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來到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西吉縣涵江村。涵江村目前戶戶養牛,戶均養殖7頭牛以上、人均近2頭,實現了「養殖一年、當年脫貧」的目標,2019年涵江村人均收入達到近萬元。涵江村以前叫「爛泥灘村」,這一得名正因為村裡道路極差,遇到雨雪天村民們都出不了村。而現在全村的主路都變成了硬化路並且還通了客車,方便村民出行。昨日,央視財經記者專訪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在談到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感悟與收穫時,馬漢成提到:①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大力發展肉牛養殖;②應貸盡貸、願貸盡貸,金融扶貧活水激勵產業發展;③閩寧協作是東西協作的典範,為脫貧上加速器;④移民搬遷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困境。戳視頻↓
央視財經記者 白玥:這兩天我們在涵江村走訪過程中,了解到當地脫貧現在正進入到關鍵階段,我知道您也經常來這個村子考察調研,從我們這兩天的走訪中,感覺當地現在最主要的是產業上的發展,也就是種植玉米和養牛。您認為產業扶貧對一個地區的脫貧來說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 馬漢成:非常感謝中央電視臺對寧夏、對固原、對西吉的關心,產業是我們貧窮的根源。涵江村過去的自然條件很艱苦,曾經叫爛泥灘。這幾年在閩寧協作,福建莆田的涵江區結對幫扶當中才改名為涵江村。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人們對這種協作的肯定,第二是因為涵江的幫扶讓這個地方的產業有了很好的發展。涵江村得益於種養業的發展,但更多的是由於福建的幫扶,把我們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對標上東部的發達市場,所以產業要發展,不僅要聚焦當地的特色和優勢,更多的是我們的產品要對標市場,對標大市場,讓我們的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涵江村的產業發展,也是我們固原市624個貧困村、全寧夏1100個貧困村產業發展的縮影。實際上我們每一個村都有特色產業,在寧夏,包括固原在內,我們立足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以及老百姓的技術能力,還有土地的支撐,大部分做得是肉牛養殖。我們過去是以種植為主,現在我們調整結構,既有好的特色種植,更有好的養殖。下一步我們還有鏈條更長,價值更高的加工業,實際上走的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線路。
產業要發展好,三個因素很重要。第一個,立足當地,做好規劃非常重要。第二個立足特色,延長鏈條很關鍵。第三個對標市場,發展品牌非常重要。這三個因素要做好,還有兩個保障因素,一個保障因素是能人帶動或者合作社引領,再大一點就是龍頭企業的支撐和保障。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技術,我們現在發展產業,從最前端種的品種,養的品種都是不一樣的。好的農業,尤其是種養業,是種出來的,是養出來的,所以這個品種非常重要。
第二個支撐就是金融,金融對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在放大規模,還是推動機制建立上,以及跟大的合作社、企業合作方面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像現在我們這個村的發展,每戶平均能養8到9頭牛,人均兩頭,就得益於扶貧小額信貸,國家在三年內貼息,每戶戶均都貸到5萬塊錢,有金融的活水激勵,才能把我們的產業規模放大。
央視財經記者 白玥:在金融扶持上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因為大家需要的資金和需要的方式也都不一樣,金融扶貧也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政策,從全局來講您認為還有哪些政策可以增加,或者現在利用好的政策?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 馬漢成:這一輪的扶貧造血能力增強,一個主要的因素得益於金融扶貧的進入,第一個能把貸錢、還錢、掙錢的意識培養起來;第二個,能把老百姓的發展意識和誠信意識培養起來。截止到今年的上半年,寧夏已經為60萬建檔立卡戶帶來近300億的貸款,戶均5萬塊錢,我們實現了應貸盡貸、願貸盡貸,基本上覆蓋率達到80%。這兩年有些老百姓已經有了自我發展能力,他也不再貸款了。之前我們的最高覆蓋率達到85%,所以正因為這樣,這幾年在寧夏的發展當中,我們形成了鹽池模式,固原蔡川經驗等好的做法,這兩個都得到了中央領導,還有中央新聞媒體的宣傳和報導,能形成模式、形成經驗,說明金融在這個地方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機制,已經深得廣大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也同時反映出我們的金融部門廣泛、深度地參與到脫貧攻堅當中。
我覺得金融工作在現在的發展當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規模的適度放大,國家在現行的每戶5萬塊錢以內是貼息的。我覺得下一步可以把規模放大,增加的規模,根據發展產業的特點和需要,一個是要延長期限,第二個要增加規模。增加的這一塊可以不貼息。
第二是市場化推動,金融政策有必要發展普惠金融,讓更多的農村父老鄉親們、兄弟姐妹們享用,現在這一塊覆蓋度是不夠的,我們好多非建檔立卡戶也想發展,但是得不到貸款。所以我覺得在下一步我們在鄉村振興當中,或者在我們產業政策的接續當中,金融扶貧的政策還是要發展普惠金融,讓更多的老百姓從中受益。
央視財經記者 白玥:像您剛才也提到了,我們除了自身的發展,還需要一些外力,比如說東部和西部的結合是很好的方式,而在咱們寧夏就是閩寧結合,現在的經驗和亮點有哪些呢?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 馬漢成:說起閩寧協作,我們確確實實非常感恩總書記,感謝福建人民。1997年中央作出決定以後,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領導閩寧協作。24年來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福建人民對寧夏的關懷,可以用真情實意、真金白銀來形容,省級、市縣以及社會投資近30億元,已經有5700家福建籍的企業或者商戶,在寧夏大地上發展,正因為他們的進入,對我們的產業,解決我們的就業,讓我們很多老百姓的脫貧,上了加速器。
