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全球氣候變暖並不能顯著抑制新冠,但這些空氣汙染物與它正相關!

2020-12-06 騰訊網

正值暑期,熱浪滾滾,高溫連連。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也複雜多變、撲朔迷離。公眾曾對「今年夏天新冠消失」存在普遍期待,但科學研究與現實狀況都給予否定的答案。

大氣科學、公共衛生和流行病學等專家6日「跨界」科普:如何在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全球疫情防控雙重壓力下,科學應對今夏高溫熱浪衝擊?來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王偉炳等研究證實,天氣轉暖並不能夠顯著抑制新冠病毒傳播,相反二氧化氮(NO2)等空氣汙染物濃度與之卻構成「正相關」關係。

【熱浪風險增加,氣候變化與空氣汙染均為「幫兇」】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約1℃。而過去的5年,則是185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熱的5年。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大氣環流的特徵變得更有利於熱浪發生,從而使得熱浪強度增大,持續時間變長,發生的頻率也會增多。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復旦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及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表示,與極端高溫一樣,極端降水也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最近數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的年最大日降水量正不斷增加,2019年包括中國在內的降水極端性也在增強。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科學家們發現,夏季多發的閃電可以產生二氧化氮,雷電的強電流能使呈現游離狀態的空氣成分氮氣(N2)、氧氣(O2)結合。而除自然來源外,二氧化氮主要來自燃料燃燒、汽車尾氣等,工業生產過程也可產生。估測表明,全世界人為汙染每年排出的這類氮氧化物超過5000萬噸。

在「氣候變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夏季熱浪科學應對」科普座談會上,王偉炳也表示,相關研究揭示二氧化氮(NO2)濃度與新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的曲線「一致性」,可能也與疫情期間交通系統排放強度有關。

復旦公衛研究表明,空氣汙染作為空氣傳播病毒的「幫兇」,確與新冠病死率呈正相關。比如顆粒物汙染或可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風險。數據顯示,PM2.5與PM10的濃度每增加10毫克/立方米,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分別增加0.24%和0.26%。

氣候經濟學研究發現,若人類不對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制,在高排放場景下,到2100年,全球高熱事件導致的死亡率將達每十萬人口74人,這個數字量級上與幾個主要傳染病的死亡率總和相當。

【易感人群很多,防暑防病口罩和空調缺一不可】

「夏季熱浪加持空氣汙染,對人群健康危害更大,需要特別關注兩者疊加風險。」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表示,我國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常態化防控期,公眾在遵守降低新冠肺炎傳播風險的規定同時,還需注意在炎熱夏天尤其是熱浪期間如何正確使用口罩和降溫設施的問題。

由於口罩使用在高熱環境下有可能提高中暑風險,因此在戶外通風良好並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情況下,尤其在戶外運動時可以不佩戴口罩;在人員密度較大的區域特別是室內公共場所或安全社交距離無法保障的情況下,則仍需佩戴口罩。公眾在夏天選用口罩時,可以考慮一些較為舒適的醫用口罩。

闞海東團隊研究認為,對於熱浪天氣,中國北方居民比南方居民更為敏感,同時女性比男性更不耐受。因此,熱浪期間,公眾應科學使用空調來避暑降溫。然而,另一方面,空調的過度使用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從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專家建議,民眾在當下特殊時期更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調,使用分體式空調的用戶需做好空調自身的消毒,並注意勤開窗通風換氣。而在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公共場所和辦公場所,應當按照《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辦公場所和公共場所空調通風系統運行管理指南》,做好公共場所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

