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縣城東面有兩個村子叫南開河、北開河,分隔它們的是滏陽河。滏陽河在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河道變遷,這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河流的自然遷徙,但是發生在明代的一次,卻是人為幹預的結果。
據《元史郭守敬傳》記載,元代著名的水利專家郭守敬曾向忽必烈建言: 「磁州東北滏、漳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溉田三千餘頃」。郭守敬所說的「合流處」就是指兩個村子所在的開河這裡。
歷史上,這裡的確有過一條叫做「開河」的河。明嘉靖磁州志記載,「開河,在本州東北五裡,即滏水下流東入漳河之處,今改滏河北流,是河淤塞」。另有縣誌記載,「往時,漳滏合流在州東北五裡開河村,漳得滏助每於漲溢時大為民害。成化十一年,州判張埕塞其交匯之口,疏滏北流而漳漸遠徙,二水遂分。」這些記載說明元代以前的滏陽河並不是像今天這樣的走勢,至少不是這樣的水系規模,直到明代進行的「改滏河北流」才形成了滏陽河今天這樣的模樣。
這次滏陽河改道也許是郭守敬所建言工程的後續,也許是元、明兩個朝代對滏陽河水利、水患治理的「不謀而合」,但卻表明了開河這個地方是滏陽河歷史變遷過程的重要地理節點。也正是因為這次人為的河流改道,才成就了「母親河」——滏陽河流經邯鄲主城區,為邯鄲境內遺留下了眾多的古石橋。
如今那條叫做開河的河已經難覓其宗,但遺留在滏陽河上的南開河橋依然矗立。這座見證過滏陽河歷史變遷的古石橋,依然在風雨中默默陪伴、注視著「母親河」一舉一動發展變化。
南開河橋在南開河村西,是村莊通往磁縣縣城和邯鄲市主城區的主要通道。這是一座青石質石板橋,橋長24米,寬6.3米,兩側設有扶欄望柱,望柱頂端雕有石刻,橋面由青石鋪就。石橋由三個拱券組成,拱券兩側頂端都雕有汲水獸。
史書中對於南開河橋的記載不多,明嘉靖癸丑年(公元1553年)刊刻的磁州志中「磁州全境圖」對開河橋有著明確的圖示,但是在「橋梁」章節中沒有對它進行專門的記述。
如今的南開河橋因為年久失修,兩側的石柱欄板大多都已損壞,僅剩的幾處雕刻也已風化嚴重,形象大多難以辨識。橋面上一塊塊青石,經過數百年來行人車輛的穿行磨損,已經變得圓滑光亮,流露出古老的痕跡。
村中一老者介紹說,這座橋當初是由「山東人」所建,有500多年的歷史,現在還能通大車。老人張開的手掌流露著自豪。細問其中的歷史典故,老人則語不能詳,只是說原來橋頭曾有一方石碑,上面有歷史記載,現在石碑已經被斷開用做橋欄了。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很快找到了那塊殘碑,但是只能隱約分辨出「大清雍正」幾個字,其餘的字跡信息則早已隨著風吹雨打淹沒於歷史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