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隻藏著宇宙的碗,經歷了700多年的顛沛流離,見證了歷史的變遷

2021-01-15 有料史君

前言

要說到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那是無奇不有,千人千答。在這次疫情後,中國的大國形象更是深深樹立在很多外國人的心中,但是要說被所有外國人一致認同的,那就是瓷器。

中國的瓷器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最質樸的土陶發展到形態各異,色彩繽紛的陶瓷,無一不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這些瓷器蘊藏著古代中國豐富的技藝,也見證了歷史變遷,每當看到精美的瓷器,都會感嘆高嶺土和瓷石等普通的材料卻能燒製成各種又實用又美麗的物器。

如今古代的瓷器已經不能用來使用,只能用來研究和觀賞,我們有幸在博物館中見到眾多古代的瓷器和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而有一種瓷器,我們幾乎無緣在國內看到,那就是曜變天目茶碗。

曜變天目茶碗

背景

見過這隻碗的人,即使不喜歡它,也會深深被這種技藝所折服。曜變天目茶碗是我國南宋的黑釉建盞,「曜變天目」是及其珍貴的品種,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才能燒製成這種耀斑,這種技術令單調的黑釉增添了一份特有的魅力。如今曜變天目盞被世上僅存4件,3件在日本,一件殘缺了四分之一的在中國。

這隻曜變天目茶碗現藏於東京靜嘉堂文庫,這個碗被日本人稱為「碗中宇宙」,據說在黑暗中它能夠發出光芒,如同置身在宇宙中一般。既然是茶碗,那就不得不提宋代的鬥茶。

鬥茶:

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茶葉受文人雅士追捧,茶文化也就在宋代興盛。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每個人都是茶的狂熱粉絲,陸遊稱自己為陸羽轉世,藝術皇帝宋徽宗趙佶更是對茶頗有研究。

文人爭鬥,也要用這種儒雅風趣的方式,鬥茶應運而生,聽這名字,完全感覺不到競爭的激烈,有的只是如茶水一樣的溫潤感。因為茶受人追捧,宋代人總要將茶分出好壞,他們將茶盞中的加入磨碎的茶粉,用水衝開,然後用茶筅或茶匙攪動,看形成的餑沫在茶盞內壁停留時間的長短,時間越長說明茶的質量越好,同時還要看茶水的顏色,鮮白與純白為上佳。那如何能夠突顯茶水的好壞呢?黑釉建盞便派上了用場。

黑釉茶盞不僅能表現出茶水的品質,顯現出茶水的顏色,還能更好的增添比賽時的雅致,好茶配好瓷,喝完茶還能感受茶碗裡的璀璨星空,不得不佩服古人情趣的高雅。

曜變天目茶碗是怎麼流落到日本的:

宋代以後,鬥茶之風逐漸衰敗,朱元璋這種貧苦人家出身的皇帝非常厭惡這種耗費時間和金錢的活動,於是便禁止了這種樂趣。我們不能用現代人的想法來評價朱元璋這一行為,但這確實讓許多黑釉建盞失去了自身的用處,而抹茶卻在日本盛行,加之中日兩國來往密切,許多建盞便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

這隻茶碗不知在中國時藏於何人之手,但在日本,它輾轉於多人之手,還有幸見證了日本的統一。

在日本,據考證最早藏於美濃的稻葉城,稻葉城之主的女兒嫁給織田信長後,織田信長得到兩個曜變天目盞,織田信長對此盞愛不釋手,以至於逃到本能寺都要帶著一隻,可惜這隻盞和織田信長一起葬身在了500多年前的那場本能寺大火中。僅存的這個茶碗就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三代之後,德川家光的乳母阿福有功於德川家,這位富有智謀的女性成功使得家光妹妹的女兒成為日本天皇,為了感謝乳母養育之恩和維護德川家榮譽之功,德川家光將曜變天目茶碗賜給了阿福。

藤田美術館藏

後來阿福將這個碗送回了稻葉家,中間具體發生的事情史料也沒有記載。1918年傳到了小野哲郞的手裡。小野1924年將曜變天目茶碗送到了拍賣行,著名的三菱集團的初代總裁巖崎小彌太以16.7萬日元的高價競拍成功,那時的16.7萬可是一筆巨款,有人研究這筆巨款在當時值125.25公斤黃金。巖崎認為自己不配使用這隻茶碗,就將它放在了自家建的靜嘉堂文庫。

其他兩個曜變天目盞也同樣顛沛流離,如今它們都被收藏在日本不同的地方,雖然不在祖國,但是也算安定了下來。這三個曜變天目盞因為外觀和歷史受到了日本各界的追捧,這個藏有宇宙的曜變天目茶碗也成為日本的國寶之一。世界各地慕名而來參觀它的人,不知能否感受到這個直徑只有12釐米的茶碗背後所飽含的風霜和歷史變遷。

現代:

2009年時,杭州出土了一件曜變天目盞,色澤和圖案不比日本那隻茶碗差,只可惜是一件殘缺品。

許多人被曜變天目盞的魅力所傾倒,中國和日本民間許多建盞愛好者紛紛製作,令這種失傳了700多年的技藝重現天日,但古代瓷器那種厚重和滄桑感是現代技藝永遠無法複製的。

杭州出土的曜變天目碗

結語:

