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2000年至2010年,全國土壤侵蝕總體減少12.9%,洪水緩解率和保水率分別提高了12.7%和3.6%。黃土高原的大規模生態恢復工程已將土壤侵蝕減少到歷史最低水平。自1950年以來,黃河泥沙負荷下降了近90%。
上圖展示的是1989年黃河入海口的樣子,下圖是2018年黃河入海口的狀況。
成果有據可循,質疑的到底是什麼?
在這麼多有憑有據的成果之下,本文開頭提到的那篇Nature新聞,顯然對中國的治沙工程存在誤會。
仔細研究質疑文章發現,該報導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作為理論依據的參考文獻經不起推敲;
一刀切地將治沙方法歸為植樹造林(特指種樹)。
在寫到植樹造林可能導致了中國乾旱區域增加時所引用的文章[3](見下圖),圖中數據的確表明,從1997年到2009年,中國乾旱區域面積在增加。但仔細看圖後不難發現,增加的乾旱區大多分布於青藏高原,而西北沙漠化面積確實減少了。
同時,這張圖中最新的數據是2009年的模擬結果,如今十年已過,引用這篇參考文獻並不合適。
上圖為1997年全球乾旱區域模擬圖,下圖是2009年的模擬結果。顏色越紅,代表乾旱程度越重。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況像中國這樣大規模不間斷的治沙工程實屬世界首例。偏差在所難免,但這並不是我們停下腳步的理由。只有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行,才能找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路。
儘管中國的沙漠總面積十分龐大,治沙之路還有很長一段,但隨著治沙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土地荒漠化問題一定會被解決。
參考文獻:
[1] Chen C, Park T, Wang X, et al. Earth’s green patches become greener — and China is leading the way [J]. Nature sustainability, 2019, 2(2): 122.
[2] Huang L, Zhang Z. The Stability of revegetated ecosystems in sandy areas: An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index[J]. Water, 2015, 7(5): 1969-1990.
[3] Pr?v?lie, Remus, Bandoc G , Patriche C , et al. Recent changes in global drylands: Evidences from two major aridity databases[J]. CATENA, 2019, 178:209-231.
[4] Zastrow M. China's tree-planting drive could falter in a warming world[J]. Nature, 2019, 573(7775): 474.
[5] Bryan B A, Gao L, Ye Y, et al. 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J]. Nature, 2018, 559(7713): 193.
[6] 中國林業網:中國治沙: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35/20191009/083425352456220.html
[7] 喬磊, 李立國. 淺談沙漠地區植樹造林存在的問題和技術對策[J]. 農技服務, 2016, 33(8): 94-94.
[8] 劉姝穎, 李寧, 陸小輝. 草方格在防風固沙工程中的應用[J]. 遼寧林業科技, 2014(3):67-68.
文章來源:科普中國網
多一個點在看
多一條小魚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