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侵蝕歷史變遷多段坍塌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2021-01-19 華夏經緯網

    自然侵蝕和歷史變遷,使多數點段的長城坍塌、損毀——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

    12月1日,《長城保護條例》實施滿十周年。11月30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以下簡稱《保護報告》),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的名義,發布專項文物資源的保護管理狀況。

    12月3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就相關話題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獨家專訪。

    甘肅玉門關附近的漢長城遺址。長年的定向風蝕,使這段長城形成了如同「搓板」一樣的形態

河北張北的秦長城遺址。羊群走過的碎石壟,就是當年阻擋千軍萬馬的長城

  遼寧九門口水長城,已成為代表性的長城景區

    地方政府必須切實擔起保護的責任

    說起長城,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的雄姿。其實,由於分布地域廣,修築延續時間長,除個別點段為磚石結構外,長城主體多為就地取材、夯土構築。長期以來,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生活和歷史環境變遷等,使保存至今的長城大多已坍塌、損毀,甚至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

    正是由於絕大多數長城段已不具備展示功能,無法實現旅遊開發,對它們的保護就往往被一些地方政府忽視。宋新潮介紹,在今年8月至10月,國家文物局開展的「《長城保護條例》實施情況專項督察」(以下簡稱「專項督察」)中,地方政府領導責任落實不到位是最突出的問題。督察考核滿分100分,其中「領導責任」佔10分,北京得分最高,為8分,而有兩個省僅得了1分。

    專項督察結果還顯示,截至今年9月,各省級政府劃定已公布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僅佔全部長城段落的42.9%,甚至有三個省市尚未依法劃定公布。

    《保護報告》在向社會公布了近十年來長城保護工作成效的同時,也沒有迴避存在的問題。在落實政府責任方面,《保護報告》寫道:「加大執法督察力度,嚴格責任追究,讓『有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長城保護管理的新常態」。

    記者快評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為長城保護專項督察點讚。

    長城保護要確保真實性

    今年,遼寧綏中長城修繕、山西山陰「月亮門」長城坍塌等事件都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由此可見,專業保護與社會期待之間的不平衡。長城到底怎麼保護?

    宋新潮表示,必須堅持真實性原則。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長城本體形態是豐富多樣的,「它當下的形態是由自然、人為和社會變遷共同塑造而成。」他說,在保護時,要確保其獨特的文化樣貌。

    山西倒塌的「月亮門」,原是明代長城的一座敵樓,20世紀50年代將之拆成倒塌時的樣子。「雖然當年拆敵樓是對長城本體的破壞,但這個『月亮門』已成為當地民眾一代人的記憶。修繕時,是恢復明長城敵樓,還是『月亮門』?」記者問。宋新潮表示,目前還處於專家論證階段。

    他認為,長城曾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修繕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不同時期的重要歷史遺存和信息。他舉例說,抗戰時期留在長城上的印痕,在保護修繕時就要保留,而不是恢復長城初建時的樣子。這種歷史信息還包括長城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性。遼寧綏中「長城被抹平」事件中,就是由於忽略了這一點,破壞了長城古樸的整體風貌。

    其實,國務院在公布長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有的點段屬「古代建築」,有的點段是「古遺址」,這本身就顯示出了長城形態的多樣性,因此「保護時一定要加以區分,絕非一說長城保護就得修成八達嶺、山海關那樣的。」宋新潮說。

    記者快評

    當專業保護遇上不專業但真愛長城的民眾,凸顯的是長城保護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行業與公眾缺乏溝通、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這給文物部門提了個醒:加大宣傳力度、暢通交流渠道、創新參與方式,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

    長城保護要融入時代生活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保護,是包括長城保護在內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想狀態。

    日前,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吸引10萬餘人參與長城維修公募活動,成為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新樣式。雖然,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保護長城的隊伍中來,但是從整體上看,保護長城尚未成為公眾的行為自覺。

    在一些地區,當地居民完全不知道自家門口那條土壟就是長城,更想不到村口那個大土臺就是長城的烽燧。對於更多的公眾,保護長城是國家、政府的事,與己無關。在這種狀態下,如何激發公眾參與保護長城的積極性?

    對於記者的問題,宋新潮表示,打破僵局的方法就是——讓保護長城與人們的生活發生關聯,把保護融入時代生活中,「左手摸著現代社會,右手觸及古代文明,才能帶來心靈的激蕩。」他說。

    對於長城沿線的民眾,通過教育傳播,讓他們理解「家住長城邊」的意義,從愛家鄉的角度來激發保護的熱情,是目前不少地區正在做的事情。而對於更廣泛的民眾,開放展示是最直接的關聯。《保護報告》顯示,全國有長城景區92處,其中八達嶺、金山嶺、鎮北臺等點段成為長城旅遊的代表性景區,有力地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及國家扶貧攻堅戰略的實施。

    然而,開發與保護的平衡問題並未得到所有人的重視。在已開闢的長城景區中,有50處未依法在省級以上文物部門備案,有49處未核定旅遊容量指標,佔比超過50%。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人靠著長城掙了錢,卻忽略了對長城的保護。

    對於攀爬「野長城」的現象,宋新潮認為,應增加教育傳播,讓更多的人知道,這種行為其實是對長城的傷害。「我覺得,最理想的狀態是,達到開放標準的長城點段都向公眾免費開放,但限定人數,就如同博物館免費開放一樣。」他說。

    記者快評

    保護成果惠及民眾,既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增強遺產保護與民眾關聯度、激發民眾參與積極性的重要途徑。長城保護,政府、學界、公眾,一個都不能少!

