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見證的歷史變遷

2020-09-13 愛讀書的梧桐樹

地球的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積都被水覆蓋著,水是生命之源,人類亦是從海洋中進化而來。而在眾多的海洋中,無論是海域面積、深度,還是所包含的島嶼均排在第一位,人類至今都不能夠完全探索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卻見證人類歷史的發展以及文明的進步。

《太平洋的故事》由英國作家西蒙 溫徹斯特編著,該書以美國聯合航空公司154航班的飛行路線開始介紹,關注太平洋本身,講述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太平洋發生的地理變化,並揭露太平洋已經不如以前太平這一殘酷事實。

01 被分割搶佔的殖民時期

太平洋本是一片寧靜的海域,它遼闊的海域不曾被汙染,也不曾被人類的喧譁打擾,但是一批航海家的出現讓太平洋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人們深深的沉迷於太平洋所能提供的財富,一系列擴張也就此開始了。

第一個入侵太平洋諸島的是麥哲倫所帶來的歐洲殖民,西班牙對島上的土著居民十分不友好,無情的剝削與壓迫,以及一系列的疾病,導致原有居民的數量驟減,僅剩餘幾千人,他們的原有文化更是遭到嚴重的破壞,但這只是太平洋災難的開始。

第二個到達太平洋的是德國人,他們看中的是島嶼的商業價值,德國人很快就將一些島嶼變為自己種植園,並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島嶼附近建立了軍事基地。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成為了太平洋島嶼的新主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才成為太平洋的接手者。

02 人類對太平洋的研究從未停止

人類為了更好的研究太平洋,派出過很多勇士,但是海洋即便是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但也總有著極大的未知和危險,有很多探險家將生命獻給了這篇神秘的海域。海上最容易發生的自然災害就是颱風,但這些災害卻並非憑空而起,其實是因為氣候日益惡劣導致的。

日本是受風暴之苦最嚴重的的國家,所以日本政府就投入大量經費研究厄爾尼諾,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地球科技研究所辦公室,製造了昂貴的地球模擬器。經過精密的計算,研究表明,日本所遭遇的幾場巨大風暴,最初的源頭只是澳大利亞北邊,紐幾內亞巴布亞島附近出現的小型強風暴。

隨著對太平洋氣候的研究,人類逐漸意識到太平洋不僅僅是一個為人類提供資源的巨大包括,同時也是一個脆弱的海洋,細小的改變都會讓它引發巨大的風浪,而這些風暴的代價是人類所承受不起的,環境問題不是單一國家的問題,而是需要全世界攜手攻克的國際難題。

03 太平洋不再太平的原因

因為人類的貪婪和欲望,太平洋所面臨的已經不止是氣候變暖這一個問題了,人們在戰爭年代需要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而核武器的殺傷力是致命而且持久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將這種武器的測試選在自己國家,所以便將目光投到了人煙罕至的太平洋。

如今的太平洋早已不是以前的清澈海洋,它經歷了人類無數次的核武器測試,承擔了太多的核汙染,逐漸變成了「原子洋」,因為人類當時的無知,對海洋做出的傷害至今無法全部彌補。此外,人類對太平洋的開採和利用也帶來了一些列的生活垃圾汙染,太平洋上甚至出現了垃圾帶,大量的珊瑚都出現了白化的現象,人類的罪惡就這樣被太平洋記在了海底。

太平洋連接著東方與西方,兩種文明因為一次航海得以碰面,麥哲倫當年所跨過的太平洋必然是寧靜美好的,奈何人類的本性讓美好變成災難,讓太平的海洋變得紛擾,但是如今人們終於意識到,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要想成為地球的主人,人類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對自然不是一味的索取,而是懷著感恩的心情和諧相處。

太平洋見證了太多的故事,它有著財富也保留著報復人類的權利,太平洋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善待海洋,人類才有明天可言。


