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 熊強 攝
雲南網訊(記者 熊強)12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發揮規劃的引領管控作用,多舉措紮實開展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爭取至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吳先勇稱,目前,基於全省自然地理格局和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等空間本底特徵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簡稱「雙評價」)工作已基本完成,為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統籌劃定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界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明確空間發展目標戰略,優化空間保護開發布局結構等奠定了堅實而科學的基礎。同時,已把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重要專項規劃,加快推進編制進度,有效銜接總體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底線管控約束,細化完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系統整治的目標、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並納入實施監管體系,通過規劃引領生態修復的具體實施。
吳先勇在會上透露,根據前期組織開展的全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目前,全省需修復治理的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採點)佔損土地資源總面積約4萬公頃,涉及全省129個縣(市、區),修復治理任務艱巨。省自然資源廳按照分類修復的思路對生產礦山、歷史遺留礦山採取有針對性的保護修復工作。對生產礦山,著力打造綠色礦山,使礦山建設從規劃、立項、建礦到生產的全過程都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對歷史遺留礦山,一方面爭取國家支持,實施重大項目。2019年以來,在自然資源部的支持下,組織實施了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補助資金2.2億餘元,治理金沙江及赤水河沿線10公裡範圍內礦山380座,修復總面積2萬餘畝。另一方面印發《加快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通知》,要求以縣為單元制定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用好國家激勵政策,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立礦山生態修復動態監管平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爭取至2025年基本完成全省歷史遺留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雲南省自然資源廳以推進國土空間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全要素全類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目標,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進行了安排部署,即:在城市化地區實施低效用地再開發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在鄉村地區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在礦產集中開發區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確立了點、線、面、網相結合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撫仙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修復從國土空間管控、修山擴林、調田節水、控汙治河、生境修復及治湖保水六大部分入手加大保護、修復和治理,促進當地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用地結構持續優化,一、二、三產業和諧發展,不僅對撫仙湖實現有效保護,還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第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向全國推廣,這些有益探索為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與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嘗試與經驗。
責任編輯:郭建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