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才一年時間,銀川市又『綠』了不少,又美了不少!」近日,一位到銀川旅遊的遊客,對銀川市生態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感嘆不已。
近年來,銀川市的城市園林綠地面積以每年500多公頃、林業建設以每年15萬畝左右的速度遞增。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43.02%、43.2%和14.01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4%。2010年,銀川市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
建一座安居宜居的綠色城市
走在銀川,仿佛步入一幅「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山水長卷。怡人的環境與銀川園林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不無關係。近年來,銀川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西北地區「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目標,在全市大力實施園林綠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改善城市環境,實現安居宜居。
銀川市積極發動群眾力量,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2003年以來,全市通過社會單位及農民義務投勞完成的園林綠化項目投資就達2.6億元,城市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到了90.1%,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達到了85.6%和88.2%。
銀川市現有湖泊溼地面積近50000公頃,有大小湖泊約200處。銀川市把打造「塞上湖城」作為自己的品牌,對城市市區內和城市周邊的湖泊溼地進行重點治理、恢復與保護。
為此,銀川市相繼實施了南塘湖、官湖、金波湖等20多個湖泊整治和生態建設項目,新建成湖泊溼地公園和溼地生態區10多處。2009年,銀川市進一步加強了溼地生態恢復和保護,重點建設了銀川黃河溼地公園。同時,實施了銀川市東南水系建設,連接了銀子湖、章子湖、燕鴿湖等10多個湖泊。
愛伊河是銀川加大湖泊溼地治理的一大亮點。該河是人工河,建設工程總長129公裡,控制排水面積160萬畝,接引銀西防洪的6個攔洪庫和2個滯洪區及10多條溝道。
愛伊河開通後,市政府把做好沿河兩岸的綠化美化工作列入重要位置,綠化美化188公頃,種植各類樹木22萬株,同時在沿河道建成的棧道、休閒廣場和親水園路等公益設施為美化人居環境,促進人水和諧,提升城市品位,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創造了良好條件。
據介紹,2004年以來,全市僅園林綠化建設資金就達10億元,園林綠化養護經費達1.23億元,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逐年增加,這對於銀川市這樣一個經濟相對欠發達,年財政收入僅為64.67億元的地區而言實屬不易。
建一所惠民利民的「綠色銀行」
銀川市在建設綠色宜居環境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綠色」的經濟效益,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大力推廣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長棗、葡萄、枸杞等特色經濟林,真正使特色經濟林產業成為當地農戶的「綠色銀行」。
提起靈武市,「乾旱」、「沙漠邊緣」、「風沙肆虐」等詞便浮現在不少人腦海中。而今,一個面積超過10萬畝,以臨河鎮、東塔鎮為核心,貫穿六個鄉鎮、五個農林場的沿山靈武長棗產業帶已然成型。在臨河鎮二道溝村,僅長棗一項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棗農就有20多戶,全村長棗年收入達200多萬元,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主要產業。
「永寧葡萄」名聲在外,永寧縣據此發展以釀酒葡萄為主的設施園藝,依託葡萄酒龍頭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產業帶建設,建立了一批管理水平高、技術先進的典型示範園,把「林業富民」工程輻射到各個村鎮和每個農戶。與此同時,以葡萄園參觀、葡萄採摘、葡萄酒釀製等形式推出的特色旅遊,也成為了農戶增收的重要途徑。
據調查,銀川市特色經濟林平均畝收入3000元至4000元,全市「十五」以來新發展特色經濟林25萬畝,累計39萬畝,2009年總產值超過4.8億元。
為大力推廣特色經濟林建設,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重點在基地建設、良種繁育、流通企業發展等方面給予資金和信貸支持。
首先,對新建的設施水果基地,市財政每畝補助1000元,對其他新建特色經濟林基地,市財政每畝補助100元至200元,育苗基地每畝補助100元;對符合條件的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型、流通型龍頭企業,優先給予相關項目的扶持。
其次,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金融體系與融資平臺,加大對特色經濟林產品深加工、保鮮貯藏、市場流通等方面的信貸支持,鼓勵龍頭企業自建基地、與農戶聯建基地、經營基地等多種機制,帶動出口型標準化生產基地快速發展。
各縣(市、區)在此基礎上也相繼出臺大量優惠扶持政策。近五年來,銀川市財政用於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的扶持資金超過500萬元。全市共引進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各類資金過億元,投資開發特色經濟林產業和相關產業。
建一道治沙防風的綠色屏障
生態建設對於銀川市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受到惡劣的自然條件特別是持續乾旱氣候的影響,銀川東部山沙區植被稀疏、生態脆弱的問題十分突出。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寧東鎮永利村等局部地區,風沙覆蓋耕地侵襲村莊,大有「沙進人退」的趨勢,給黃河沿岸和銀川平原的生態安全埋下了隱患,建一道治沙防風的綠色屏障迫在眉睫。
針對這一現狀,銀川市委、市政府積極探尋防沙治沙模式,嚴格「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結合、因害設防」的要求,2009年研究制訂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銀川市城鄉園林綠化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按照「東治沙、中理水、西護山」的基本建設思路,重點在銀川東部抓好黃河金岸生態綠化和寧東大環境綠化工程,再塑「塞上江南」新景觀;在銀川中部建設愛伊河休閒運動長廊,著力打造湖城秀色;在銀川西部建設10萬畝銀西森林,築起賀蘭山東麓生態安全屏障。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的深入實施,打一場防沙治沙攻堅戰役,建設一道安全有效的綠色生態屏障。
按照「政策引導、項目帶動、企業介入、社會參與、個體承包」的模式,銀川市充分發揮國營林場的主導作用,調動私營企業和個體造林大戶等非公有制林業的積極性,通過廣泛栽種檸條、花棒、沙蒿等沙生植物,增加了山沙區林草植被資源,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截至目前,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185.82萬畝,實現了「沙綠起來,人富起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目標。
由於治沙防風成果顯著,寧夏回族自治區被國家列為全國防沙治沙示範區,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有德被授予「治沙英雄」的光榮稱號。
上圖 景色優美的銀川市內人工湖景點。 (銀川市園林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