日本是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國家,日本全國各地有七、八十萬件,許多都是侵華時掠奪而來的。但是曜變天目盞和王羲之的《喪亂貼》、唐代的五弦琵琶等文物卻是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曜變天目盞又是這些裡面最特殊的,它因為文化的興衰而到了日本,茶文化的衰落讓這批建盞得以流落到日本。

小小的茶碗不禁讓人深思,如今的祖國民富力強,也不會再發生文物被掠奪這樣痛心的事情,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會不會再被世人擯棄這就很難說了。每當看到曜變天目茶碗靜靜地被安置在靜嘉堂文庫,總能感覺正在與祖先進行跨越時空的歷史交流,除了深深地思念,也佩服日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和妥善保護。我們不能像宋徽宗那樣只會享樂,每日只知聲色犬馬,心裡沒有天下,但也絕不能拋棄中國傳統藝術。為了傳統藝術,也為了所有身處異國的中國文物。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世界氣候變遷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世界範圍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通過對文化發展較早或所獲得的氣候變遷證據較明顯的地區,如埃及尼羅河流域、歐洲和北極等地區的歷史資料的分析,可將世界歷史氣候變遷分為下述幾個時期: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稱氣候適宜期。溫暖多雨,平均氣溫比現代高2.5℃,尼羅河洪水位比現代高12~20米,熱帶半雨區雨量約為現代的3倍。
  • 太平洋見證的歷史變遷
    而在眾多的海洋中,無論是海域面積、深度,還是所包含的島嶼均排在第一位,人類至今都不能夠完全探索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卻見證人類歷史的發展以及文明的進步。如今的太平洋早已不是以前的清澈海洋,它經歷了人類無數次的核武器測試,承擔了太多的核汙染,逐漸變成了「原子洋」,因為人類當時的無知,對海洋做出的傷害至今無法全部彌補。此外,人類對太平洋的開採和利用也帶來了一些列的生活垃圾汙染,太平洋上甚至出現了垃圾帶,大量的珊瑚都出現了白化的現象,人類的罪惡就這樣被太平洋記在了海底。
  • 見證歷史變遷的青島水族館,老青島人的美好回憶
    歷經87年,這座建築也見證了青島的歷史變遷。 1931年,青島水族館奠基典禮。輝煌的87年,水族館不僅記錄著城市文明的發展變遷,更見證了科學家對蔚藍海洋不斷研究、銳意探索的光輝路程。一張珍貴的照片,一段美好的往事,青島水族館作為歷史悠久的標誌性景點之一,幾十年來,深受廣大老青島以及外地遊客的喜愛,作為青島人,誰的家庭裡沒有水族館的留影?
  • 一碗雲吞麵 見證四十年(眾生相)
    上世紀80年代,這家麵館只在街口設檔擺賣,直到1993年才遷到如今的地方。開始只有一間房,越做越大,才買下、租下對面兩間房。40年裡,麵館越做越好看,就這碗面,一點沒變。吳錦雲還記得,1981年開始,自己就利用課餘時間在家裡麵館幫忙。一碗麵,養活了一大家子人。老父親吳財桂,直到84歲高齡去世之前,還一直在麵館幹活,為此專門去辦了健康證。
  • 滏陽河歷史變遷的見證者——磁縣南開河橋(邯鄲日報版)
    滏陽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河道變遷,這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河流的自然遷徙,但是發生在明代的一次,卻是人為幹預的結果。據《元史郭守敬傳》記載,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曾向忽必烈建言: 「磁州東北滏、漳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溉田三千餘頃」。郭守敬所說的「合流處」就是指兩個村子所在的開河這裡。
  • 300多年歷史變遷,內江這個古寨更有韻味
    貓兒寨 貓兒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水心壩村、金銀村、南棚村交界處,佔地面積20畝左右,歷經300多年歷史變遷河灘地的盡頭高聳著一道天然屏障,那就是貓兒寨了。
  • 鳳凰古城300多年古貌猶存,這裡,究竟藏著多少久遠的歷史秘密
    鳳凰,因為沈從文大師的《邊城》,因為那沱江邊上的吊腳樓,還有那瀟湘煙雨中獨具魅力的風土人情,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讚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它與雲南麗江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媲美,還享有「北平遙,南鳳凰」的美譽。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多年古貌猶存,城內青石板街道遍布,江邊木結構的吊腳樓最為壯觀。
  • 中國影像方志| 巧家:藥山守護珍稀動植物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
    石匠房棧道見證時代變遷位於巧家縣蒙姑鎮的石匠房棧道,修建於萬丈懸崖之間,被稱為雲南最古老的隧道。它連接著巧家縣蒙姑鎮與會澤縣娜姑鎮,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肩負著連通巧家和外界的重要使命。隨著連接金沙江河谷兩岸的大橋的貫通,從村莊到巧家縣城的公路也得以連接,如今,村民們進城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格巧高速起於昆明市東川區的拖布卡鎮,止於巧家縣白鶴灘鎮葫蘆口金沙江邊,是連接雲南與四川交通大動脈的關鍵路線。2019年4月25日,格巧高速雙河特大橋的主塔成功封頂。
  • 巴楚「化石溝」:見證滄海桑田,承載億萬年歷史
