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熱浪滾滾,高溫連連。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也複雜多變、撲朔迷離。公眾曾對「今年夏天新冠消失」存在普遍期待,但科學研究與現實狀況都給予否定的答案。
大氣科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等專家6日「跨界」科普:如何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全球疫情防控雙重壓力下,科學應對今夏高溫熱浪衝擊?來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王偉炳等研究證實,天氣轉暖並不能夠顯著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相反二氧化氮(NO2)等空氣汙染物濃度與之卻構成「正相關」關係。
【熱浪風險增加,氣候變化與空氣汙染均為「幫兇」】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約1℃。而過去的5年,則是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熱的5年。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大氣環流的特徵變得更有利於熱浪發生,從而使得熱浪強度增大,持續時間變長,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多。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及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表示,與極端高溫一樣,極端降水也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最近數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的年最大日降水量正不斷增加,2019年包括中國在內的降水極端性也在增強。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科學家們發現,夏季多發的閃電可以產生二氧化氮,雷電的強電流能使呈現游離狀態的空氣成分氮氣(N2)、氧氣(O2)結合。而除自然來源外,二氧化氮主要來自燃料燃燒、汽車尾氣等,工業生產過程也可產生。估測表明,全世界人為汙染每年排出的這類氮氧化物超過5000萬噸。
在「氣候變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夏季熱浪科學應對」科普座談會上,王偉炳也表示,相關研究揭示二氧化氮(NO2)濃度與新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曲線「一致性」,可能也與疫情期間交通系統排放強度有關。
復旦公衛研究表明,空氣汙染作為空氣傳播病毒的「幫兇」,確與新冠病死率呈正相關。比如顆粒物汙染或可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風險。數據顯示,PM2.5與PM10的濃度每增加10毫克/立方米,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分別增加0.24%和0.26%。
氣候經濟學研究發現,若人類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在高排放場景下,到2100年,全球高熱事件導致的死亡率將達每十萬人口74人,這個數字量級上與幾個主要傳染病的死亡率總和相當。
【易感人群很多,防暑防病口罩和空調缺一不可】
「夏季熱浪加持空氣汙染,對人群健康危害更大,需要特別關注兩者疊加風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表示,我國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化防控期,公眾在遵守降低新冠肺炎傳播風險的規定同時,還需注意在炎熱夏天尤其是熱浪期間如何正確使用口罩和降溫設施的問題。
由於口罩使用在高熱環境下有可能提高中暑風險,因此在戶外通風良好並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情況下,尤其在戶外運動時可以不佩戴口罩;在人員密度較大的區域特別是室內公共場所或安全社交距離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則仍需佩戴口罩。公眾在夏天選用口罩時,可以考慮一些較為舒適的醫用口罩。
闞海東團隊研究認為,對於熱浪天氣,中國北方居民比南方居民更為敏感,同時女性比男性更不耐受。因此,熱浪期間,公眾應科學使用空調來避暑降溫。然而,另一方面,空調的過度使用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從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專家建議,民眾在當下特殊時期更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調,使用分體式空調的用戶需做好空調自身的消毒,並注意勤開窗通風換氣。而在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公共場所和辦公場所,應當按照《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指南》,做好公共場所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
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在崇明生態研究院(東灘)觀測用的貨櫃
專家還特別提醒,65歲以上老年人是新冠肺炎和熱浪的共同易感人群,具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患者)、如建築和環衛人員等露天作業者、醫護工作者和社會服務保障人員、孕婦、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復人群、在新冠肺炎患病過程中造成腎器官損傷者等,也都是易感人群,尤需做好防護和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