閩寧協作已經上升為我們國家東西協作的一個典範。我覺得第一個經驗就是高位推動,兩省區的領導每年都把中央的決策部署,把總書記過去確定的方針政策都在兩地落實,每年都互動,要麼我們到福建去,要麼福建到寧夏來,聯席會議結束以後,兩地還要深層次的分管領導,市縣領導、縣區領導以及甚至一些鄉鎮,還有對接落實。第二個就是產業對接,主要是兩塊,一個是技術,福建的科研團隊,深層進入到我們固原的鄉間,進村入戶,還有一個龍頭企業進入,所以我們這幾年發展當中,我們比如一些扶貧車間,60%都是由福建的幫助建立起來。福建的企業,福建的工商戶來進入到固原來去經營,然後由他們去帶領,讓我們當地的老百姓學經驗、學技術、學理念。還有一個人才的流動,這24年來,福建一共派了11批185名工作人員,我們寧夏也是派了19批325人去到福建去學習,其中今年中宣部把閩寧對口協作,援寧工作群體授予時代楷模。這其中有4位跟我共事8年,在他們的身上展現出吃苦耐勞、愛拼會贏的精神。正因為兩地這種協作,我們過去單一的政府推動幫助現在進入到產業、技術、人才、醫療、教育等全方位的合作。所以現在閩寧兩地就是一家親,我開玩笑說,那邊有武夷山,我們這有六盤山,所以兩座高山都產生了人間奇蹟。所以現在說起福建,我們到福建去,福建把我們都當親人一樣對待,福建人到我們這兒也感到非常的親切。
最近我們閩寧協作第二十四次聯席會議以後,我們的張柱書記又帶隊去,我們的一些幹部,還有我們一些企業,在福建去對接。這次會議上,寧夏的陳潤兒書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福建的于偉國書記表態,福建幫寧夏的有5個市,每一個市你無論通過什麼形式,國有的、民營的、個人的,要在這些縣建一個支撐地方發展的產業項目。所以這些都讓我們非常鼓舞。所以閩寧協作現在不僅在固原大地上開花結果,在福建也有我們固原很多的人,近5萬人在那裡長期從業、安家落戶、紮根福建。所以兩地合作是非常的廣闊。而且總書記對兩地的這種合作,這種機制,這種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16年的7月份,在寧夏召開東西部協作會議。實際上在新時代,把這種模式、這種機制、這種經驗在全國各地放大推廣,讓更多的人受益。
央視財經記者 白玥:我們知道涵江村現在還是靠著山裡的發展,但還有一些通過移民搬遷而走出貧困的,那麼移民搬遷這塊現在寧夏是怎麼做的?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 馬漢成:寧夏實際上窮就是山大、溝深、水少,這是自然面貌。但同時對固原來講,人多、縣窮、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弱,因為固原對我們寧夏來講,有9個國定貧困縣,佔所有市縣的41%,9個貧困縣的面積,再加上我們重點鄉鎮的話,面積要佔76%左右,而且我們的地方的貧困深度,像固原,建檔立卡之初是35.2萬人,所以貧困深度也是非常深。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是貧困面廣、程度深,扶貧的任重、成本高。移民搬遷,就是我們要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我們的措施就是減人強基礎。寧夏的移民搬遷在我們國家走的是比較早的,而且這項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上個世紀80年代初,經過五輪搬遷,尤其是進入到新世紀以後,通過實施,「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移民,我們全寧夏目前通過政策性移民搬遷,搬了127萬人,還有自發移民40萬人。所以正因為這樣,他們搬出去以後,才給我們今天做綠水青山帶來了空間,也給我們發展種草養畜帶來了空間。所以我覺得寧夏的移民搬遷,首先是解決了挪窮窩的問題。第二個解決了生態修復的問題。第三個是讓這個地方發展產業增強承載能力。第四個是改變城鄉面貌。我說我們這個地方的經驗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把不適合的地方的人,要搬到靠近路、有水的地方,大家上學、就醫從業都比較方便,這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第二是一任接著一任幹。這些年來,每一個5年我們都有移民搬遷任務,截止到十三五,我們基本上解決完了。
第三個是我們堅定走致富一條路,幫了不是目的,更多的是要解決產業就業,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所以今天在寧夏大地上見證的,比如說曾經的閩寧村現在變成閩寧鎮,這是總書記1997年來固原決定的事情。當初的閩寧村是一個幹沙灘,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有6個行政村,變成了金沙灘。1997年搬過去的人貧困發生率是90%,去年這個地方的貧困發生率降到0.2%,收入從當初的4000多塊錢,去年變成了13970塊錢。現在無論是產業、就業、社會融入工作,都比較到位。所以總書記在今年再次視察寧夏的時候,說「我對寧夏有感情,我和寧夏有緣分」,講的就是這段情緣,這一段情懷。所以閩寧鎮,包括固原,就是寧夏很多移民搬遷脫貧的一個縮影。
我們移民的方式大體上有兩類,一個就是政策性移民,包括生態移民,包括勞務移民。
第二個自發移民,老百姓自發地走出去,到城市,到別的地方創業。
移民搬遷即是貫徹總書記五個一批當中的一個舉措,但更多的經過多少年發展,對貧困地方來講,我覺得是一條經驗。說句內心話,貧困它有歷史淵源,固原,我們曾經「苦瘠甲天下」。現在經過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指引下,舉全黨之力來去做這項工作,像在西吉大地上,現在有中央的企業,有地方的部門,廳級幹部來幫扶,也有一般幹部來幫扶。所以這就是我們國家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移民搬遷就是體現了這個優越性。我覺得從根本上講就是挪了窮窩,拔了窮根,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來源:央視財經
原標題:《央視財經專訪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金融扶貧活水激勵產業發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