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幻小說《三體》又火了一把!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斬獲「雨果獎」,成為該獎亞洲第一人。很多人不禁要問,科幻到底有什麼魅力?科幻既不是無中生有,更不是胡說八道。
資料圖:在潛艇設計的早期試驗中,「Argonaut」號有3個輪子,以便能在河、湖或者海洋底部前行。然而這種設計並未取得成功。
發明家:西蒙·萊克,(1866-1945),美國發明家,是第一艘在公海航行的潛艇「Argonaut」號的發明者。
靈感:西蒙·萊克曾在其自傳的第一句話就是:「儒勒 ·凡爾納是我一生事業的總指導。」這位發明家,在1870年閱讀了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二萬裡》後,從此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險。他的公司於1898年製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潛艇「Argonaut」號,並收到凡爾納的賀信。
埃格-西科斯基製造的「VS-300」,是第一架取得成功的直升機。
發明家:西科斯基,(1889-1972),出生於俄羅斯,是著名的飛機和直升機設計師。他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架四引擎飛機和第一種投入生產的直升機。
靈感:西科斯基在小時候讀過著名科幻作家儒勒 ·凡爾納的書《徵服者羅比爾》,在他的啟發下,發明了直升機。西科斯基經常援引凡爾納的話說:「一個人能夠想像出來的東西,另一個人都能把它變成現實。」
哥達德站在射擊控制板一旁,從他的發射控制室觀察發射地點。
發明家:羅伯特·哥達德,(1882-1945),美國科學家。他製成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發射升空。
靈感:哥達德是在閱讀了1898年報紙連載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後,開始迷戀上太空飛 行的。後來哥達德回憶,星際飛行的想法「引起了我無限的遐想」。
愛因斯坦(左)和西拉德(右)。
發明家:利奧·西拉德,(1898-1964),美國核物理學家。1958年獲愛因斯坦獎,1959年獲原子能和平利用獎。
靈感:1932年,西拉德讀到了他所熟識的英國著名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914年出版的一部科幻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這本書觸發了西拉德對鏈式反應和能量產生的科學思考。
馬丁•庫珀。
發明家:馬丁•庫珀,(1928年—),美國人,在20世紀70年代初設計了第一部手機,被稱為「手機之父」。
靈感:馬丁•庫珀認為,是《星際迷航》裡的發報機促使他研製出了第一部手機。 庫珀曾說:「對我來說那並不是白日夢,而是一個奮鬥的目標。」
泰瑟槍系統公司總裁、泰瑟槍的發明者傑克·科弗手握一把這種非致命器具。
發明家:傑克·科弗,美國宇航局的物理學家,泰瑟槍的發明者,於2009年2月去世。
靈感:20世紀初一個著名的文學人物是湯姆·斯威夫特,他是一位天才發明家,是一系列青少年科幻小說的主角,泰瑟槍「Taser」是斯威夫特的虛構發明。而傑克·科弗恰恰就是湯姆·斯威夫特的忠實粉絲。後來,傑克·科弗果真發明了泰瑟槍。
《星際迷航:下一代》劇照。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是一個角色正在用他的電腦欣賞多個音樂曲目。
發明家:史蒂夫·帕爾默。說起史蒂夫·帕爾默也許沒有很多人知道,但如果談到蘋果的 QuickTime,網絡遠程遊戲平臺 OnLive 以及被微軟收購的 WebTV,大家估計就不會陌生了。QuickTime 是史蒂夫·帕爾默主持開發的,而後面兩家公司則是他創立的,多產的 帕爾默曾被商業周刊譽為是 「矽谷的愛迪生」。
靈感:史蒂夫·帕爾默曾表示,他在看過《星際迷航:下一代》的故事情節後突發奇想,產生了設計創新性多媒體程序QuickTime的想法。
「第二人生」遊戲中的虛擬場景。
發明家:菲利普·羅斯戴爾,林登實驗室創始人兼CEO,是曾紅極一時的網路遊戲、社交網絡「第二人生」的締造者。
靈感:尼爾·史蒂芬森1992年推出的科幻小說《雪崩》詳細描寫了在線「虛擬實境(Metaverse)」,在虛擬實境裡,一個人可以通過「化身(avatars)」與另一個人互動。菲利普·羅斯戴爾從大學開始在心裡盤算虛擬世界的想法,他認為《雪崩》「為這樣一種虛擬世界在不久的將來的樣子描繪了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我發現這很令人興奮。」
(來源:新華新時空)
本期編輯:李兆彧
本期校對:邵子洋
投稿郵箱:product@china.org.cn
中國網期待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