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藝博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擁有悠久的國際化傳統,其國際化發展在全國建築院校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也是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先進單位。在7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秉承高起點的國際化建築教育傳統,積極開拓全方位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創新國際化戰略,始終在中國建築教育領域處於引領地位,並在國際上建立起重要的學術聲望,在立足中國特色、培養建築帥才的基礎上,努力躋身世界一流。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穩健體系,循序漸進推動國際教育
「能夠親眼看到、親身感受,甚至用雙手去觸摸世界著名建築,而不只是在書上看到它們,這種由內而外的震撼、這種親歷的壯觀,不是筆墨可以形容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18級研究生羅繼朗回想起自己在米蘭理工大學上課期間的學習經歷,這樣感慨道。
作為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雙學位項目的一員,羅繼朗於研究生一年級、三年級期間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習,於研究生二年級時進入米蘭理工大學讀書,在完成項目培養方案後,獲得兩個學校的碩士學位。「在那裡,能明顯地感受到兩國思維方式的不同。尤其在小組合作時,曾經也會因為認知和思維模式差異而發生衝突,但這之後讓我們學會了更加包容對方的思想,也因此更能理解對方的設計思路。在我的感受中,清華大學能很好地利用資源,積極地和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做項目,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平臺。」
作為實現深度國際教學合作的重要途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已與多所海外高校建立了聯合雙碩士學位項目。早在2008年12月8日,建築學院就與千葉大學園藝學院籤訂工學碩士雙學位項目協議,兩校每年分別派出1名風景園林學碩士研究生參加雙碩士學位項目。其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分別與都靈理工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和米蘭理工大學籤訂了建築學雙碩士學位項目合作協議。
截至2019年底,建築學院各類碩士雙學位項目共派出學生28人,接收海外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27人,已有20位清華學生獲得了碩士雙學位。來自都靈理工的首批碩士雙學位交換生之一BadiaaHamama,2016-2017年度在清華交換學習期間,基於兩校聯合指導教師在此之前開展的關於北京單位社區的合作研究,完成了針對中國「門禁社區」的論文研究,順利通過了在清華和都靈理工的論文答辯,獲得了兩校分別頒發的碩士學位,學位論文還被都靈理工評選為優秀論文。此後,她繼續申請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她在碩士雙學位期間的兩位聯合指導教師也繼續合作,共同參與了中歐可持續城鎮化的合作研究,為她的博士論文研究創造了新的機會。通過交換學習,合作雙方的學生增加了國際閱歷、拓寬了全球視野,加深了對交換學習所在國家與地區社會與文化的認識理解。雙方指導教師也通過聯合學位指導擴展了學術交流,促進了更為廣泛的校際合作。
建築學院學生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設計課
建築學院英文碩士項目學生及雙學位學生在自己的設計作品前留影
創新發展,優化機制實現雙向溝通
碩士雙學位項目為本土學生提供了「走向世界」的機會,而建築學院的英文碩士項目則向全球學生敞開了清華的懷抱,帶領國際學生了解中國的建築和文化。
「建築學碩士英文項目」開設於2008年秋季學期,中國大陸第一個面向全球招生的全英文建築學碩士項目,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唯一的建築學碩士英文項目。在BAM (Best Architecture Masters)對2020年全球最佳建築學碩士課程評估的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課程榮獲全球第7名,亞洲地區第1名,並連續三年(2018-2020)保持亞洲第一。至今,項目已成功培養出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57個國家和地區的161名學生。項目負責人李曉東教授認為,「建築學院英文碩士項目建立十二年以來,在時間較短、資源較少的情況下,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和教育背景、組織課程等多方面內容有關。比如建築設計,我們會讓學生參與真實題目,真正動手實操,而非純理論教育。」
李曉東教授
李曉東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在荷蘭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並曾執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作為國際化教育經歷豐富的受益者,李曉東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如籬苑書屋、橋上書屋、玉湖完小等。在他看來,這些作品和自己的國際化經歷有關:「設計本身是一個開放思維。如果沒有這些國際化經歷,就不會從地域中跳躍出來,只是一個內部的簡單循環。」此外,他還提到,建築學院國際化項目的最大特色是多元化,包括學生、教師和項目三個維度。建築學院英文碩士項目生源不單一,涵蓋地域範圍廣;任職教師既有來自中國、日本、荷蘭等國家的全職教師,也有世界一流建築院校的知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課題項目常常由來自不同國家區域的學生合作完成。