    本文配圖均為李韻攝/光明圖片

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12月06日 05版)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中國長城到底有多長?國家文物局:21196千米
    被抹平)、山西山陰「月亮門」長城坍塌等都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綿延範圍過長也帶來保護修繕難題,對此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明年年底前完成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優先實施一批長城搶險加固工程,引入無人機等加強巡查,並重點保障長城沿線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資金支持。
  • 自然侵蝕+人為破壞,馬爾他著名地標坍塌
    當天上午約9時30分,隨著持續了兩天的大風風力增強,位於馬爾他第二大島戈佐島西北角的著名景點「藍窗」轟然坍塌,隨後蕩然無存。  不可避免的自然侵蝕  當地居民羅格告訴《馬爾他時報》記者:「『窗口』下方巨浪洶湧,忽然一聲巨響,窗戶頂部的『拱門』坍塌到海裡,濺起巨大的水霧。
  • 提升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解讀《長城保護...
    (小標題)過度修復甚至新建、假造長城:原址保護、原狀保護是總體策略歷經多則2000多年、少則400餘年的自然或人為作用,我國各時代長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殘損,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拆城磚建房、利用長城修路、建窯等情況。規劃據此提出將原址保護、原狀保護作為當前長城保護的總體策略,強調保養維護、局部搶險、嚴控修復的工作方針。
  • 忻州4段明長城,入列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構成以秦漢長城、明長城主線,與抗日戰爭、長徵等重大歷史事件存在直接關聯,以及具有文化景觀典型特徵的代表性段落、重要關堡、重要烽燧為主,共計83段/處,其中秦漢長城重要點段12段/處,明長城重要點段54段/處,其他時代長城重要點段
  • 五大因素致海岸線變遷 海岸保護仍要加大力度
    省海洋開發規劃設計院供圖  此次海南省海岸線修測中,調查組對比1960年代、1990年代和2007年的岸線分析發現,我省海岸線變遷主要有5種類型:海岸侵蝕、河口變遷、潟湖萎縮、港口岸線增長、海岸淤積。其中,海岸侵蝕表現最為嚴重。海南島1823公里海岸線中,43.1%是沙質海岸。
  • 守護巍巍長城,綿延悠悠文脈
    然而,隨著時光推移,長城逐漸老矣。經過長期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活動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影響,保存至今的長城大多已坍塌或損毀,有的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跨越區域廣、規模體量大、留存情況複雜,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考驗著文物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參與。長城保護,首先要摸清家底、留存檔案。
  • 馬爾他景點坍塌原因是什麼?疑受海浪侵蝕 藍窗坍塌現場圖曝光
    據外媒報導,馬爾他著名景點藍窗(Azure Window)在當地連日受大風吹襲的情況下,於當地時間8日坍塌,這一著名自然地理景觀從此消失世上。馬爾他總理馬斯喀特發文稱,這一消息令人「心碎」。馬爾他總理馬斯喀特得悉事件後在社交網站寫道:「近年來的報告都指出,這個地標將受到不可避免的自然侵蝕重創,令人悲傷的一天來到了。」藍窗塌下後,不少居民趕到查看該地標的狀況。
  • 鬥爭「鹽鹼化」 甘肅任重道遠
    原標題:鬥爭「鹽鹼化」甘肅任重道遠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鹽鹼化損失的糧食超過1億公斤。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部分地方莊稼絕收、民房坍塌,由此導致的移民、再移民和棄耕現象時有發生。
  • 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將搭建保護棚 抵禦自然侵蝕
    新京報訊 (記者李婷婷)周口店遺址昨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猿人洞保護建築工程正式啟動。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介紹,擬在猿人洞搭建覆蓋面積3700餘平方米的保護棚,以隔絕雨、雪、冰雹、陽光等自然因素對遺址的損壞。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周口店遺址不斷受到風力、雨水侵蝕。
  • ...海岸臨海路段塌方、樹倒、路毀 多處海岸線近期遭嚴重侵蝕原因...
    今年海口東西兩岸海岸線為何多處嚴重遭破壞?有關部門將如何修復?對此,記者採訪了海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記者 陳衛東攝  日前,居住在海口市江東新區東營環路的魯能藍海椰風小區居民們也多次反映,小區外靠近海邊,過去風景優美,但今年來隨著防潮堤坍塌,海岸線生態遭到破壞。  記者來到魯能藍海椰風小區外面的東營環路,通過一條羊腸小道來到海邊。現場可以看到,這裡的部分防潮堤坍塌,一些樹木倒在沙灘上,還有一些樹根裸露在外,搖搖欲墜。
