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的2020#上了微博熱搜。
小學一定會寫一類作文——你想像中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
會飛的汽車舒緩了地面交通的擁堵,瞬間漂移的黑科技,改變溫度的服飾,可以與外星人交朋友的翻譯器……
在描繪美好藍圖之後一定要補上一句,是在做夢。連各家鬧鐘的「叮鈴鈴」響三聲都是一樣的。然後老師在評語寫上一句,「棒!你的想像力真豐富,希望這些都會實現」
2020這個印象中遙不可及又充滿幻想的年份,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到了,那些關於未來的想像實現了嗎?
本期我們帶來科幻小說專題,包括獲得雨果小說獎的作家劉慈欣和郝景芳,以及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讀完他們的文字,我們會意識到科幻不光是豐沛的想像和科技感的冰冷,更多的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和對人類處境的人文關懷。
1.
劉慈欣
「靈感,不是一瞬間就有的,尤其是外人認為有門檻的科幻創作,它是像植物那樣,日積月累,慢慢生長,時候到了,你自然就看到了」,作為一名技術男,劉慈欣筆下的科幻也透出一股濃濃的技術味兒,他所構建的世界,龐大、完整,引人入勝。
劉慈欣憑藉長篇科幻小說《三體》斬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也使得一提到中國科幻小說,我們馬上就能說出劉慈欣的名字。
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的《流浪地球》獲得了46.56億票房,躋身中國票房排行榜前十,成為榜上的唯一一部科幻片,震撼了無數國內外觀眾,這部電影讓人們意識到「原來中國人,也是可以拍出堪比好萊塢特效的大片的!」
劉慈欣的短篇小說《贍養人類》的中心主題是貧富差距。
教育是社會下層進入上層的惟一途徑,如果社會是一個按溫度和含鹽度分成許多水層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連通管,將海底水層和海面水層連接起來,使各個水層之間不至於完全隔絕。
可是當研究出知識可以直接灌輸到大腦的超級計算機,貧富差距急劇加大,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其差距甚至可以超越物種。
十三個最有錢的人僱傭殺手殺掉三個最貧窮的人,原因是三位貧窮的拾荒者不肯接受他們給予的財富。
說來在溫軟的垃圾堆上也存在零星的浪漫:一生都在繪製貧窮與死亡的畫家抵禦著金錢的誘惑,說當自己成為百萬富翁之後,他的藝術就死了。拾荒的小女孩不識幾個字,卻能讀懂畫家的作品,與他產生共鳴。
這部作品的可怕在於其描繪的圖景在一步步的成為現實。
2.
郝景芳
2016年8月,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這是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後我國作家第二次獲得該獎項。 她筆下的文字浪漫又有溫度,相較於一般的科幻小說來說文學性更強。
「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科技對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經濟規律等等的顛覆性影響。」郝景芳說。在那些境況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問題、衝突都是今天沒有的,是不可能有的。
她的短篇小說《皇帝的風帆》折射了政治鬥爭的瘋狂。
在鬥爭混亂的環境下任何科學,文化,只要是精神上的東西都能成為武器,文中的南派與北派並不關心所謂真相,他們只在意有利於扳倒對方的證據。
就這樣,天文被塞到各個角落,在有用與無用之間,變幻了身影。星空傳達出星球走向毀滅的預言,但是很少有人真的關心星空實際的模樣。一層白白的雲霧就像虛空裡的搖籃,讓綠色的小球安睡其中,悠然自得。
《弦歌》中鋼鐵人攻佔地球,卻從不破壞古老的城市和與藝術相關的場所,還給予科學家和藝術家庇護,讓他們得以施展才華。後來林老師等人毀滅月球的計劃,也是科學(天體物理)與藝術(音樂)的結合,成功地使鋼鐵人毀滅。
郝景芳選擇讓科學與藝術打敗鋼鐵人,不是沒有道理的。科學與藝術是永存於世間的最純粹的學科,前者探索真理,後者表現價值,兩者都詮釋著不甘壓迫、崇尚自由的主題。而鋼鐵人雖然強大,卻毫無情感,最終將會被科學與藝術迸發的強大力量所毀滅。
郝景芳的短篇小說收錄在《「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科幻短篇合集》中。
3.
儒勒·凡爾納
相信儒勒·凡爾納是很多人科幻的啟蒙,這位19世紀法國小說家創作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八十天環遊地球》《地心遊記》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他也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海底兩萬裡》中,在大海漫遊生活的尼摩船長曾吶喊過:「在海中我不承認有什麼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這是尼摩艇長的肺腑之言,如實地道出了他對殖民主義統治的強烈不滿。
他寧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學成果同他的身軀一起奉獻和葬於大海,也不願為野蠻的殖民統治者服務。這也體現了儒勒凡爾納的獨立思想和反叛精神,個人主宰生命的意志力。
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更多是以集體的智慧和勞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達成一個目標,因此他的作品也適合作為青少年讀物。
凡爾納對於科學的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他儘可能把自己的想像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例如,為了寫從地球飛行到月球的故事,他就是先仔細研究過空氣動力、飛行速度、太空中的失重以及物體濺落等等科技問題。正是基於此,他的科學幻想就是科學的預言。
他的預言精準到可怕。無論是身前,還是生後,凡爾納得過的獎勵與讚譽不計其數。我覺得,最適合他的話是這句:「他既是科學家中的文學家,又是文學家中的科學家。」
4.
陳楸帆
陳楸帆,科幻作家、編劇、譯者、當代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之一,世界科幻作家協會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
《荒潮》是陳楸帆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曾斬獲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金獎,以及第二屆花地文學榜科幻金獎。
這本書被劉慈欣稱作近未來的巔峰之作。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矽嶼——一座被進步浪潮拋棄的垃圾之島,對生態災難習以為常的麻木島民迎來了不可預知的變化:宣稱要用環保技術造福矽嶼的外來資本精英;在底層苦苦掙扎沉湎於電子毒品的垃圾少女;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愛子而不惜代價的宗族老大……
在人與機器交相輝映的共生時代,個體的靈魂與命運如同風暴中的葦草,彼此交織纏繞,在人類文明飛升前夜譜出一首恢弘、繁複、迷幻、黑暗的荒潮狂想曲。
本篇提到的科幻小說在熊貓看書正在打特價,讓我們在充滿想像的文字中觸碰宇宙與地心的盡頭,我們會發現科幻小說是在用寫作的溫度來抵禦現實的嚴寒。
在《圓桌派》節目中,文濤說過「我們的下一代要接受一個比我們嚴酷得多的世界:一個全球氣溫升高兩度的世界;海水要淹沒上升一米的世界;淡水每天只能用六小時的世界,說不定這就是我們下一代的世界。」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當下我們的生命呈現哪一種狀態,開啟永不受限的生命潛能,都曾是你我的初心。
請打開熊貓看書APP在線閱讀科幻小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