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弗蘭肯斯坦》由青少年電影專門戶獅門影業出品,根據《黑夜傳說》編劇凱文·紀勒克斯的繪本小說改編,因此風格與《黑夜傳說》可算一脈相承,同樣用了大篇幅的超自然戰爭畫面和CG特效畫面輔助,不同的是,矛盾焦點不在吸血鬼和狼人的勾心鬥角上,而是變成了天使和惡魔的殊死鬥爭。故事將一群生活在不同文學世界的怪物們拉出來湊到一起,片方曾打出口號稱這是怪物版的「復仇者聯盟」。除了被拎上標題的「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我們能看到的還有《鐘樓怪人》裡的卡西莫多,《隱身人》裡的隱身人,《吸血鬼》裡的「德古拉」,《化身博士》裡的「海德先生」等等。一眼掃過去角色陣容跟去年末索尼動畫出品的《精靈旅社》簡直一個格局。
片名打出「弗蘭肯斯坦」旗號明顯是為了吸引《科學怪人》的死忠粉注意,但如果你因此去看《我,弗蘭肯斯坦》的話,會發現這個故事跟《科學怪人》根本就沒什麼關係。首先,影片中的「弗蘭肯斯坦」在埋葬了創造他的主人之後連名字都改掉了,變成了「亞當」。其次,莫名其妙一群惡魔就出現了,說是奉魔界統領納貝裡士的旨意要來捉拿亞當,無辜遭殃的亞當是在天使們(Gargoyle)的幫助之下才得以脫身。然後,天使長不知道為什麼就看到了弗蘭肯斯坦靈魂光亮的一面,想要庇護他,但是天使護衛卻認為他們應該在魔界領袖找到亞當之前把他殺掉才行,結果亞當被逼無奈獨自離開並消失了幾個世紀。最後,他再次被惡魔發現的時候才明白,魔界之所以要活捉他,是因為要學習弗蘭肯斯坦博士創造亞當的方法,掌握這項技術復活一大批屍體作為軍隊,壯大惡魔陣營的實力。
這番梳理下來不難發現劇情硬傷一大把。都惡魔了連復活屍體的能力都沒有?還要向人類學習製造「科學怪人」的高科技?如果只是要復活屍體壯大實力隨便設置個寶物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扯上「弗蘭肯斯坦」?難免顯得生搬硬拽,不知道凱文·紀勒克斯的繪本小說原著如何,但單從電影看明顯邏輯不通。
首先,人物刻畫上,「亞當」這個角色的心理動機幾乎每5分鐘一變,跟他的造型變得一樣迅速,讓觀眾摸不著頭腦跟不上節奏。其次,這個「弗蘭肯斯坦」也太正常了吧!「科學怪人」形象無論是早期瑪麗·雪萊筆下的描述,還是後期多部影片和舞臺劇的呈現,一直都是形容恐怖面目猙獰,但到了《我,弗蘭肯斯坦》裡卻突然變成「人模人樣」的正常造型,本來要來看「怪物」的觀眾們只能無奈大嘆「太失望」。這種設置免不了被批「掛羊頭賣狗肉」。
槽點最多的地方還有影片敘事,影評普遍認為整體故事風格不連貫,一會讓你覺得像要變成為逗人發笑的喜劇,一會兒又各種醜陋恐怖面目出來嚇人。雖然《我,弗蘭肯斯坦》結尾暗示會有續集,但是觀眾們都已經按捺不住在影評裡呼喊:「真的沒有這個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