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中國南部降雨不斷。6月27日,中央氣象臺發出預警,河南東南部、湖北中部和西南部、安徽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大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
截止27日下上午10時,湖北宜昌部分地區已經出現60毫米以上的降水,且後續降水一直在持續。
從網絡上流傳的視頻和照片看,暴雨已經造成了城市內澇和部分地區的滑坡,對市民的人身安全和個人財產造成了損失。
遠安某地洪水覆蓋道路
近年來,很多人會產生一種感覺:為什麼大暴雨這種極端天氣比過去越來越頻繁?
暫且不論是否真的存在極端天氣頻發這一現象,但這些極端天氣足以引發我們深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人類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自然,同樣,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包括花草魚蟲、草原上的獵豹、冰蓋上的北極熊,甚至地球以外的物質或其他星球的活動,也都同樣在改造自然,只是人類擁有更高的製造水平,擁有工業技術,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究其根本,這種改造與遠古社會時期人類的活動、與當今時代野生動物的活動對自然的改造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從這種角度來說,一味地批評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極端天氣是大自然的報復行為是站不住腳的。
但人類相對其他生物或物質對自然有著極高的話語權,這意味著我們應該肩負起正確處理兩者關係的責任。對於這類極端天氣,要加強監測、預報和預警,這不僅僅是為了守護人類的安全和財產,也是為了加強對自然的認識。只有不斷提高認識,才能根據實事求是、把握客觀規律的要求,做出符合人類和自然共同利益的行動。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我們有了不斷提高的認識水平,有了更高效的信息傳播載體,才會不斷認識到近年來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天氣。
總之,暴雨在前,思辨在後,在不斷認識總結中發展,我相信我們的未來定能擁有更和諧的自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