相關焦點

  • 見證歷史變遷的青島水族館,老青島人的美好回憶
    歷經87年,這座建築也見證了青島的歷史變遷。 1931年,青島水族館奠基典禮。輝煌的87年,水族館不僅記錄著城市文明的發展變遷,更見證了科學家對蔚藍海洋不斷研究、銳意探索的光輝路程。一張珍貴的照片,一段美好的往事,青島水族館作為歷史悠久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幾十年來,深受廣大老青島以及外地遊客的喜愛,作為青島人,誰的家庭裡沒有水族館的留影?
  • 那隻藏著宇宙的碗,經歷了700多年的顛沛流離,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中國的瓷器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最質樸的土陶發展到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陶瓷,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這些瓷器蘊藏著古代中國豐富的技藝,也見證了歷史變遷,每當看到精美的瓷器,都會感嘆高嶺土和瓷石等普通的材料卻能燒製成各種又實用又美麗的物器。如今古代的瓷器已經不能用來使用,只能用來研究和觀賞,我們有幸在博物館中見到眾多古代的瓷器和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
  • 芙蓉紅色之旅⑥ | 程潛公館:一棟樓見證一座城的風雲變遷
    芙蓉紅色之旅⑥ | 程潛公館:一棟樓見證一座城的風雲變遷 2020-08-19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太平的太平洋,誕生於7.5億年前,亦是未來世界的內海
    恐龍的滅絕,見證了地球物種的進化,見證了第一批直立行走的原始人,見證了四大文明古國的絢爛多彩,見證了人類歷史的變遷。太平洋的地緣歷史變遷7.5億年前,太平洋誕生了,沒人知道那個時候的太平洋到底是怎樣的。作為地球上最古老而且最大的水域,自然是人類敬仰的目標。雖然表面上看上去波瀾不驚平平無奇,但是在海上的水手們,卻是對太平洋最膽寒的。
  • 巴楚「化石溝」:見證滄海桑田,承載億萬年歷史
    在巴楚縣有一個「化石溝」,見證著滄海桑田,承載著億萬年歷史。它的存在非常恰當的解釋了巴楚縣這個地處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原因。
  • 滏陽河歷史變遷的見證者——磁縣南開河橋(邯鄲日報版)
    滏陽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河道變遷,這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河流的自然遷徙,但是發生在明代的一次,卻是人為幹預的結果。據《元史郭守敬傳》記載,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曾向忽必烈建言: 「磁州東北滏、漳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溉田三千餘頃」。郭守敬所說的「合流處」就是指兩個村子所在的開河這裡。
  • 這組照片記錄警服變遷 見證改革開放
    警服是人民警察和執法最明顯的標誌,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開放,警服也歷經多次變遷。由德化縣公安局新媒體中心策劃拍攝的警服變遷組照,帶您回顧警服的變遷史,共同見證改革開放。
  • 中國影像方志| 巧家:藥山守護珍稀動植物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位於巧家縣蒙姑鎮的石匠房棧道,修建於萬丈懸崖之間,被稱為雲南最古老的隧道。它連接著巧家縣蒙姑鎮與會澤縣娜姑鎮,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肩負著連通巧家和外界的重要使命。馬樹紅氈的圖案裡含有漢、苗、彝等多種民族藝術的元素,見證著這片土地上民族融合的歷史。這些色彩對比強烈,畫面拙樸而喜慶的紅氈,詮釋著山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幸福的祈求。藥山守護珍稀動植物1991年,有人在白鶴灘鎮和中寨鄉交界處發現了34株罕見的白皮松樹。
  • 品牌齊聚,見證2021年太平洋網絡集團的發展新升級
    剛結束的2020年,註定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對於各品牌也是發展的重要轉折點,疫情加速了商業數位化的進程,電商直播、私域流量和短視頻營銷等新方式興起,品牌營銷發生顯著的變遷,誰能抓住了時代的新機會,誰就能站在商業的制高點,成為贏家。
  • 「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原先走兩天,如今一小時」
    「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原先走兩天,如今一小時」 2020-06-15 12:21:26作者:郭夢媛 責任編輯:郭夢媛   中新社阿壩6月15日電 題:「天路」見證四川阿壩村民生活變遷
  • 改革開放以來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歷史制度主義視角
    [24]  二、學前教育政策變遷的歷史制度主義闡釋  在歷史制度主義看來,歷史雖然包含一些偶發事件,但絕非一堆雜亂無章的事實。由此可見,學前教育政策的變遷是有其規律性的。  三、學前教育政策變遷的歷史啟示  歷史制度主義以制度為中心,通過制度變遷研究解釋政治生活的本質;同時以歷史為維度,考察制度發生和變遷過程,促進對制度的理解,用歷史的邏輯克服人類決策理性的有限性。
