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今年的冬天有些冷。即便是深圳這樣的熱帶城市,居然也感受到了瑟瑟寒風的威力。
人在寒冷的天氣會不自覺的胃口大開。身體和心靈似乎都格外需要溫暖美食的慰藉。
這個時候,廣東人會用一碗熱氣騰騰的雲吞麵,讓胃裡的熱氣傳遞全身,精神抖擻的與冬日的陰冷挑戰。
這一傳統,最早要追溯到清朝。
「芙蓉「味從湖南來
廣東人對粵菜料理可不是一般的自信,廣式一味在美食遍布的華夏也可謂獨當一面。他們的舌頭可是相當挑剔,很難被外地人徵服。
絕大多數粵式美食都是本地人歷代專研創造。但是雲吞麵卻是個例外。據《粵菜溯源錄》描述,同治年間一個湖南人來廣州開了第一家雲吞麵館。
當時雲吞的製作比較簡單,肉餡用薄薄的麵皮包好清水煮熟即可。做法簡單但味道卻很受歡迎,久而久之整條街的店家都開始模仿雲吞麵的做法。
就這樣,雲吞麵在廣東逐漸流傳盛行至今。
而且浪漫的廣州人在煮麵時發現,雲吞在沸水中翻滾,和芙蓉花盛開的樣子很像。
因此給雲吞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蓉「,而雲吞麵也被稱為「芙蓉面」。
在廣州,食材的第一道關永遠是湯頭
廣州人吃雲吞麵,要先喝一口麵湯。
湯的好壞是雲吞麵的門面,師傅手藝的好壞,一口湯就足夠出結論。
好的湯頭,一口下去回味無窮。鮮味將味蕾完全包裹,信號直傳大腦,味覺為之一振,準備開始享受美味。
廣東老饕注重「鮮」味,雲吞麵的鮮就藏在這湯頭裡,秘密就是大地魚。先將魚兩面烤至金黃,將油脂烤的滋滋響,在加入熱水引發梅拉德反應,湯汁變得濃鬱。魚肉的鮮味陣陣飄逸,這正是廣式雲吞麵湯底的靈魂所在。
為了提鮮,湯底中還可放入豬骨、蝦子、柴魚······一起用慢火數小時的熬煮,這才會有一碗合格的湯底。
據說,判斷一個湯底好壞還有一個不太道德的標準:帶一個尿酸高的朋友嘗一嘗,如果他喝了一口就擔心通風不敢再喝,那就說明,這碗雲吞麵的湯下夠了足本。熬好的湯頭,舀一勺豬油,就等雲吞和面的加入了。
雲吞還是餛燉還是抄手?
雲吞麵裡的雲吞不能太大,要一口一顆。
傳統的雲吞餡只有豬肉,這肉餡要瘦七肥三,先用生抽、白糖、料酒、澱粉醃製入味,後剁做成肉泥,夾起雲吞餡,包在麵皮裡。皮薄餡足,一口進嘴。
嚼出鮮香,再吸口面,十成滿足。
其實我一直有個疑問:雲吞和餛燉到底有何差別?四川的抄手又和它們是什麼關係?
其實雲吞與抄手,都來自於餛飩。餛飩歷史最久遠,比餃子還要早,至今至少有2千多年的歷史了。它原名 「混沌」取意渾圓一體,因為包住餡料沒有孔竅。後來改作「餛飩」。
餛飩逐漸流入兩廣地區。因「餛飩」與「雲吞」的粵語發音相近,所以就被叫成 「雲吞」了。
至於「抄手」是因為它的包法像人在寒冷時雙手抄在一起,所以得名「抄手」。
一種食材,三種叫法,大中華家真是泱泱物華,吃貨無窮無盡啊。說到這,北方的朋友可能還是疑惑,說了半天,這不還是「餛燉」嗎?就是個小點,湯水講究點,跟面有啥關係?
誰說只有北方的面有嚼勁?
別急,這就為你介紹雲吞麵的面。
竹升面,最早叫竹竿面。廣東人重商,覺得竹竿面不吉利,就改成了「竹升面」。竹升面和一般南方麵條口感不同,講究爽口彈牙,原因就是和面時只用鴨蛋和面,不加一點水,這樣的麵團不僅融合了面香和蛋香,還異常堅韌,十分爽口。
而製作的方式也很特殊:麵館的師傅單腳跨在竹竿上,反覆彈壓麵團,給麵團上勁兒。
合格的竹升面要彈壓個把小時真是費時費力,只有店裡的健壯小夥子才能勝任。
想要竹升面煮到爽口彈牙,需要用到三個鍋,一鍋水沸,一鍋水涼,一鍋熱湯。
竹升面倒入沸水中,快速打散,立刻將面撈起,不要完全煮熟。撈起後的竹升面直接放入冷水中,讓面涼透。將之前備好的湯頭燒開,放入雲吞煮熟撈出放至碗中,墊在勺上。再用湯頭煮麵,撈出後鋪放在雲吞之上,再加入大半碗麵湯。這一碗地道的雲吞麵就完成了。
一口濃鬱鮮香的湯,一口肥瘦相宜云吞餡料,再一口爽口彈牙的竹升面。一碗看似簡單的雲吞麵,用料之講究,做法之複雜,所追求的卻只是保留食材最原本的鮮香,這就是粵式美食的飲食哲學。
廣東,值得品味的實屬良多。如果你也對此心生嚮往,不妨來一趟。
認識廣州,先從一碗地道的雲吞麵開始。
閱讀我的更多文章:
大理網紅景點寂照庵:你只看到我的美,卻不懂我的心
一年四季都適合的自駕路線,美味是重點!
烏鎮|當古鎮不古,我們去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