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大約都看過一部耳熟能詳的科普類動畫片《藍貓淘氣三千問》,大家對裡面的一個情節或許至今還印象深刻,至少小編是這樣的。裡面說到淘氣到海邊發現海裡有許多漂在水面上死去的魚類,然後告訴藍貓聽,這是厄爾尼諾現象。如今,有科學團隊預測,今年或許也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也有人說這次的蝗災或許跟將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
在這裡小編不和大家探討這兩件事情是否有關係,只是告訴大家有人有這麼說過,我們今天要講的是大家經常提起的厄爾尼諾到底是什麼。並不像大多數朋友所認為的那樣,厄爾尼諾並不是一個英文詞彙,它是西班牙語中的一個詞彙,原來的意思是「聖嬰」,到了中國則音譯成了「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來源於西班牙語並不是一個偶然,這和厄爾尼諾的形成地區有關。在太平洋沿岸,有個世界著名的漁場叫做秘魯漁場,它是由秘魯寒流形成的。但是,在每年的夏天,也就是我們北半球的十月到第二年三月,總是會出現一個「搗蛋鬼」。這個搗蛋鬼是一股暖流,它不僅讓秘魯漁場中的海水溫度升高,而且還造成了冷水魚類的大量死亡,這讓漁民們十分頭疼,但是卻毫無辦法。
這股讓人頭疼卻毫無辦法的暖流並不是已進入秘魯漁場就會讓魚類大量死亡,畢竟也不是往大海裡成千上萬噸地灌開水,它對當地的影響是循序漸進的一個周期性的影響。暖流剛到時影響不大,但在聖誕節前後會達到一個峰值,之後再慢慢回落。而恰好這種讓人頭疼的現象又出現在聖誕節前後,當地人乾脆把它稱為「聖嬰」。
當然,厄爾尼諾也不是每年都出現,根據觀測並且估算出來的平均值大約是四年左右才會出現,而且它的每次出現持續的時間也不一樣,持續時間不一樣的厄爾尼諾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一樣。看到這些繞口令一樣的說法不要覺得頭大,小編這就來幫你解釋。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到結束之間跨度是五個月以下的厄爾尼諾,會被人稱為厄爾尼諾情況;如果在五個月以上,就會被叫做厄爾尼諾事件。
正如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們對厄爾尼諾的命名一樣,厄爾尼諾並不完全是人禍,更多的是天災,它的成因和那半球赤道附近的風有關。在赤道附近有著方向相對的東南和東北兩股信風,在這兩股信風的影響下,東太平洋的海水從底部湧上海平面,於是海水溫度就會變低。但南半球的東南信風一旦減弱了,海水上泛就會缺少動力,從而導致溫度升高,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雖然更多的是天災,但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也可以使用各種手段檢測並且預測這一現象的發生,從而提早做好應對工作,所以對於厄爾尼諾現象大家也不用慌。好啦,今天關於厄爾尼諾現象的話題我們就先聊到這裡啦,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