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廣州荔灣區,走在繁華的西城都薈,很容易錯過這條叫和隆裡的巷子。遊人順著導航駐足,目光穿過石板路、自行車、綠植與電線,會看到一個豎著的牌子,上面一行豎著的大字「吳財記」、橫著的小字「雲吞麵世家」。
三間對著的沿街房分列道路兩邊,下午兩點,每個桌子都被佔滿了。已是北方的初冬時節,廣州最高溫依然接近30℃,人們穿著夏衣,等著服務員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面。這口面,有些街坊鄰居已經吃了40年。如今,更多是慕名而來的遊客、住在不遠處的學生和熱戀中的情侶等。
麵館老闆吳錦雲坐在樓上,笑眯眯看著樓下食客。這家麵館最早開設於1953年,再開時已是改革開放之後,1980年,「吳財記」成為最早一批個體戶。吳錦雲的父親,吳財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家麵館。
這家不起眼的麵館裡,掛著2018年、2019年兩年的米其林餐盤獎。這是米其林指南的入門級榜單,獲獎意味著已經獲得了享譽世界的「米其林指南」認可。2018年第一次評選,整個廣州城,只有35家「米其林餐盤」餐廳。
上世紀80年代,這家麵館只在街口設檔擺賣,直到1993年才遷到如今的地方。開始只有一間房,越做越大,才買下、租下對面兩間房。40年裡,麵館越做越好看,就這碗面,一點沒變。
吳錦雲還記得,1981年開始,自己就利用課餘時間在家裡麵館幫忙。一碗麵,養活了一大家子人。老父親吳財桂,直到84歲高齡去世之前,還一直在麵館幹活,為此專門去辦了健康證。那時候一家人已不愁吃喝,但老人為街坊們做了一輩子面,早成了習慣。
直到如今,儘管僱了十幾個人,家裡還有好幾個幫手,吳錦雲依然保持了早起的習慣。有時,早上兩三點就得起來。吳財記的雲吞麵,最精華在一口湯,湯需要用豬筒骨配上珠三角產淡水蝦籽、蝦米,再加上北海大地油地魚和金華火腿,熬3個小時以上,才能出來那口熟悉的味道。
節假日,最多時,這家小館子能賣出2000碗面。食客們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吳錦雲也在歲月磨洗中,從幫忙的13歲小孩,到兩鬢多了白髮的麵館老闆。
從開業那天起,直到今年才因為疫情關門兩個月。這期間,無論春節等節假日,還是家裡有什麼事,這家店從不歇業。吳錦雲解釋,早些年是覺得有些街坊鄰居過節不易,需要找飯吃;如今麵館成了廣州飲食文化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遊客來廣州,萬一慕名而來卻吃閉門羹,太過掃興。於是一家人就這樣堅持了下來,節假日多付員工工資,哪怕虧損也要開著門。
牆上,掛滿糧票;收銀臺,掛著二維碼,無聲記錄著曾經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初,吃一碗麵不但需要花錢,還要糧票,這樣「吳財記」才能買麵粉回來,繼續開張。歲月荏苒,「吳財記」只有面沒變,卻見證了時代飛速變遷。
吳錦雲想要留住這些記憶。在新租下的店面,他把老物件有序地擺了出來。一口百年西關古井邊上,是一根木扁擔挑的流動攤檔。水泥牆上,插上了幾十年來店裡用過的不同時代的碗,掛了過去壓面的竹升。桌子上,擺了一臺電動竹升壓面工具,由吳財桂親自設計,據考證是當地最早的一臺,曾吸引各地麵館慕名前來購買。
就這麼一家深居陋巷的麵館,卻在40年的發展中,見證了一個家庭的成長,參與了一座城市的發展,親歷了一個大國的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說起未來,吳錦雲充滿期待。他熱愛旅遊,卻在自己走過的每個地方,都沒有找到一家麵食博物館。他覺得,中國的麵食文化如此發達,應該有一個專門的博物館。在廣州荔灣區,他想做這件事。他想讓人們來到廣州,不光看到時尚新潮,還要看到歷史文化,看到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是嶺南一家普通麵館,卻書寫著它所經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