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向科幻小說作家要靈感

2021-01-08 青年參考

    製造科技產品其實和創作藝術品很類似,都需要豐富的想像力。為了打破思維的固有模式,英特爾去年聘請了4名科幻小說作家加入團隊。

    在過去幾十年時間內,衡量半導體行業進步的標準很簡單——變快就是進步。然而現在,速度已不再是王道了。

    身為全球晶片行業老大的英特爾公司一直努力理解這一轉變,用戶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對技術先進與否孜孜以求了」,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n-Stat公司的首席技術戰略家吉姆·麥格雷戈表示,「他們關心的是自己將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它們能幫自己實現什麼。這種文化意義上的變革也正是英特爾需要迎頭趕上的。」

    製造科技產品其實和創作藝術品很類似,都需要豐富的想像力。為了打破思維的固有模式,英特爾的產品設計團隊竟從科幻小說中找靈感。他們在去年聘請了4名科幻小說作家加入團隊,並出版了一本名為《明日計劃》的文集。這些作家在書中對尖端處理器在不久的將來會派上什麼用場盡情想像了一番,該書已於今年2月在網上面世,其中包括英特爾公司未來學家布賴恩·戴維·詹森新近創作的一組有關人工智慧的短篇小說。

    詹森是目前英特爾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聘用的惟一一位未來學家,他的具體工作職責就是告訴英特爾,到了2020年時計算機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當然,只靠天馬行空的空想顯然不行,為此他需要與自己團隊中的其他成員合作,綜合運用人類學、社會學以及科幻小說等多個領域的最新進展,來為英特爾描繪出客戶的需求和現有技術之間的差距,然後再與工程師一起設計出下一個引發消費者強烈興趣的產品。

    詹森最為大家所熟知的作品就是Google TV。2010年5月19日,在2010 Google I/O大會上,谷歌公司發布了它最新的產品——Google TV。Google TV將網絡和電視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套新的全家娛樂系統。Google TV內置了Chrome瀏覽器,可以用它上網、看視頻,Google TV還是一臺照片瀏覽器,一臺遊戲機、一臺音樂播放器……而Google TV用的正是英特爾的晶片。

    當英特爾的工程師團隊設計E3100和E4100晶片(它們是為可上網的電視和機頂盒專門打造的處理器)時,詹森便開始參與其中,他數年來的研究表明,消費者不只是想要從網上下載電影,他們還想在大屏幕上瀏覽整個網絡。為此,工程師們重新設計了晶片。

    英特爾的科幻小說寫作隊伍其實是其有著12年歷史的社會科學部門的延伸。該部門通過外派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前往世界各地調研,來評估技術趨勢。這樣的做法自有其內在的邏輯:只有真正理解了技術是如何被運用的,你才更有可能設計出人們願意購買的晶片。「計算機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詹森說,「我的工作就是要走在技術路線圖之前為大家指引方向。」

    未來晶片技術將走向何方呢?在《明日計劃》一書中我們也許能初見端倪。其中一篇小說講述了一對夫婦從巴黎趕往法國南海岸為一個受傷親戚輸血的故事。小說裡描述,他們乘坐的是一輛能自我導航和駕駛的汽車,醫療信息被無線發送到車輛的儀錶盤和具有手機功能的耳釘中。而另一篇小說寫道,自動化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無需事必躬親,故事的主人公已經開始琢磨如何打發空閒時間了。

    在科技如飛猛進的今天,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很快就會變為現實。在今年6月7日於美國矽谷舉行的2011英特爾研究日活動裡,書中提到的未來智能汽車已經初露雛形了。英特爾的工程師介紹了它的神奇功能:通過車內安裝的觸控螢幕,出門旅行的人們可以隨時通過智慧型手機對車輛的內外情況進行遠程視頻監控,一旦發現異常,就會報警,保證汽車的安全。

