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初中物理課上,會學到下面兩個知識:
1.在學習物態變化時,我們會知道,雲是由小水滴組成的。
2.在學習浮力時,我們會學到,如果物體的密度比液體或氣體的小,物體受到的浮力就會大於重力,物體會在液體或氣體中漂浮;如果物體的密度比液體或氣體的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會小於重力,物體會在液體或氣體中下沉。
問題馬上來了:雲是很多水滴,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云為什麼可以在天上懸浮,沒有掉下來或沉下來?
(說實話,我在寫下「問題馬上來了」的時候,心裡很猶豫。因為我是1994年初中畢業,一直到2010年有一天,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拉曼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個問題,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距離學習初中物理已經快20年了,根本談不到「問題馬上來了」。)
這個問題真地很棘手。所以19世紀時,有人乾脆提出來:雲不是水滴,而是泡沫。因為水滴根本沒法在天上懸浮,要掉下來嘛!有一段時間,許多人都接受了雲是泡沫的理論(我也不知道他們講的泡沫是啥)。
劍橋大學的盧卡遜數學教授(這是牛頓以前擔任過的職位)、著名物理學家斯託克斯對泡沫理論嗤之以鼻:怎麼會有人提出這種扯淡的玩意?
斯託克斯認為,雲必定是水滴,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水滴受到的重力必定大於它受到的空氣浮力,既然不存在其它的力,水滴必定下落!
可是,水滴在空氣中穿行時,會受到空氣的阻力。空氣「試圖」阻止水滴的運動。而且,水滴下落得越快,空氣對水滴的阻力就越大。隨著水滴下落的速度增大,阻力很快就增加得與水滴的重力相等。在這以後,水滴不會再加速,水滴的運動變成勻速的。水滴達到勻速運動時的速度,也就是水滴最終的下落速度,叫極限速度。
斯託克斯的計算結果表明,水滴的極限速度與水滴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極限速度就越小;極限速度與水滴半徑的平方成正比。
當然,阻力的大小還與空氣的「粘性」有關。同一個物體,放進水裡和放進油裡,下落的快慢不一樣,因為油和水的「粘性」不一樣大。斯託克斯把表示空氣「粘性」的粘滯係數代進他的式子,算出來:半徑為40分之1毫米的水滴的極限速度約為每秒鐘2釐米,也就是每分鐘下落1米多一點。
這比螞蟻跑得還要慢!在幾千米遠的高空,每分鐘只下落1米,地面上的人是察覺不出來的!
當然,如果水滴的半徑大於40分之1毫米,極限速度就會大於每秒鐘2釐米;如果水滴更小,極限速度就會更小。但是,雲中的雨滴究竟是多大呢?
有月亮的晚上,如果天上有薄雲,月亮透過薄雲照下來,我們會看到月亮周圍的圓形區域都發亮。這叫做月華,我們老家叫月亮「戴帽子」。這現象也發生在太陽身上,叫做日華,不過我們的眼睛都會避免看太陽。
月華(圖片取自「知乎@青娘」)
月華的最外圍總是帶紅色,但是月華沒有固定的大小(這一點與彩虹不一樣)。那麼,月華是怎麼產生的呢?歷史上一些最有名的科學家,笛卡爾,惠更斯,牛頓,都對月華進行過研究,但正確的解釋要一直等到19世紀初(斯託克斯之前)的託馬斯·楊。
楊氏認為,懸浮在空中的水滴或其它塵埃使光波發生幹涉和衍射,產生了人們看到的月華。根據他的理論,月華的大小與水滴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月華就越大。根據觀察到的月華的半徑,可以算出水滴的大小。這樣就可發現,雲中水滴的半徑通常比40分之1毫米還要小得多。這些小水滴通常要好幾分鐘甚至十多分鐘才會下落1米!
科學和技術一直發展,到了20世紀,人們已經可以直接對雲中的小水滴拍照,並且直接測量它們的大小了!拍出來的水滴大小(直徑3~40微米),與從前根據月華大小計算出的水滴大小符合得好極了!
雲中的水滴(取自Landsberg 的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hysics,Vol.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或點擊本文標題下方藍色字體「科學的故事」,關注本公眾號。本公眾號將每周為您定時奉送兩篇同類型文章,文章發布時間為周二晚7點半與周六早7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