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吞麵
雲吞麵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是廣東省的漢族特色小吃,屬於粵菜系。一般以雲吞拌麵,分為湯麵與撈麵。雲吞麵是一種在中國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餛飩和蛋面,加入熱湯即成。
雲吞麵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淨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麵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
餛飩麵,或叫做雲吞麵,餛飩麵在行內稱為「蓉」或「擁」(此時兩者粵音均為 jung2「湧」)。前者據說是「芙蓉面」的簡稱,後者據說是早期的餛飩麵比較小,冬天時低下階層把小碗抱(即「擁」)在懷裡,飽肚之餘又可取暖,因此又稱「細擁」(「細」就是小的意思)。也曾經是廣州西關少爺的最愛。雲吞入口爽滑,面更具有彈性帶嚼盡勁,並且雲吞擁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等營養元素。
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雲吞麵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即已傳入廣東。據《群居解頤》一書記載:「嶺南地暖……又其俗,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喧,食須用扇」。至於廣東何時用「雲吞」二字取代餛飩之稱,則無從考證。
雖然麵食在廣東並不是以主食的地位出現,但出奇的是大部分的廣東人對雲吞麵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據考據,雲吞麵最早在明末清初,廣州的西關一帶出現,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初期多數是由小販肩挑著四處販賣 餛飩也叫雲吞,起初是用於祭祀的。 直到宋代,每逢冬至,市鎮店肆停業,各家包餛飩祭祖,祭畢全家長幼分食祭品餛飩。富貴人家一盤祭祀餛飩,有十多種餡,謂之:「百味餛飩」。南宋後,餛飩傳入市肆。後來省城廣州,雲吞麵分為大用、小用。因為粵語諧音,逐漸變成大蓉、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