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署GoOA合作協議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籤署GoOA合作協議
-
施普林格·自然等與ResearchGate合作引導學術期刊論文分享
施普林格·自然等與ResearchGate合作引導學術期刊論文分享 記者近日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獲悉,該集團和劍橋大學出版社、Thieme出版社與ResearchGate將根據協議,共同促進該學術合作平臺在分享文章時能保護作者和出版機構的權利。
-
施普林格自然行動了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5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正式籤字認可《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簡稱DORA或《舊金山宣言》)所確立的原則,擴大了對確保以公平和公正的方式去評估研究影響力和質量的承諾。《自然》及其子刊長期以來發表了多篇社論,強調傳統期刊影響因子的局限性,呼籲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評估模式。當時,自然科研旗下簽署DORA的期刊包括《自然》、所有冠名「自然」的研究期刊、所有冠名「自然」的綜述期刊、《自然-通訊》、自然合作期刊、《科學數據》和《科學報告》。
-
自然和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共促開放獲取
本報訊 施普林格·自然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9月25日籤署合作協議,將通過GoOA平臺提供施普林格
-
自然與上海科技大學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於11月5日與上海科技大學籤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全面擴大和加深雙方合作,助力上海科技大學實現其辦學使命及發展成為高水平、國際化的研究型和創新型大學的目標,同時積極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上海科技大學副校長江舸先生及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先生在籤約儀式上分别致辭。
-
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科創網絡,「科學天團」呼籲交流合作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面對當前疫情等全球性挑戰,世界科學界需要共同努力,共塑開放科學,共濟開放人才,共促開放治理,共建科技共同體。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在開幕致詞時表示,科學無國界,各國科學家、研究機構在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作出的努力,必將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典範。
-
展示「北京創新」,這個園區的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在北京設立辦公室,還將繼續與北京市相關部門展開合作。早在這次合作前,中關村生命園內誕生的科研成果就曾多次發表在《自然》雜誌。去年9月,位於生命園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組在《自然》上發文,介紹了研究組在新型NOD樣受體分子方面的研究成果。
-
展示「北京創新」,中關村生命園成果將定期亮相《自然》雜誌
提到科學領域著名雜誌《自然》(Nature),很多人都不陌生。今後,來自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的科研成果將定期亮相在這本頂級學術雜誌推廣展示,向世界傳遞中國創新實力。近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署合作意向書。
-
施普林格·自然新增兩本開放獲取期刊:涉材料科學與地球環境
2020年2月18日,澎湃新聞從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獲悉,該集團新推出了兩本開放獲取(Open Access,簡稱OA)期刊,分別是《通訊-材料》(Communications Materials)和《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
9500歐元換一篇《自然》開放存取文章,值嗎?
它和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集團達成了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及自然品牌期刊有史以來第一個轉換型協議。>其實,早在今年年初,德國馬普學會代表的Projekt DEAL就和施普林格·自然籤署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金額的開放獲取協議。
-
加州大學籤署大型開放獲取協議,《自然》論文將供免費閱讀
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重要趨勢。當地時間6月16日,美國加州大學系統(UC)和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宣布籤署一項突破性的開放獲取(OA)協議。根據協議,加州大學與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論文將供全世界讀者免費閱讀。
-
自然(Nature)全線期刊加入CNKI
中國知網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籤署合作協議,《自然》(Nature)全線137種期刊加入CNKI平臺。《自然》系列以蜚聲國際的《自然》雜誌(Nature)為核心。《自然》系列含84種Nature Research期刊,及其他各類53種期刊,包括科研、綜述、通訊、合作期刊等出版物類型, 涵蓋生物醫學與生命科學、醫學、物理與天文學、工程、化學與材料學、地球與環境科學、能源七大科研領域,更倡導愈加開放的多學科、跨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成果共享。
-
地學系舉辦《自然》子刊《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宣講會
宮鵬對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大中華區、韓國及蒙古國銷售副總裁崔曉瑩女士,《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總編輯格雷厄姆·辛普金斯(Graham Simpkins)先生,《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副主編江旭佳女士表示熱烈歡迎。宮鵬表示,非常榮幸清華大學能作為《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在中國宣講的第一站,希望能不斷加強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
記者博客 《自然》還只是一本雜誌嗎
徐瑞哲2015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通過強強合併誕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學術書籍出版公司。從名字不難發現,《自然》雜誌仍是集團最重要的全球品牌。這份1869年創刊於英國的雜誌,通常與美國的《科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兩大頂級學術期刊。對於中國科學家而言,能夠在《自然》、《科學》正刊上發文,對成果報獎甚至當選院士都有一定意義。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他強調,研究機構和資源的集聚有助於吸引人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繫,激發科研的合作創新。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他強調,研究機構和資源的集聚有助於吸引人才、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密切聯繫,激發科研的合作創新。&34;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
-
「自然指數-科研城市2020」發布,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如,北京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等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國科學院是自然指數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機構。紐約都市圈和波士頓都市圈則得益於兩地均集聚了眾多歷史悠久、備受尊崇的大學和醫院,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
《自然》增刊發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上海升至第五,基礎科研水平提升
英國《自然》雜誌增刊《2020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最近發布,以「自然指數」為主要衡量指標,展示2019年位居全球前列的科研城市,北京、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舊金山—聖何塞地區、上海分列全球前五位。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介紹,「自然指數」評估的是全球各大城市在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產出
-
《自然》新增兩種開放獲取期刊—新聞—科學網
記者2月18日從施普林格·自然中國辦公室獲悉,該集團新推出《通訊—材料》和《通訊—地球與環境》兩本開放獲取(OA)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