  • 難點解析(3)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藍色「初中地理寶典」關注我們~            大洋的生成、消失與海陸變遷  一.難點解析海陸變遷就是指海洋變成陸地、陸地變成海洋,即「滄海桑田」的變化。海陸變遷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
  • 這個地方裂縫已超過56千米,人類有望見證歷史
    最近網上還上線了一張追溯到6.5億年前的地球歷史地圖,你甚至可以找到恐龍時代你的家在地球上處於什麼地方。但是如果具體到人類誕生之後的地殼運動的話,除了火山爆發,人類對地殼運動的感知並不敏感,因為現在地球板塊運動的幅度很小,小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變化幾釐米,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地球上現在有兩個地方正在迅速分離,在我們這一代的有生之年,有可能看到明顯的板塊運動了!
  • 一棵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長壽樹」,已經活了9500年,還在繼續生長
    一棵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長壽樹」,已經活了9500年,還在繼續生長。人類的發展史,漫長而充滿艱辛。但在大自然母親看來,這只不過是生命循環必經之路而已。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一批特殊的「見證者」。它們的壽命是動物無法比擬的,經歷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如今依然傲然挺立,默默的看著世界變遷。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水被稱之為生命之源,滋養著萬千生命。而植物又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要說世界上最年長,最古老的樹在哪裡,生長在瑞典一座山脈上的這棵名叫Old Tjikko的挪威雲杉當之無愧。
  • 自然侵蝕歷史變遷多段坍塌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自然侵蝕和歷史變遷,使多數點段的長城坍塌、損毀——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    12月1日,《長城保護條例》實施滿十周年。11月30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以下簡稱《保護報告》),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的名義,發布專項文物資源的保護管理狀況。
  • 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
    高瑞峰 攝中新網晉中11月27日電 題:1600年塢堡變遷折射中國民族融合史作者 高瑞峰可汗廟供奉著哪位可汗?萬米古地道藏著哪些秘密?記者近日實地探訪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古堡。這座當代作家馮驥才眼中「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的古堡,經歷史長河上千年洗滌,濃縮著千百年時代變遷的歷史記憶。山西作為北方遊牧民族主要活動地區之一,張壁古堡、砥洎城、郭峪古堡等眾多塢堡建築散布其間。 高瑞峰 攝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年間,中國北方動蕩不安,先民屯聚築堡防禦自衛。張壁古堡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原標題:石化森林: 講述自然界地質變遷 從位於萊斯沃斯島東北角的米蒂利尼市,驅車到西北角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約需兩個多小時,幾乎橫穿整個島嶼。日前,記者在希臘專家陪同下參觀了這座見證了2000萬年前愛琴海盆地地質歷史的公園。
  • 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苟金鈴 東營報導  為進一步豐富博物館館藏資源,同時貫徹落實《關於做好建黨一百周年革命文物徵集工作的通知》和《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山東省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徵藏」工作的通知》要求,12月24日,墾利區博物館發布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革命文物及社會發展變遷物證。
  • 感受歷史變遷:尋找聖海倫火山35年前噴發痕跡
    感受歷史變遷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官網點擊進入中新網國際頻道 發布時間:2015-05-20 08:59:19 【編輯:邱宇】 感受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