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乾冰,體驗一把「騰雲駕霧」的感覺;
用形狀奇怪的吹風機解釋「伯努利原理」;
通過「空氣大炮」看到空氣的形狀,感受空氣的力量……
今天上午,來自力翰科學的steam課堂,有魔法的科學老師帶著巴川量子的孩子們,通過觀察、體驗、假設、實驗、結論,在快樂中學習「生活中的科學」。
「空氣大炮」與波義耳定律
當孩子們滿心雀躍,希望一睹「空氣大炮」的英姿時,發現它居然是一隻挖了個圓孔的紙箱?這位穿白袍的老師,你確定不是來搞笑的?
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用手觸摸,用眼觀察這隻「空氣大炮」:其貌不揚,空空如也!沒有任何東西。真的嗎?當老師拍打、擠壓紙箱的時候,紙箱卻充滿了強大的力量:不僅吹翻了小助手的頭髮,還把「看不見摸不著」的空氣像炮彈一樣發射出數米遠……
原來,空氣無處不在,無色、無味又無形。但是,通過改變壓力,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同學們驚喜的跟著老師大聲念出口訣:「空間越大,壓力越小;空間越小,壓力越大」。對生澀的「波義耳定律」也有了更為具象而深刻的認識。
竹蜻蜓與伯努利原理
見識過空氣壓力的厲害後,老師拿出來一把很大的吹風機與同學們互動。他先用吹風機把自己吹得表情扭曲,動作浮誇,又通過操控吹風機,讓充氣球一會懸浮在空中,一會落在孩子們的手中,玩起了接球遊戲。
為什麼球會懸浮在空中?老師給出了答案:這就是伯努利原理——「風快低氣壓,風慢高氣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伯努利原理」,如火車站臺的黃色安全線。當列車高速駛來時,靠近列車車廂的空氣被帶動而快速運動,壓強減小,這時如果有旅客離列車太近,他的身體前後會出現明顯的壓強差,身體後面較大的壓力將把旅客推向列車而受到傷害。「所以等候列車時,一定要站在黃色安全線外」,老師特別提醒。
「《哆啦A夢》中的竹蜻蜓,就是利用的伯努利原理吧?」三年級一班的時敬恆同學舉一反三的能力超強,科學老師頻頻點頭,大加讚賞。
不向天上飛只往地上跑的「仙氣」
「乾冰的成分是什麼?」同學們踴躍舉手,標準答案是:「二氧化碳」。
老師通過「剪刀手」、「彎彎腰」等四個誇張的肢體動作,幫助同學們快速記住了「二氧化碳」這個名詞。並戴上手套,展示乾冰由固體變為氣體的過程,讓孩子們對「升華」這個物理現象有了形象的認識。
當老師大變「魔法」把現場變成一片仙境時,全場的孩子們被縹緲的「仙氣」點燃了,紛紛湧上舞臺,親身體驗一把孫悟空「騰雲駕霧」的感覺。同時,老師揭秘「為什麼仙氣不向天上飛卻往地上跑」的原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1.5倍。
把實驗變成了科學魔術,將深奧的科學生活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歡聲笑語,妙趣不斷……巴川量子學校打開圍牆,改變課堂,用趣味滿滿、活力滿滿、知識滿滿的課堂保留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玩轉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