    數位化的醫療技術也從書中走了出來。英特爾公司已發明出一種很小的傳感器,將它放到貼近腳踝的襪子裡,簡單蹦跳一番後,像血壓心率這樣的身體數據就會通過藍牙無線傳輸到電腦中,進行實時分析。這種技術今後可用於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以及日常身體的保養。

相關焦點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人類」的一方,則是包括知名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楸帆等在內的11位科幻作家。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而四個人中兩人都是河南人:劉慈欣祖籍信陽羅山縣、王晉康是南陽人。今天參加中國科幻電影創作高峰論壇的韓松也多次來過河南,9月26日上午,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韓松表示,河南的悠久歷史和中原文化能激發創作靈感,河南有很多科幻作品的素材。河南是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悠久,人物故事、民間故事如璀璨星河,同時也誕生了不少文學佳作,是否能用科幻的方式展現呢?
  • 從科幻小說中了解下語言學吧
    《降臨》根據華裔作家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改編,影片女主角艾米·亞當斯扮演了身為語言學家的主人公路易斯·班克斯一角。特德·姜的這部科幻小說,靈感來源於一個朋友在生了女兒之後對他的講述。從構思到完成這篇只有6頁紙的短篇小說,特德·姜卻花了大約5年時間。他在西雅圖為微軟公司做科技寫手之餘,5年中閱讀了大量語言學的書籍。  49歲的特德·姜頭髮灰白,總是留著馬尾辮。
  • 只發布過14篇科幻小說,卻獲4獲星雲獎、雨果獎的華裔作家
    華裔作家特德姜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在北美地區的原著改編權由派拉蒙公司在2014年坎城電影節電影交易市場上以2000萬美元的高價購得。電影定名為《降臨》,2016年11月11日上映。科幻故事很多是無法用影像來保持全部的味道。特德·姜,1967年生,美國華裔科幻作家,畢業於布朗大學計算機專業。姜在15歲時開始向科幻雜誌投稿。他在布朗大學的數年間一直堅持創作新的故事,但是沒有任何一篇獲得發表。最後讓他堅持下來的是他短期參加的一個專注於科幻創作的寫作培訓班。
  • 科幻作家陳楸帆:2020思考了什麼
    陳楸帆的代表作包括《荒潮》《未來病史》《薄碼》《深瞳》等,他曾多次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科幻奇幻翻譯獎短篇獎等國內外獎項。這樣一個作家,曾經在一家專注於動作捕捉技術及虛擬實境領域的公司擔任副總裁。所以很多人評價,陳楸帆是最接近核心科技的科幻作家。
  • 這些名著,竟然都是科幻小說
    不過,即使是西方科幻文學也飽受歧視,主流文學界長期視之為低等文學,認為這些「屬於大眾流行文學」的科幻小說缺乏文學價值。但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在改變世界面貌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人們越來越想去認真思考科技時代裡的人的異化問題。二戰以後,科幻小說猶如一股激流,衝擊著主流嚴肅文學的領域。我們熟知的許多西方知名作家,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直接投身於科幻小說創作。
  •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透露 正創作與《三體》風格不同的科幻小說
    今日(11月3日)上午,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接受了紅星新聞記者採訪,透露了他正在進行的科幻創作,他計劃寫出和《三體》風格和題材都不一樣的科幻小說。談到成都,劉慈欣非常熟悉,這裡有孕育了很多科幻作家的《科幻世界》,有非常濃厚的科幻色彩,他說:「《科幻世界》在成都落戶有很多歷史的原因,它也讓成都成為了一個和科幻很密切的城市。而且成都市政府對科幻產業非常的重視,對於全國其他城市來說,這方面的科幻色彩就少了一些。」
  • 作家出版社推出小說《克蘇魯神話》套裝
    「克蘇魯神話體系」創造者,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家,尤以怪奇小說著稱,與愛倫·坡、安布魯斯·布爾斯並稱「美國三大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稱他為「20世紀古典恐怖小說最偉大作家」。
  • 連手機都是從科幻小說裡來的!
    最近,科幻小說《三體》又火了一把!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三體》斬獲「雨果獎」,成為該獎亞洲第一人。
