的家人。最終弗蘭肯斯坦與怪物同歸於盡。
  • 《弗蘭肯斯坦》發新海報 「一美」皺眉凝思顯沉重
    《弗蘭肯斯坦》發新海報 「一美」皺眉凝思顯沉重 時間:2015.08.2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薴節 分享到:
  •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背景一覽 弗蘭肯斯坦角色立繪
    《弗蘭肯斯坦》應該也是很熟悉的作品了,那麼遊戲中弗蘭肯斯坦有又怎樣的經歷和故事呢? 弗蘭肯斯坦是遊戲《幻書啟世錄》中的一名書靈,她的原型是和自己同名的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而對很多玩家來說《弗蘭肯斯坦》應該也是很熟悉的作品了,那麼遊戲中弗蘭肯斯坦有又怎樣的經歷和故事呢?
  • 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但不管如何,在19世紀初誕生的此書確實具有相當的先鋒性和跨時代魅力,當中的種種描寫:弗蘭肯斯坦對新知識的狂熱渴求、被理想化的生死界限、愛好騎士傳奇和浪漫小說的亨利,以及造出怪物後的恐慌自責憂鬱,無一不體現出理性與感性的交纏搏鬥。
  • 為什麼導演都對弗蘭肯斯坦如此著迷?
    在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執導的電影《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科林·克利夫(Colin Clive)的一聲怒吼讓觀眾記住了他,這已經有85年了。但是,雪萊這部19世紀的創作不斷被後人改編,翻拍次數十分驚人。今年是雪萊構思這一故事的200周年。
  •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怎麼樣 弗蘭肯斯坦人物介紹
    幻書啟世錄物種起源弗蘭肯斯坦是一位書籍名與人物名一模一樣的角色,這個角色怎麼樣?人物來源又是什麼?接下來九遊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趕快來看看吧! >>>幻書啟世錄角色攻略大全<<< 幻書啟世錄弗蘭肯斯坦怎麼樣 弗蘭肯斯坦臺詞 「愛,是如此遙不可及
  • 《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假想過時了嗎?
    這大概是深深烙印在《弗蘭肯斯坦》讀者腦海中的經典場景。1816年夏天,瑪麗·雪萊同丈夫雪萊、拜倫等人常常在日內瓦郊外聚會。眾人提議,每人寫一篇恐怖故事。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文學,就在這位不滿二十歲的少女的腦袋中成了型。1818年,《弗蘭肯斯坦》出版。兩百年時光匆匆而過,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那位「科學怪人」又意味著什麼?
  • 劇評| NTlive《弗蘭肯斯坦》:治癒西方焦慮症的上古良方
    原創 安瑩 上海戲劇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從標題即可看出該作品是對經典形象的一次重寫抑或顛覆。小說作為現代經典聲名日隆,弗蘭肯斯坦甚至成為了現代西方文化的新象徵,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便忽略小說的副標題——「現代普羅米修斯」了。
  • 恐怖片之王弗蘭肯斯坦,一場長達200年的噩夢
    毫不意外的是,儘管入選這些榜單的影片各不相同,但總能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為什麼這個誕生201年的經典形象經久不衰?為什麼人們對他的故事無法忘懷?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好萊塢電影裡的「弗蘭肯斯坦情結」。
  • 《弗蘭肯斯坦》首曝預告片
    影片講述年輕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為追求和利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從停屍房等處取得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拼合成一個人體,並利用雷電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然而,卻無意間創造出了一個怪物。與之前改編作品不同的是,本片將借Igor的視角看弗蘭肯斯坦的成長,他是如何從一名醫科學生變成傳奇人物。同時也將聚焦他兩之間的友誼。
  • 電影《弗蘭肯斯坦》:創造怪物的人就是怪物
    這部電影改編自瑪莉雪萊於1818年初出版的經典科幻小說《科學怪人》,本片的英文片直譯名《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正是「科學怪人」創造者之名–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由於後來在多部改編戲劇中,皆以「弗蘭肯斯坦」稱呼《科學怪人》故事中製造出來的怪物,因此「弗蘭肯斯坦」就成了科學怪人的名字。
  • 生物電、弗蘭肯斯坦、洪媽|心電圖之父:貢獻比我大的大有人在
    當一部分人用筆墨抒發悲思,甚至以穿越重生的故事尋求慰藉的時候,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在現實的荊棘中奮鬥著、要以科技手段行逆天改命之舉,這其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心電圖機。 弗蘭肯斯坦城堡曾有鍊金術士和人體解剖學者在此工作,本來就存在著大量詭異的傳說,現在,學生們的試驗被添加了神秘色彩,衍生出了更加駭人聽聞的恐怖故事開始流傳。
  • 《我,弗蘭肯斯坦》口碑奇差,影迷:別拍續集了!
    故事將一群生活在不同文學世界的怪物們拉出來湊到一起,片方曾打出口號稱這是怪物版的「復仇者聯盟」。除了被拎上標題的「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我們能看到的還有《鐘樓怪人》裡的卡西莫多,《隱身人》裡的隱身人,《吸血鬼》裡的「德古拉」,《化身博士》裡的「海德先生」等等。一眼掃過去角色陣容跟去年末索尼動畫出品的《精靈旅社》簡直一個格局。
  • 影片《弗蘭肯斯坦》再次被修改
    就像預見到對此類影片會提出的常有的反對意見一樣,影片《弗蘭肯斯坦》的開場是,瑪麗·雪萊(埃爾莎·蘭切斯特,影片《弗蘭肯斯坦》劇本中所有主要角色都是為特定的演員設計的)提醒自己的丈夫和他們的客人,洛德·拜倫,她創作《科學怪人》的初衷是寫一個「道德訓誡」的故事。
  • 克隆猴讓人再次想起弗蘭肯斯坦,為何 200 年前關於人造生命的恐懼...
    在這溼潤而反常的季節裡,年輕人們因連天陰雨無法出門,只能圍坐在篝火邊講述德國鬼故事打發時間。詩人朋友一時興起,發起了每人「寫一個鬼故事」的挑戰。這強迫著那位年輕的妻子陷入了日以繼夜的構思。「你想到一個故事了嗎?」 當每早都被問及此事時,她只能窘迫地給出一個否定的答案。直到 6 月中旬的某一天,篝火討論的主題轉向了自然生命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