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導演都嘗試抓住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巨作當中的精髓。奧利弗·非佛(Oliver Pfeiffer)卻發現他們拍出來的電影參差不齊。
「看!它動了,它活了,它活了……它活過來!噢,感謝上帝!現在我終於知道當上帝是什麼感受了!」
在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執導的電影《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中,科林·克利夫(Colin Clive)的一聲怒吼讓觀眾記住了他,這已經有85年了。但是,雪萊這部19世紀的創作不斷被後人改編,翻拍次數十分驚人。
今年是雪萊構思這一故事的200周年。顯然,從電影面世起,導演們就被雪萊的故事吸引了,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著迷?
惠爾在1931年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時說:「它給了我涉足驚悚題材的機會。試著把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得真實可信,我覺得很有趣。」
一百多年過去了,導演們仍然能被這個故事吸引,不僅是因為他們病態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人類幹涉自然、把知識用於作善或作惡這個故事精髓令人痴迷。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不乏恐怖故事、悽慘愛情故事、令人悚然的懸念。元素的多樣性讓其可以演變成全球巡演劇、室內劇,或者被改編成滑稽的喜劇、異想天開的動畫。
肯·羅素(Ken Russell)於1986年執導的恐怖片《歌德夜譚》(Gothic),朱利安·山德斯(Julian Sands)(左)飾演帕西·雪萊(Percy Shelley),娜塔莎·理察森(Natasha Richardson)飾演瑪麗·雪萊,加布裡埃爾·伯恩(Gabriel Byrne)飾演拜倫(Lord Byron)(圖片源自:阿拉米)
在《歌德夜譚》(Gothic)中,導演肯·羅素把小說的創作過程戲劇化。劇中,小說《弗蘭肯斯坦》裡的怪物角色是在1816年的夏天於瑞士日內瓦湖畔誕生的,那一晚,19世紀的文學巨匠——拜倫、瑪麗·古德溫(Mary Goodwin)(後更名為瑪麗·雪萊)、她後來的丈夫雪萊,以及吸血鬼創造者約翰·波利多(John William Polidori)——聚到了一起,分享德國鬼故事。毛骨悚然的故事刺激到聚會主人拜倫,拜倫決定挑戰一下這幾位貴客,看誰能講出最恐怖的故事。正當大家都文思枯竭的時候,瑪麗·雪萊開始說起了最近熱議的能讓屍體復活的電療法(用電刺激人體使肌肉收縮)。她將這一想法套入科學怪人的驅殼,這位科學家試圖通過創造新的生命來糊弄死神。雪萊小說中扭曲的科學天才就這樣誕生了。
從200多年前那個關鍵的夏天起,弗蘭肯斯坦的怪物就在文化意識裡根深蒂固,很難想像這一矛盾體讓早些年代的人感到多震驚。
其實這本書在1818年出版時受到了不少輕蔑,復活死人的主題讓人們感到厭惡。然而這一邪惡的怪人已滲入到社會中,激起了人們對科學的恐懼,人們害怕科學會造成道德難題或者惡劣的後果。直到200年後的今天,這樣的恐懼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