  • ...西海岸臨海路段塌方、樹倒、路毀 多處海岸線近期遭嚴重侵蝕...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8日消息(記者 黨朝峰 石祖波 陳衛東)連日來,有海口市民反映,海口市西海岸部分沿海岸堤損壞,海浪不斷侵蝕海岸線,靠近海口長濱北五路末端部分道路的路面下被海浪掏空,道路已經出現塌方。無獨有偶,在海口東海岸東營環路的魯能藍海椰風小區附近,也有海岸線生態遭侵蝕破壞的情況。今年海口東西兩岸海岸線為何多處嚴重遭破壞?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代北京長城的核心特質和主要功能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教化涵養功能長城是一項傑出的歷史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北京長城是我們古都文化、中華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研究意義。審美薰陶功能北京長城的藝術內涵非常豐富,給人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充分發揮北京長城文化遺產地的遊覽功能是其審美功能的重要表現。但從長遠利益出發,要把對長城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 無人機、衛星影像等高科技助力長城保護工作
    中新網1月24日電 長城保護中利用到哪些高新科技?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24日回應,國家文物局已在15個省、區、市的部分長城重要點段開展試點,利用無人機、衛星影像等高科技進行長城保護。資料圖:金山嶺長城。
  • 尋根·長城|河西涼州尋故邊 數九寒天沙漠間
    考察長城現狀梳理長城文化挖掘長城藝術保護長城遺產跟隨我們的腳步感受不一樣的長城之旅【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著長城的變化,邊牆的現狀,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開始關注長城。只有走近長城,我們才能看見長城背後的故事和發展起落。
  • 海南海岸侵蝕加劇 能否加強立法保護?
    民盟海南省委員會向政府建議,要儘快出臺「海南省海岸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  海南海岸侵蝕還在進一步加劇  海南省海岸線全長約1618公裡,其中80%為沙質海岸,目前海南被侵蝕的海岸帶約740公裡左右,而且局部地段海岸線被侵蝕的程度較為嚴重,主要集中在文昌、三亞、洋浦、澄邁、海口等市縣岸段。
  • 海岸線遭侵蝕、路面出現塌方!海口下月將啟動海岸線修復計劃
    今年海口東、西海岸線為何多處遭到侵蝕破壞?有關部門將如何修復?西海岸喜來登酒店北側、黃金海岸小區北側,也出現海岸線遭侵蝕破壞的情況。黃金海岸花園小區北側岸段堤壩被衝毀,岸邊部分樹木被衝倒,有的根莖裸露在外,海岸線遭侵蝕情況嚴重。日前,居住在海口市江東新區東營環路的魯能藍海椰風小區居民們多次反映,小區外靠近海邊,過去風景優美,但今年,隨著防潮堤坍塌,海岸線生態遭到破壞。
  • 堅拒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創作的襲擾與侵蝕
    文學和藝術常常是歷史變遷、時代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先聲。正因為如此,文學和藝術領域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深度切入的領域,歷史虛無主義也常常藉助文學藝術的影響力輻射力而四處滲透、多向擴張、深層渲染,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襲擾與侵蝕文藝創作。因此,堅拒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創作的襲擾與侵蝕,是文學藝術領域的重要任務。
  • 非洲犀牛保護任重道遠
    原標題:非洲犀牛保護任重道遠 在位於南非東北部的巴伯頓地區,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犀牛「孤兒院」。這裡可容納約100頭犀牛,周圍布滿了高壓鐵絲網。參觀者都被告知必須關掉手機,以防止手機被定位引來偷獵者。
  • 全球自然歷史旅遊景點正遭受滅頂之災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9日報導,英國著名景點多佛白崖(White Cliffs Of Dover)因為人類改造活動,現正遭受著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侵蝕。研究顯示,白崖遭侵蝕的速度已經從100多年前的每年0.8英寸(約2釐米)增加到了每年12英寸(約32釐米)。除海岸線變化外,氣候變化、植被砍伐、旅遊業和工業發展都對世界上眾多的旅遊景點造成破壞性影響。
  • 河北唐縣用GPS測量古中山長城
    經過近一年的實地巡查,該縣文物部門使用GPS設備對境內分布的古中山長城測量,最後得出結論:古中山長城總長度為38.9公裡,這對於研究古中山國等古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山國開始的地方 2007年,為配合保阜(保定-阜平)高速公路工程建設,省文物工作者對公路所涉區域做前期調查時,在唐縣、順平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古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但是對其全貌尚不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