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解讀《長城保護...

2020-12-04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題:提升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解讀《長城保護總體規劃》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王鵬

它是偉大的軍事防禦建築工程,它是中華兒女奮起抵禦外辱的見證,它是一個民族歷經數千年風霜的精神象徵……長城,作為中國人心中最特殊的文化遺產,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提升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我國近日發布《長城保護總體規劃》,闡釋長城價值和長城精神內涵,明確長城保護總體原則和目標以及一系列工作要求。對長城保護的難點痛點,規劃開出了怎樣的「藥方」?未來如何落實?針對這些問題,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小標題)過度修復甚至新建、假造長城:原址保護、原狀保護是總體策略

歷經多則2000多年、少則400餘年的自然或人為作用,我國各時代長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殘損,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拆城磚建房、利用長城修路、建窯等情況。規劃據此提出將原址保護、原狀保護作為當前長城保護的總體策略,強調保養維護、局部搶險、嚴控修復的工作方針。

但是,一些地方出於經濟利益或開發旅遊需要,進行大規模修復或復原,甚至新建、假造長城。

「對於絕大多數已經穩定的長城遺址,工作重點是做好日常養護和標識說明。如局部存在坍塌險情,須嚴格按照搶險加固工程要求,採用可逆性的臨時措施,避免其坍塌甚至消失。如果臨時手段不能解決問題,可編制修繕工程方案,但原則上不得修復或復原。」劉玉珠說。

他表示,對於少數價值特別突出、保存狀況較好的長城點段,可按照遺址保護展示理念,在深入開展考古研究、進行多種方案比較的基礎上,選擇幹預程度最小、符合真實性要求的措施,緩解甚至消除安全隱患,並為公眾參觀體驗創造條件。

近期,國家文物局將制定出臺長城保護維修工程施工以及明代磚石長城保護專項指導性文件,並正在指導、推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北京、河北兩地文物部門合作,開展明長城箭扣段、喜峰口段研究型保護項目。

劉玉珠說:「這些項目將充分發揮考古研究作用,評估遺存價值及承載價值的各種載體,妥善保護重大歷史事件留在長城上的遺蹟,探索設計施工有效銜接模式,避免不當幹預對長城價值、真實性的影響,打造長城保護維修示範案例。」

(小標題)「野長城」不當開發:保護機構應加強巡查和保養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出現「野長城」不當開發、人為破壞等問題,引發社會關注。

對於這個問題,規劃鼓勵各地擴大長城開放範圍,同時強調在將長城點段向公眾開放參觀遊覽前,應依法履行備案程序,做好先期保存現狀調查、遊客承載量分析和開放強度科學測算,合理確定開放模式,確定保護機構和管理規定。對於暫不開放的「野長城」點段,規劃強調禁止有組織地舉辦活動,並要求保護機構加強巡查管理和保養維護。

劉玉珠說,長城保護要堅持政府主導和「屬地管理」的基本原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要是省級人民政府,承擔長城保護的主體責任,負責根據長城保護要求及各地實際,劃定公布長城保護區劃及管理規定,公布實施省級長城保護規劃。長城景區管理機構、基層文管所等長城點段實際管理者承擔直接責任。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則承擔監管責任,為開展長城保護提供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他透露,國家文物局將開展規劃執行情況動態監測及評估,指導、督促各省區市人民政府落實各項規劃任務、目標。其中,第一輪評估工作將在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

(小標題)基層文保力量嚴重匱乏:促成全社會廣泛關注、深度參與局面

長城遺存數量大、分布範圍廣,其中多數分布在交通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人跡罕至的區域,管理難度非常大。我國從2003年開始試行長城保護員制度,並於2006年在《長城保護條例》中予以正式確認。聘請兼職長城保護員來負責地處偏遠的長城點段巡查保護,有效緩解了基層文物工作者嚴重缺乏的問題。

經過統計,至2017年,在冊長城保護員數量超過3000人,覆蓋了偏遠地區的長城點段。但是,由於多數地方未能將長城保護員補助經費納入地方財政,使得長城保護員隊伍建設問題仍然突出。

「長期以來,長城沿線的群眾始終是保護長城的主要力量,他們對長城充滿了感情。」劉玉珠說,為此,鼓勵各地探索設立長城保護員公益性崗位,對長城保護員給予必要的經費補貼,並輔之以適當的獎懲機制。

同時,規劃將推動長城保護各利益相關方締結長城保護聯盟,推進長城公募保護項目,促進社會力量全面參與長城研究、保護、監督、管理、展示、旅遊等各項工作。規劃也鼓勵各地在前期實踐基礎上,不斷拓寬長城保護經費渠道,運用社會資本設立長城保護公益基金,提升全社會的長城保護意識和保護理念。(完)