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在崇明生態研究院(東灘)觀測用的貨櫃

專家還特別提醒,65歲以上老年人是新冠肺炎和熱浪的共同易感人群,具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患者)、如建築和環衛人員等露天作業者、醫護工作者和社會服務保障人員、孕婦、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復人群、在新冠肺炎患病過程中造成腎器官損傷者等,也都是易感人群,尤需做好防護和補充水分。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空氣汙染……氣候變化,對癌症有哪些影響?
    2015年-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比較高的5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上升了約1℃。氣候變暖也造成了一系列相關的氣候變化,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空氣汙染、風暴和洪水強度增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以及乾旱和野火的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增加等。
  • 全球要變暖,空氣更汙染
    (文/Hannah Hoag)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論文,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多地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到本世紀末,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將生活在日益滯緩、靜穩的大氣環境中。由於大氣靜穩現象,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將承受更多空氣汙染的苦果。在史丹福大學,丹尼爾·霍頓(Daniel Horton)領導了一個氣候建模小組進行此項研究。
  • 你所知道的北極將「不復存在」面對全球變暖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科學家們甚至用「新北極」來形容該地區迅速變化的自然景觀。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報導,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一個新的北極氣候系統正在形成。 可能不少人覺得,全球氣候變暖是不是會少很多的病蟲害,特別是現在全球流行的新冠,溫度上升是不是意味著感染情況將得到好轉。
  • 全球變暖、溫室效應,作為幫兇的它,有可能變成氣候拯救者?
    最近天氣多變,有時候很熱,有時候又很冷,每天出門前都要在衣櫃前站好久,不知道該穿厚還是薄。但是還好,這一段時間過去以後,就會迎來夏天。有人說,夏天那麼熱,小編你還希望夏天來。因為夏天有空調啊,坐在涼爽的空調房裡辦公,只是想一想就覺得簡直不能太爽。
  • 《心血管研究》:全球約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空氣汙染有關
    結果顯示,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新冠肺炎死亡比例在歐洲為19%;在北美為17%;在東亞27%。對於各個國家,與空氣汙染相關的新冠肺炎死亡估計值大不相同:捷克共和國的這一比例相對較高,為29%;德國為26%。義大利(15%)或巴西(12%)的比例相對較低;以色列(6%),澳大利亞(3%)和紐西蘭(1%)這一數字均為個位數。
  • 全球氣候變暖是科學界確立的一個共同性結論
    ,造成一種全球氣候變暖的假象。,它就是全球氣候對熱量的輸入和輸出做出的反應,簡單的來說當輸出大於輸入的時候,那麼氣候會變冷,當輸入大於輸出的時候氣候會加溫,這一點已經在模型當中和歷史的數據進行了相當精確的匹配,是不存在疑問的,的確可以說在地球的氣候歷史當中是出現過氣溫的上升的,但是真正的差異在於今天我們所處的這個年代,驅動這樣的熱量不平衡及輸入大於輸出能量的背後的原因是不同的,而且是顯著可識別的。
  • 美科學家發現城市熱島效應對全球變暖影響不大
    在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多大影響一直就是爭論焦點。美國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對熱島效應的影響進行量化。研究結果顯示,與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相比,熱島效應的影響非常有限。研究領導人、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教授馬克-雅各布森表示:「在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產生的影響比例可能在2%到4%之間。」
  • 中國空氣品質好轉,加重了全球變暖?| 一周科技
    圖片來源:Pixabay此前的研究發現,新冠感染者能釋放出特殊的氣體近期,芬蘭赫爾辛基機場開始試驗使用嗅探犬檢測旅客是否攜帶新冠病毒,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負責監督試驗。研究人員稱,嗅探犬可以在10秒鐘內分辨旅客是否攜帶新冠病毒,整個檢測流程不到一分鐘。如果嗅探犬識別出了攜帶病毒的旅客,則該旅客會將接受免費的PCR測試以進一步驗證。在初步測試中,嗅探犬能夠以接近100%的準確率識別出新冠肺炎患者,甚至可以識別出無症狀感染者。
  • 新冠疫情蔓延導致空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迅速下降
