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本報北京電(記者寇江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記者近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採取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措施,持續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光明日報北京1月4日電(記者李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䴉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2021-01-06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治好:「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據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一組數字看「成績」
國家林草局今天(4日)發布消息,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
林草科普|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是大自然留給中國的寶貴遺產,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中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有效的措施,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
-
青海:繪製自然保護地「一張圖」
生態大省具備示範條件 地處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高海拔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重要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境內具有獨特的高原草甸、山脈、溼地、荒漠和森林生態系統,是影響30多億人口亞洲季風生態系統的主要調節器。青海各類自然保護地面積約為25萬平方公裡,佔青海國土總面積的35%左右。
-
廣東自然保護地全國最多 南嶺國家公園「呼之欲出」
記者28日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東省已建立縣級以上自然保護地1359個(其中自然保護區377個、風景名勝區28個、地質公園19個、礦山公園2個、森林公園712個、溼地公園214個、海洋特別保護區7個),形成了一個保護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較顯著的自然保護體系,成為全國自然保護地建立最早、數量最多的省份。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記者胡璐)「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林草科普|中國林草建設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生物多樣性保護逐步納入自然資源保護修復各類規劃和計劃,野生動植物就地與遷地保護網絡不斷得到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檢查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調查及科研穩步推進,宣傳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中國已初步建立了有關自然保護地配套的法律體系,制定並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研究網絡,對中國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開展長期的監測與研究。
-
雲南巧家縣五針松成全球最瀕危物種
中國園林網9月24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昭通巧家縣藥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主辦並於今年9月6日至15日在韓國濟州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由8000多名科學家在48個國家搜集了眾多的動植物資料,公布了全球100種最瀕危物種名單,巧家五針松榜上有名
-
《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物種多樣性中國已知物種及種下單元數106509種。其中,動物界49044種,植物界44510種,細菌界469種,色素界2375種,真菌界7386種,原生動物界1920種,病毒80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珍稀瀕危陸生野生動物406種,大熊貓、金絲猴、藏羚羊、褐馬雞、揚子鱷等數百種動物為中國所特有。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國各類保護地總數達1.18萬個
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自然分布的野生動物中,有脊椎動物約7300餘種,已定名昆蟲約13萬種,其中大熊貓、朱䴉等400多種野生動物為中國特有。脊椎動物中,獸類564種、鳥類1445種、兩棲類416種、爬行類463種,其餘為魚類。我國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種類約1.7萬餘種,如銀杉、珙桐、銀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樹等,均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類。
-
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加快建立
文章稱,6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準備在兩年內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同時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為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桃源縣人大調研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
11月24日 , 桃源縣人大常委會一行來到縣林業局,就該縣自然保護地管理工作展開調研 , 縣林業局、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望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沅水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要負責人參與調研座談並匯報工作。
-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值得肯定——訪《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秘書長約翰·斯坎倫在大會期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近年來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公約》的各項工作,在聯合源頭國、中轉國、對象國共同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在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斯坎倫說。
-
在秦巴山脈構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部集群
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秦巴山脈理應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樣板。其棲息地破碎化、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空間不足、重要水源地保護空缺等問題,應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增加自然保護地面積、貫通地域生態廊道來填補、整合與優化。為何建——國家代表性與國際重要性秦巴山脈的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和珍稀動植物等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國際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