相關焦點

  • 中國長城到底有多長?國家文物局:21196千米
    當今保護傳承有何難題?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曬出了長城的「家底兒」——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2020-11-27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河北省文物局與河北地質大學籤訂《長城保護合作協議》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龔正龍)為了進一步推動河北省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12月9日下午,河北省文物局和河北地質大學在石家莊籤訂了《長城保護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今後雙方將共同探索河北長城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有利於河北長城保護的指導性政策,推進示範性和前瞻性的長城保護科研項目,共同促進河北長城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工作。河北省長城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分布廣、年代久、類型多等突出特點。特別是山海關、金山嶺、大境門等長城段落是明長城的精華,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河北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
  • 國家文物局:加大提升我國古建築群保護的整體水平
    原標題:國家文物局:加大提升我國古建築群保護的整體水平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9日訊 4月8日,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關於開展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大險情排查工作的通知。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此次排查將分批進行,依次全面考察「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類、「古建築」類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了解我國古建築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險情計劃,加強相關預防修護與搶險工作計劃的制定,進一步提升我國古建築保護、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此次排查工作於2015年3月至6月期間開展。
  • 無人機、衛星影像等高科技助力長城保護工作
    中新網1月24日電 長城保護中利用到哪些高新科技?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24日回應,國家文物局已在15個省、區、市的部分長城重要點段開展試點,利用無人機、衛星影像等高科技進行長城保護。資料圖:金山嶺長城。
  • 自然侵蝕歷史變遷多段坍塌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自然侵蝕和歷史變遷,使多數點段的長城坍塌、損毀——    長城保護任重道遠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    12月1日,《長城保護條例》實施滿十周年。11月30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以下簡稱《保護報告》),這是第一次以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的名義,發布專項文物資源的保護管理狀況。
  • 官方:長城保護堅持不改變原狀、最低幹預原則
    中國官方:長城保護堅持不改變原狀、最低幹預原則中新社北京1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長城是『非標』,簡單地按一個統一標準,不修壞才怪。」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24日在北京如是說。資料圖:八達嶺長城。 中新社發 湛超越 攝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介紹《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情況。針對近年來長城過度修復引發的種種爭議,宋新潮將其總結為四方面的問題。
  • 忻州4段明長城,入列首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經國務院同意,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按照《長城保護總體規劃》要求,國家文物局在充分聽取長城沿線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中央、國務院相關部門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研究確定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
  • 推進文旅融合工程 生動呈現長城文化
    作為《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重要內容之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建立,建設保護規劃加緊編制。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長城文化和旅遊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國家文物局與北大共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
    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26日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庫服務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據了解,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旨在集中搜集保存各地考古發現的典型標本等信息依據,促進綜合性研究發展,並向全國相關考古研究機構開放。
  • 長城文化傳播者 | 一起來看甘肅省三八紅旗手張曉燕的故事
    >她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從事關城講解接待與文物保護及宣傳工作,致力於傳播長城文化。>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甘肅時來到嘉峪關關城,登上城樓察看關城整體面貌。她言傳身教,以現場示範、模擬講解的方式把自己多年的工作體會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2012-2016年曾5次培訓新招聘講解員,幫助她們順利通過考核走上講解崗位;為了幫助年輕講解員充實講解內容,提升講解水平,2015年6月她作為主要撰寫人編寫了嘉峪關境內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景區講解詞。
  • 守護巍巍長城,綿延悠悠文脈
    然而,隨著時光推移,長城逐漸老矣。經過長期自然侵蝕風化、人類生產活動和歷史環境變遷等影響,保存至今的長城大多已坍塌或損毀,有的地面部分已全部消失。跨越區域廣、規模體量大、留存情況複雜,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考驗著文物工作者的智慧,更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參與。長城保護,首先要摸清家底、留存檔案。
  • 國家文物局聯手百度百科共建權威文物百科平臺
    前排左一為百度公司副總裁王海峰,左二為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   中新網12月5日電 12月4日,在烏鎮舉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文物局系統資源將與百度百科及其產品實現互通,雙方通過合作搭建文物百科網絡平臺、建立數位化博物館等形式,共同推進國家倡導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
  • 內蒙古:馬背、駝峰、無人機助力田野文物保護
    每當風沙過後,阿拉善左旗駝峰文物保護隊員斯琴巴圖就騎著駱駝,走進機動車輛無法到達的大漠深處,巡查一座建於西夏時期的烽火臺的狀況,及時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發現的新情況。阿拉善左旗有長城、漢墓等200多處重點文物古蹟。由於地廣人稀、古蹟分散、專職文物保護人員少等原因,田野文物保護面臨困難。
  • 天津的長城,到底幾公裡?
    年中國國家文物局 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根據認定結論 我國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於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 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 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15個省
  • 河北唐縣用GPS測量古中山長城
    經過近一年的實地巡查,該縣文物部門使用GPS設備對境內分布的古中山長城測量,最後得出結論:古中山長城總長度為38.9公裡,這對於研究古中山國等古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山國開始的地方 2007年,為配合保阜(保定-阜平)高速公路工程建設,省文物工作者對公路所涉區域做前期調查時,在唐縣、順平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古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但是對其全貌尚不知曉。
  • 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國家文物局13日舉行座談會,探討申遺成功經驗,部署下一步工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劉玉珠說,下一步,要結合「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和跨區域、綜合性重大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全面的考古工作,結合生物、環境、遙感、信息等科技手段,深入探討區域文明發展歷程,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 北京長城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功能
    北京長城是我們古都文化、中華文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水平和人們的創造能力,具有研究意義。審美薰陶功能北京長城的藝術內涵非常豐富,給人以美的啟迪、美的享受,充分發揮北京長城文化遺產地的遊覽功能是其審美功能的重要表現。但從長遠利益出發,要把對長城的保護放在第一位,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
  • 北京延慶長城修繕又有新發現! 敵樓中首次出現炕灶遺址
    考古工作者在65號敵樓內清理出建築遺址1處,遺址整體呈長方形,通長約1.8米,寬約1.3米,高約0.4米,內部有縱橫向隔梁,其間有浮土堆積,遺址的東南角用磚砌築為圓坑形在以往的長城上排水都是用異形磚砌築形成水槽,水會順著低處流到水口排出,但這條排水槽的砌築方法則不然,它全部由板瓦搭接作為溝底,其間用白灰做為粘接劑。排水槽位於敵樓二層東牆與西牆根下,距牆體約8公分,長約5米,寬約0.2米,整體為北高南低,未覆瓦處可清晰的看見白灰層,由此可見這條排水槽應是白灰打底,上邊倒放板瓦而成。據知名長城專家尚珩老師講,在他20年的長城調查生涯中,這種做法的排水槽還是首次看到。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