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 熊強 攝
雲南網訊(記者 熊強)「林草部門作為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主力軍,在「十三五」期間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12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全省林地面積4.23億畝,森林面積達3.59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2.4%,森林蓄積量20.2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2.48億畝,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年服務功能價值達1.68萬億元,各項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衛斌稱,該部門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共落實中央和省級林草資金520.9億元,是「十二五」的1.6倍。共完成營造林3700多萬畝、義務植樹5.3億株,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項目396萬畝;共爭取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1444萬畝,位居全國第二。同時,啟動了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7.9%。進一步加強溼地保護修復,溼地面積達921.69萬畝。
森林資源督查實現全覆蓋,組織開展了「綠衛」「綠盾」和打擊「種茶毀林」等林草執法和專項整治工作,查處了一批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加強森林草原災害防控,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受害森林面積較「十二五」明顯下降,分別下降了71%和68%。有害生物成災率連續5年控制在2.66‰以下,低於國家4‰的控制指標。同時,啟動實施了10個縣(市、區)林長制改革試點工作。
穩妥推進全省360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著力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省90%以上的重要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加強極小種群拯救和旗艦物種保護,建立了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保護點)、13個近地和遷地保護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受保護對象達67個。國家一級保護物種亞洲象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0頭增長到300頭,滇金絲猴種群從2000年的14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在我省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從1996年的16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
在聚焦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方面,以堅果產業、森林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為切入點,努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全省林草產業總產值從2016年的170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522.56億元,年均增長達14%,林草產業已成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此外,爭取生態護林員指標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目前聘用的生態護林員達到18.3萬名,居全國第一,平均每名護林員每年可獲9000多元管護收入,有效帶動78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
王衛斌表示,下一步,全省林草系統將以實施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為抓手,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精準提升林草資源質量,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以天然林為主體的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快推進全省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當好雲南綠水青山的「守護者」和金山銀山的「創造者」。
責任編輯:郭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