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猜想文集(289) 颱風與空氣密度
這是一組颱風數據,以當年份最大颱風為主,颱風形成方位,最大風速,颱風中心最大氣壓。數據來自百度搜索。
1961年颱風Nanc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85kts,中心氣壓882hpa;1962年颱風Karen,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900hPa;1963年颱風Jud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20hPa;1964年颱風Sall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70kts,中心氣壓895hPa;1965年颱風Bes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00hPa;1966年颱風Ki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70kts,中心氣壓880hPa;1967年颱風Car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900hPa;1968年颱風Agnes,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00hPa;1969 颶風Camille ,生成地北大西洋 ,風速165kts,中心氣壓905hPa;1970年颱風Hop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00hPa;1971年颱風Irm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884hPa;1972年颱風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5kts,中心氣壓910hPa;1973年颱風Nor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877hPa;1974 颶風Carmen ,生成地北大西洋 130kts,中心氣壓928hPa;1975年颱風Jun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875hPa;1976年颱風Louis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895hPa;1977 颶風Anita ,生成地北大西洋 ,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26hPa;1978年颱風Rit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880hPa;1979年颱風Tip,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5kts,中心氣壓870hPa;1980 颶風Allen ,生成地北大西洋 165kts,中心氣壓899hPa;1981年颱風Elsi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895hPa;1982年颱風Mac,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895hPa;1983年颱風Forres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885hPa;1984年1984年颱風Vaness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880hPa;1985年颱風Dot,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895hPa;1986年颱風Pegg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900hPa;1987年颱風Nin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5kts,中心氣壓930hPa;1988年颶風Gilbert 北大西洋 160kts,中心氣壓888hPa;1989年熱帶氣旋Orson 南半球 140kts,中心氣壓905hPa;1990年颱風Mike,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15hPa;1991年颱風Yuri,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895hPa;1992年颱風Gay,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900hPa;1993年颱風Ed,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915hPa;1994 颶風John 東北太平洋 ,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29hPa;1995年颱風Angela,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10hPa;1996年颱風Her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925hPa;1997 颶風Linda 東北太平洋 ,風速160kts,中心氣壓902hPa;1998年颱風Zeb,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00hPa;1999 熱帶氣旋05B 北印度洋,風速 140kts,中心氣壓912hPa;2000年颱風達維,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30hPa;2001年颱風法茜,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15hPa;2002 熱帶氣旋Zoe 南半球 ,風速155kts,中心氣壓890hPa;2003年颱風鳴蟬,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10hPa;2004年颱風暹芭,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10hPa;2005 颶風Wilma ,生成地北大西洋 ,風速160kts,中心氣壓882hPa;2006 熱帶氣旋Monica 南半球 ,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16hPa;2007 颶風Dean 北大西洋 ,風速150kts,中心氣壓905hPa;2008年颱風薔薇,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5kts,中心氣壓905hPa;2009年颱風妮妲,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05hPa;2010年颱風鯰魚,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60kts,中心氣壓885hPa;2011年颱風桑達,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40kts,中心氣壓920hPa;2012年颱風三巴,生成地西北太平洋,風速155kts,中心氣壓900hPa;2013年颱風海燕,西北太平洋,315km/h (170kt) ,895百帕;201409號颱風威馬遜,17級.以上,風速72m/s,每秒72米,中心氣壓881.2百帕。201614號颱風莫蘭蒂,17級,風速70m/s,中心氣壓945百帕截至目前,第二大風王是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強度是18級以上,風速72米/秒,中心氣壓945百帕。第一大仍是1979年的颱風風王泰培。
我們依據這手資料繪製出一張圖表,這組數據繪製出兩個變化趨勢,第一種趨勢在圖表中清晰的顯示出:颱風最大風速呈逐漸減弱趨勢。在整體趨勢不變的前提下,颱風風速變化呈波浪式起伏狀態。第二種趨勢:颱風中心最大氣壓呈逐漸增長趨勢。這兩個趨勢表明了地球環境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變化之一是大氣圈層空氣密度的變化,颱風風速的逐漸減弱,是大氣圈層空氣密度的增長的結果。空氣密度越大,氣旋旋轉的力度就要越大。氣旋生成的力度只能在一個區域內無限擴大,但隨著氣壓的增強,水氣蒸發量的增強,氣旋生成的力度與區域會逐漸增強與擴大。當空氣密度增長時,風速隨之減弱,氣旋的破壞力增強。噸位越大的物體起動越難,而當它起動後所產生的慣性越大。所以,風速的減弱證明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在增長。
變化之二是颱風中心氣壓呈增長狀態,雖然只有五十多年的中心氣壓變化資料,它足以說明地球大氣圈層的氣壓在明顯的增強。這說明日地距離的縮小使地球的大氣壓有明顯的增長,水氣蒸發量持續增長。當颱風中心的空氣受熱後會往上升時,上升區域的外圍空氣源源不斷流入上升區裡,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一樣轉動起來,當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後,其中的水氣冷卻凝結成水滴,釋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底層空氣不斷上升,使颱風中心的氣壓降得更低,空氣旋轉的更加猛烈,於是便形成了颱風。當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增長時,颱風中心的空氣密度也隨之增長。從這組數據看大氣圈層的空氣密度,確確實實有增長的趨勢。這也是颱風發生頻率年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變化之三是太陽輻射力度的增強,太陽輻射力度的增長來自於地球與太陽距離上的逐漸縮小,地球獲得更強的光輻射,產生陸地上的炎熱氣候,海洋水氣蒸發量的增長。陸地炎熱氣候的增強使區域內的高壓增長,暖溼氣團無法進來,形成旱的更旱,澇的更澇。海洋水蒸氣的增長形成更大的氣團,氣團向兩極擴展,形成越來越多的 「悶熱」天氣,以及明顯的全球氣候漸暖現象。例如:太陽光輻射力度的增長,使海洋的水蒸氣蒸發量大幅度的提高,產生熱帶氣旋,大雨、暴雨、特大暴雨的頻率提高。正如徐桂榮導師所指出的:「全世界颶風的次數在逐年增加,20世紀70年代一年中平均10次,到90年代有的年份增長到18次。」這些數據都與地球繞太陽作向心運動有直接關係,它使地球接受太陽光輻射力度在逐漸提高,使地球的大氣環境發生改變、磁場強度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