建築學院英文碩士項目學生在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2019年度大會獲獎
建築學院英文碩士項目學生及交換生設計課評圖
2019級美國華裔留學生Benny就讀於該項目,在他看來,與自己在美國讀本科和工作經歷相比,清華建築學院的英文碩士項目更注重對中國社會的思考,以及國際化教育。「清華的建築學院是一個增長知識的地方,也能很好地培養社會關懷。在日常的學習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除了美觀的設計之外,更多要考慮的是人文主義,社會問題、環境問題和未來設計的發展方向。比如為貧困地區所做的設計,需要考慮哪些生活元素是當地人真正需要的、什麼樣的設計更具適用性?通過設計實際解決使用者的訴求和如何解決社會上的問題相有所聯繫,不能獨立存在。因此,有機會去接觸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了解背後的設計理念,對於建築設計也很重要。若僅僅接受單方面教育,設計就會非常受限。」
這也是建築學院開展國際化教學的初衷。李曉東認為,「建築設計需要開視野、長見識。地緣、氣候等綜合因素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學生需要從多方面去親身感受,使自己的視角更客觀、更多元。」
經過數年的融合,英文碩士項目已經成為建築學院教學生態中極為活躍的組成部分,從課程設置到學生交流都有力地促進了建築學教育的多元發展。在未來,該項目還將進一步探索與其它國際頂尖學校的聯網合作,並向世界傳遞中國對可持續發展、亞洲城市化等現實問題的理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生直接的影響力。項目參與者相信,他們的經驗模式將會在全世界高校中產生輻射效應,堅定地發出中國聲音。
打造模式,全球化戰略的實踐探索
建築學院還積極開展聯合設計教學、交換生項目和海外實習,積極承辦國際性學術會議、展覽並鼓勵師生參加,以培養國際化人才和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創新型人才,實現學院的全方位國際化發展,全面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與全球影響力。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院校開展廣泛的研究生國際聯合設計教學,其設計題目覆蓋國內外眾多不同地域與文化背景,類型多樣,形式豐富,極大充實了設計教學的維度。一批學生的能力在聯合設計教學中獲得了充分的訓練與拓展,相關成果也獲得了合作院校的高度評價。
同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藉助多種平臺,積極推動以學生交換和公派留學為主要形式的學生交流項目。並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二十餘所世界知名大學的建築學院合作,定期派出包括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內的在讀學生赴海外進行交換學習。學院同時接收來自協議夥伴院校的學生前來訪問學習,推動了中外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建築學院碩士英文項目學生與交換生部分師生合影
在具有特色的建築師業務實踐課程上,學院先後與美國Robert Stern、KPF、Frank Gehry、LLA等建築事務所和新加坡CPG集團等國際知名設計機構開展合作,建立建築師業務實踐海外基地,為本科生提供赴海外實習的機會。學院積極參與Renzo Piano和Sasaki等世界頂級建築事務所的實習項目,支持專業學位研究生赴海外實習,滿足研究生專業學位的學習要求。與海外一流建築師一同工作的經歷,讓學生們受益良多,也在國際化項目中展現了清華建築學院學生的風採。
建築學院緊密結合自身的教學與科研實踐,充分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和平臺,以不同方式在國內外主辦或承辦各種形式的國際性高水平學術會議和展覽,成為建築學院對外展示學科發展成果的重要途徑,也為建築領域的中外學者搭建起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與此同時,建築學院還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師生出境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展覽和設計競賽,幫助他們活躍思維、開闊視野,並在國際舞臺上展現風採。
「建築學院始終以『穩健體系、優化機制、循序漸進、創新發展』為指導思想,把搭建面向世界的學生培養平臺、建立具有全球勝任力人才的培養體系作為核心,切實開展服務國家和世界的研究,全面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與全球影響力。」《建築學院「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強調這一目標。長期以來,建築學院不斷推進包括師資力量、課程資源、學位教育、學習交流、素質拓展、科學研究和服務管理等在內的全方位國際化發展,全面提升國際化辦學能力與全球影響力。
「2020計劃」已到收官之年,建築學院正以創新的國際化教學和卓越的人才培養,走在國際化教育的前列,也向世界傳遞著中國聲音。在國際化的前沿道路上,建築學院不斷邁進,逐步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建築類學科群的建設與創新發展、支撐中國人居環境建設與發展轉型的重要學術與教育中心。
(清華新聞網10月6日電)
供稿:國際處 建築學院
圖片:建築學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