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平洋歷史知多少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也熟知那句廣為流傳的「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暢銷經典作品,這本書以法國後映像派畫家高更為原型創作,講述了一位收入不錯的股票經紀人斯特裡克蘭,在38歲時離開看似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生活,隻身遠赴巴黎學畫,最後來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了卻餘生的故事。
繁華的都市比不上荒蠻的島嶼,溫柔賢惠的伴侶還不如原始部落裡安靜照顧不插手日常生活的異性。書中主人公這樣反差極大的選擇,讓很多讀者對這個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好奇:這裡到底是怎樣一個世外桃源?這片叫做所謂太平洋的海,真的始終「太平」嗎?
太平洋(Pacific Ocean),是世界上最大、最深、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它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最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總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公裡,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
太平洋覆蓋了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體。它是氣候變幻的源頭,也是洶湧地質動蕩的震中,在其7英裡之下還有著地球上最深的海溝。
這片海洋上到底有著怎樣的過往歷史,它對於人類的未來又會有著怎樣的矚目影響?西蒙·溫徹斯特的這本《太平洋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答案。
西蒙·溫徹斯特,英國著名作家、探險家、記者,牛津大學地質學專業畢業,曾擔任《衛報》20餘年的海外記者,及《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海外特派員。
豐富的出遊經歷,讓西蒙·溫徹斯特的眼界不斷擴大,他先後出版了《教授與瘋子》《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秘面紗的人》《改變世界的地圖》等多部書籍,並數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在2006年,西蒙·溫徹斯特獲得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新年榮譽表彰,獲官佐勳章。2009年,成為牛津大學聖凱薩琳學院名譽研究員。
2019年,西蒙·溫徹斯特推出了新書《大西洋的故事》,在書中,他以細膩的文筆和詳實的數據,為我們還原了大西洋自形成初始,到如今依然是世界貿易熱點的歷史進程。
2020年,西蒙·溫徹斯特接著為太平洋立傳。在《太平洋的故事》中,他聚焦於20世紀中葉迄今的多個歷史瞬間,從深海熱泉到珊瑚白化,從衝浪文化到電子革命,無數關鍵歷史進程的背後,都與散落於太平洋之上的諸多小島和群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過去、現代及未來,太平洋在人類與自然的交流中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它6400萬平方英裡的海面上所發生的一切,與我們所有人都息息相關。這一次,讓我們隨著西蒙·溫徹斯特的《太平洋的故事》,去揭開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卻最晚發現海洋的神秘面紗。
二、太平洋的影響力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近年來,極端天氣出現次數越來越多,人們提及「厄爾尼諾」這個詞語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可能很多人都會簡單將「厄爾尼諾現象」理解為「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但實際上並不準確,它其實是太平洋上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o」,原意是「小男孩」,也指聖嬰,即耶穌,是聖經福音書中,天使加百列向童貞聖母瑪利亞報喜時,給耶穌所取的名字。
相傳在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魯和厄瓜多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人,發現在聖誕節前後,附近的海水如果比往常格外溫暖,之後便會天降大雨,同時海鳥還會結隊遷徙。
出於迷信,古印第安人稱這種反常的溫暖潮流為「神童」潮流,又叫「聖嬰現象」。之後便流傳下來,人們使用音譯的「厄爾尼諾」來表示在南美洲西海岸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經過現代科學論證,這股神秘的「聖嬰現象」也就是「厄爾尼諾」有了科學解釋。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因而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了加強。
正是這個時候,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後,由於受到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了西北季風。
這股西北季風一邊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也就是東南信風),讓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一邊又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這股明明是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
這樣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就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所謂厄爾尼諾現象,就是指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當大範圍的熱帶太平洋增暖,全球氣候也會跟著顯著變化,如果氣候變化持續了3個月以上,就會被認定為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拉尼娜現象有時會緊隨其後。
拉尼娜源於西班牙語「La Nia」,原意是「小女孩,聖女」,通常被用來描述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
所謂「反厄爾尼諾」,顧名思義,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這時東太平洋會明顯變冷,全球氣候也會跟著混亂,通常都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
拉尼娜現象常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拉尼娜頻率趨緩,強度趨於變弱。在1991年到1995年曾連續發生了三次厄爾尼諾,但中間沒有發生拉尼娜。
總體說來,拉尼娜的強度和影響程度不如厄爾尼諾,但它的到來也可能會給全球許多地區帶來災害。而隨著厄爾尼諾的消失,拉尼娜的到來,全球許多地區的天氣與氣候災害也將發生轉變。
太平洋的交通地位
太平洋由於寬廣的水域環境,在國際交通上也有著重要地位。
有許多條聯繫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線,都需要經過太平洋;
而太平洋東部的巴拿馬運河和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也分別連接了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徑和世界主要航道。
太平洋沿岸有眾多的港口,它們支撐起了太平洋沿岸眾多海運航線,如東亞—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加勒比海、北美東海岸航線,東亞—南美西海岸航線,東亞沿海航線,東亞—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澳大利亞、紐西蘭—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等。
太平洋海面上的空運航線也是錯綜複雜,波音公司甚至專門設計了747-800客機用來專門橫跨太平洋。
讓太平洋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中,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太平洋上有一條縱貫的180°經線,也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船隻如果由西向東越過此線,日期需要減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因為這個特殊的原因,人們逐漸開始在太平洋上空,利用人造通訊衛星進行聯繫。
三、海洋是故鄉,也應該是文明的綿延
「太平洋」一詞最早出現於16世紀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麥哲倫及其船隊首先命名。
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麥哲倫率領270名水手組成的探險隊從西班牙啟航,西渡大西洋。
當抵達南美洲的南端,進入了一個後來以麥哲倫命名的海峽後,他們遇到了無數的狂風巨浪和險礁暗灘。經過38天的艱苦奮戰,船隊以僅剩3條船、一半隊員的代價,終於到達了麥哲倫海峽的西岸。
又經過3個月艱苦航行,船隊從南美越過關島,來到菲律賓群島。由於進入赤道無風帶,接下來的航程裡船隊再也沒有遇到過風浪,船員們高興地說:「這真是個太平洋啊!」於是人們就把美洲、亞洲、大洋洲之間的這片大洋稱為「太平洋」。
在西蒙·溫徹斯特的筆下,太平洋的近現代歷史正徐徐在畫卷上展開,從白令海峽到合恩角,從夏威夷到巴拿馬運河,這片廣闊的水體下,還潛藏著更多秘密等著我們去發掘。
太平洋上的波詭雲譎,是我們日常生產生活的能量來源和氣候風向標,我們在探索和收穫的同時,也應當警惕各類過度開採和人為災難,對太平洋以致整個世界和人類發展史的影響。
在古老悠長的歷史背景之下,太平洋見證了蠻荒和文明的衝擊,也見證了強權和野心的更迭,卻只是默默無言,繼續潮起潮落,翻滾不息。
隨著緩緩行駛的歷史巨輪,太平洋的故事也還在持續書寫。那些伴隨著經濟和環境的衝突交戰,圍繞著道德和利益的矛盾交織,未來依然會此起彼伏,出現在人為文明發展的舞臺上。
湯因比曾說:「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一種狀態模式,是航行而不是停泊。」新的世紀,「隨著海洋開發的立體推進及西方擴張性海洋文明發展模式的難以為繼,世界海洋文明正在轉型。」
而作為海洋中最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太平洋接下來又會和人類文明發展擦出怎樣的火花,《太平洋的故事》沒有給出具體結論,一切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