    在巴楚縣有一個「化石溝」,見證著滄海桑田,承載著億萬年歷史。它的存在非常恰當的解釋了巴楚縣這個地處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區,卻擁有種類繁多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的原因。
  • 一棵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長壽樹」,已經活了9500年,還在繼續生長
    一棵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長壽樹」,已經活了9500年,還在繼續生長。人類的發展史,漫長而充滿艱辛。但在大自然母親看來,這只不過是生命循環必經之路而已。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一批特殊的「見證者」。它們的壽命是動物無法比擬的,經歷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如今依然傲然挺立,默默的看著世界變遷。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水被稱之為生命之源,滋養著萬千生命。而植物又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這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要說世界上最年長,最古老的樹在哪裡,生長在瑞典一座山脈上的這棵名叫Old Tjikko的挪威雲杉當之無愧。
  • 霹靂一聲混沌開,宇宙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演化?
    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前提,不難發現,它們都涉及到宇宙的時空的結構及歷史的狀況。上述疑難提示著人們,不應該把宇宙中的事物,把自然現象看作是彼此孤立的、沒有聯繫的,而應該視為一個有著具體的聯繫和歷史發展的物質統一體。假如地球與宇宙有著某種具體的聯繫,那麼,這種聯繫一定還會通過其它的現象顯露出來。事實正是如此。
  • 芙蓉紅色之旅⑥ | 程潛公館:一棟樓見證一座城的風雲變遷
    芙蓉紅色之旅⑥ | 程潛公館:一棟樓見證一座城的風雲變遷 2020-08-19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個地方裂縫已超過56千米,人類有望見證歷史
    最近網上還上線了一張追溯到6.5億年前的地球歷史地圖,你甚至可以找到恐龍時代你的家在地球上處於什麼地方。但是如果具體到人類誕生之後的地殼運動的話,除了火山爆發,人類對地殼運動的感知並不敏感,因為現在地球板塊運動的幅度很小,小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變化幾釐米,不過科學家最近發現,地球上現在有兩個地方正在迅速分離,在我們這一代的有生之年,有可能看到明顯的板塊運動了!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百年追尋——見證中國西部環境變遷》,印開蒲等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定價:588.00元    「一張照片,記錄一段逝去的歷史;一張照片,講述一個難忘的故事;一張照片,開啟一道記憶的閘門;一張照片,預測一片未來的天地。新老照片對比顯示的時空變化,正是中華民族經歷百年憂患邁步走向民族復興的這段歷史縮影,我們今天重新來審視這些照片,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 世界上最「驚險」的兩座橋,有700多年的歷史,驚險程度各不相同
    至於這座橋,有專家說這座橋的歷史已經有700多年了,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棧橋。雖然是在離地200-300米的高空懸崖上,但這座棧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出名的,自古以來就是很多人筆下的主角之一,但說實話華山這種棧道很長的懸崖橋,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嘗試的。
  • 潮汕人的鄉愁,是那一碗碗的厝頭巷尾的草粿
    談起鄉愁,每個地方的人想到的東西都不一樣,西安人會想到那唇齒留香的肉夾饃,川渝人會想到那辣油飄香的麻辣火鍋,長沙人會想到美味的麻辣小龍蝦,而潮汕人則會想到那碗樸實無華卻又口感獨特的草粿。而遠遠聽到聲音的小孩就會帶著碗默默在巷頭等著阿伯的到來。拿著碗舀上滿滿一碗黑乎乎的草粿,撒上潔白的白砂糖,心滿意足地端回家。我想這是每個潮汕孩子夏天最大的盼頭了吧!今天的我也是這樣,在樓上聽到遠處傳來的廣播聲:草粿!豆腐花!便迫不及待地跑下樓,在巷頭痴痴地等著賣草粿的阿伯,等了十幾分鐘終於把阿伯等來了。
  • 「碗中宇宙」曜變天目殘盞現身杭州淨慈美術館
    「碗中宇宙」曜變天目殘盞現身杭州淨慈美術館   浙江在線杭州1月15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李慧力 記者 陳淑安)這是一件從未在任何博物館展出過的私人藏品。同樣的器形,全世界只有三件半,而其中的三件都在日本。在中國的,就只有這半件殘器了。
  • 氣候變遷
    地球上各種自然現象都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氣候的變遷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氣候變遷經歷的是大跨度的地質歷史時期,科學家通過研究歷史氣象記錄、古文獻記載、考古實物、地質地貌現象以及理論推測來再現歷史上發生的氣候變遷。
  • 看烏魯木齊近20年住宅產業發展變遷...
    歲月如梭,鬥轉星移,一晃眼2020年就要結束了,我們都知道說人居的變遷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奮進的烏魯木齊也在飛速發展。 端著碗蹲在門前吃飯、聊天,曬著溫暖的太陽,下棋,這樣的生活場景已經成為烏魯木齊人難忘的年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