  • 要用AI寫科幻小說?這事兒有點意思
    若要讓AI創作科幻小說,它們的想像力比得上科幻小說作家嗎?其中有世界華人科幻協會主席陳楸帆、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賈立元、銀河獎得主凌晨、星雲獎得主顧適、釣魚城科幻創始人張凡等等。在2020年的最後兩個月,這些作家們將與AI算法聯手,圍繞環保、人機關係、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協同創作多篇科幻文學故事,開啟一場人機共創寫作的奇妙探險。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當然,很多同學會經常遇到這樣的窘境,寫之前天馬行空,思潮雲湧,可一動筆平時才華橫溢的你卻又無從下手,要想創作出優秀的科幻作品並非易事,怎麼辦?讓我們先來解讀一下科幻的定義,「科幻」由科學和幻想組成,科幻的定義眾說紛紜,比較接近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這難道不是一個科幻世界嗎?四十多年前,人們向科幻作家提出的問題已經從「你們這些瘋狂的想法是從何而來的?」變為「人類現已登上月球,你們還能寫什麼呢?」。而今,當科學技術每天都將科幻小說中的想像變為現實時,這些問題已變得無關緊要。
  • 企鵝科幻小說系列來啦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譯 | 林舒羽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企鵝科幻系列集合了全世界最富想像力、最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作品,其中包括洛夫克拉夫特和扎米亞京的先鋒派作品,萊姆和馮內古特的新浪潮經典,以及俄羅斯、阿根廷、德國等世界各國作家的太空歌劇、反烏託邦
  • 紀念驚悚科幻小說作家麥可·克萊頓誕辰76周年
    2018年10月23日是美國科幻作家麥可·克萊頓誕辰76周年紀念日。1942年10月23日,麥可·克萊頓出生於美國芝加哥。他的代表作有《侏羅紀公園》《西部世界》《重返中世紀》等。麥可·克萊頓作品的一個首要主題是科學成就的取得有時是不負責任的。
  •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居然是出自一個作家的妻子之手
    科幻小說,是現代文學的一大分支,但是與古典文學相比,科幻小說可以說是一個"年輕人"。誰是第一個寫作科幻小說的人呢?在文藝界中人看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由一位女性寫下的。這位女性叫做:瑪麗·雪萊。沒錯,她就是《西風頌》作者雪萊的妻子。
  • 科幻作家陳楸帆:科學、技術與科幻三者關係是相互融合、促進的嗎?
    ,及至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慧」的概念…… 在著名科幻作家、全球華人科幻作家協會(CSFA)會長陳楸帆看來,正在越來越完善的VR虛擬實境技術,與科幻小說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1962年的科幻作品《皮格馬利翁的眼鏡裡》想像了這樣一種未來:當你戴上眼鏡,就可以看到現實世界裡不存在的物體,聽到一些聲音,聞到氣味。
  • 傳奇科幻作家本·波瓦辭世 享年88歲
    點擊上方「藍字」,帶你進入科普科幻的世界據外媒報導,科學家、雨果獎獲得者、著作甚豐的科幻作家和編輯本
  • 來自科幻小說的十大發明:從潛艇到直升機
    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在科學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所以,若干年後,人們發現,科幻作品中的很多新奇的玩意兒竟然變成了現實,比如手機,再比如直升機。這些東西的發明其實都是從《星際旅行》和《世界大戰》等科幻作品中找到的靈感。以下是受科幻小說啟發產生的十大發明。
  • 科幻作家劉慈欣:將目光投向無垠宇宙
    中國科幻作品會在世界上擁有自己的位置有人說,2019年的中國電影春節檔是屬於劉慈欣的。大年初一,將有兩部由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登上大銀幕,一部是由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另一部是由他的小說《鄉村教師》改編的《瘋狂的外星人》。《流浪地球》講述了一個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故事。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雨果獎」在美國頒出,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作品《三體》獲獎,創造了中國科幻文學的一個記錄。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