    來源:新浪科技紐約街頭的交通流量已經大大減少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人們工作和旅行的影響正在顯現,一些城市和地區的空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水平出現了顯著下降。然而,也有警告稱,在新冠肺炎大流行過後,空氣品質的警戒級別可能迅速上升。隨著全球經濟活動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迅速減少,與能源和交通有關的各種氣體的排放也隨之減少,這並不令人驚訝。科學家表示,到今年5月,由於樹葉的分解,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峰值,屆時記錄的水平可能是十多年前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 水蒸氣是已知的地球上最豐富的溫室氣體,但其在全球變暖中的地位一直備受爭議。最近,研究人員利用最新的美國宇航局衛星數據,更科學準確地估算出它在空氣中的熱誘捕能力,從而確認它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 拉長航路抑制全球變暖?專家出招減少尾跡雲
    據Science World Report報導:英國雷丁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只要稍微改變飛行航路,就可以減少尾跡雲對全球氣候產生的負面影響。尾跡雲是飛機飛過極冷、非常潮溼的空氣時形成的、發動機的尾氣凝結成可視的煙霧。這些情況通常出現在高壓系統周圍。不幸的是,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這些尾跡雲是全球變暖的一大原因。
  • 胡建信:保護臭氧層與抑制氣候變暖共存亡
    其次,全球矚目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於今年11月30日在法國巴黎舉行。會議旨在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提出的目標——達成一項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協定,實現氣候保護。也就是說,今年是全球環境保護的大年。為此,記者再次採訪了多次代表中國參加臭氧層保護國際談判的我國環保專家、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胡建信。
  • 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預警:全球變暖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
    因此很多人認為,全球變暖可能只是一個騙局,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期。雖然不否認太陽活動的減少讓地球不再享有往日的陽光,但全球變暖的事實依然不能改變。全球變暖的事實人類比較精確的溫度記錄始於1880年左右,美國國家氣象局就曾分析過自1880年以來所有的溫度數據,得出的結論就是,全球平均氣溫已大幅上升。
  • 氣候變暖速度比全球快2倍!哈薩克斯坦正面臨這些嚴峻現實
    【原標題】哈薩克斯坦的氣候變暖速度比全球變暖快2倍 據Energyprom.kz網站28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976年至2017年間,全球氣溫上升了0.18℃,但哈薩克斯坦氣候變暖速度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達到了0.34℃。
  • 地球「母親」體溫逐步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新冠病毒疫情依然嚴峻的今天,全國民眾依然把焦點放在醫療和科研機構單位研發抑制新冠病毒的藥物與居民如何有效地隔離的問題。但是小夥伴是否發現最近幾天的氣溫較往年都有大幅度的升高,全球性氣候變暖的話題再一次讓我們擺上了餐桌,讓我們必須重新重視起來。
  • 把陽光反射回太空,能阻止全球變暖?科學家:反而會加劇氣候混亂
    我們知道,全球變暖的幕後黑手,是大氣中不斷增加的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對來自太陽的輻射有很好的通透性,對來自地球的熱輻射卻有很好的阻擋,這就讓來自太陽的能量「能進不能出」,長此以往,就會讓地球變得越來越熱。如何應對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有人提出通過向平流層注入反射性的氣溶膠來遮擋太陽的一部分熱量。
  • 它與氣候變暖已成惡性循環?
    高溫、野火、碳排放……整個地球系統環環相扣而2020年夏季北極野火的發生與全球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卻又互相作用其原因及影響此外,近些年北極變暖速度加快,使得北極森林覆蓋面積不斷向北推移擴大;高溫促進了冰雪提前消融,使得北極圈內植被生長提前;高溫也使得燃料更加乾燥,有利於野火的傳播。這些原因共同導致了今年野火的規模超過往年。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而且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問題,需要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進行溝通協商解決,不是某一個國家就能改善的。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
  •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有什麼方法可以遏制全球氣候變暖嗎
    但是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很嚴峻,為此世界各國多次召開有關全球變暖的商討大會,但是由於利益糾纏原因這些大會的結果都很不理想。地球處於變暖時期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我們退化到工業革命之前,並且多多植樹造林,那麼全球的溫度就會一點一點下降,其實這是不對的。全球的氣候是周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