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奇科技竟能讓沙漠變良田 ?治沙專家這樣說

2020-11-24 觀察者網

「用膠水讓沙漠變良田」技術又引發了一輪狂歡,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類似於「水變油」的騙局。沙漠治理領域的業內專家怎麼看?

騰訊視頻截圖

據北京科技報「科學加」公眾號12月7日撰文,近日,一篇「讓沙漠變良田」的新成果在網上廣為傳播,並引起熱議。這是重慶交通大學力學教授易志堅帶領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經過7年的反覆試驗,研發出一種可以讓沙漠變成土壤的黏合劑,點沙成土,並將這一發現運用到"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中,並取得成功,已經將4000畝實驗沙漠成功改造成良田。該科研成果已在相關權威刊物上發表。

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神奇的科技:

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質差異,是力學差異:土壤微粒之間都有作用力,能夠構成一個整體,而沙子之間是鬆散的,沒有這種力。易志堅他們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粘合劑,賦予沙子顆粒這種力,這樣就可以把沙漠變土壤。

圖源:科學加公眾號 下同

只要添加這種植物性纖維黏合劑,再加入水,沙子就能獲得與自然土壤一樣的力學屬性。這種土壤顆粒間存在的特定約束,就是萬向結合約束,簡稱ODI約束。它可以讓土壤具備自修復和自調節能力。

只要將沙子混合黏合劑,再添加適量的水,只要兩分鐘,金黃色的沙子就變成了深褐色的土壤,用手抓起來也不會散掉,把水倒入圍起來的凹坑裡,水也沒有流失。

來看看更詳細的視頻:

你沒有看錯,就是這神奇的科技,可以讓沙漠瞬間變成良田。

據報導,目前,中國科研團隊已將"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用於內蒙古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25畝試驗地中,並取得成功。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

成果介紹中表示,這項技術具有成本低、易施工等特點,大規模改造成本約為每畝1500元至2700元。一次改造後即可持續耕種,且後續種植對土質具有提升作用。

然而,針對這項研究,網上出現了質疑的聲音,有說這項技術其實就是「水變油」的騙局,也有說這項技術並不能真正解決沙漠治理問題的,等等。那麼,這項能「點沙成土」的技術是否真正有那麼神奇?是否是能挽救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手段?易志堅教授本人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不過北京科技報|「科學加」記者採訪到了包括專家評審組組長在內的多位沙漠治理領域業內專家,來聽聽他們對這項技術的評價。

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風沙物理室主任屈建軍:

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

屈建軍

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風沙物理室主任

中國科學院蘭州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風沙物理室主任屈建軍作為專家組組長,在力學治沙專家座談會上聽取了重慶交通大學項目組「沙漠土壤化的原理與實踐」成果匯報,在他看來,這項技術還存在許多科學「硬傷」。在評審中,他也代表專家組給出了保留意見。

屈建軍為北京科技報丨「科學加」客戶端記者總結了技術的三點問題:

問題1:文章中提到通過粘結劑和保水劑快速讓沙變土壤不科學。土壤不是土體,土壤是由有機質、微生物、團粒結構和總氮、磷、鉀等組成的複合體,土壤形成往往需要上百年甚至千年。而沙漠裡沙主要成分是石英(二氧化矽),各沙漠矽的含量在55%-60%範圍,土壤矽含量要低得多,一招讓沙漠矽元素變成了其它元素,明顯誤導公眾了。要突破物質不滅定律、能量守恆定律及傳統化學反應,目前學界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問題2: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他和溼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問題3:沙漠在土壤分類中也被稱為風砂土。流動沙地在某種程度上自身具有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它們中也含有一定的灰分元素和氮素營養物質,並含有參加轉變氮的全部主要微生物的細菌,而且,流動沙地乃是不同地表物質被風搬運、分選、堆積的結果,其肥力因素還有著外源性特點,因此,它們具備肥力特徵。因此,從土壤肥力和支持植物生長的觀點,國內外學者認為流動沙地也應該叫土壤。

「所以,沙漠也是一種土壤,沙漠缺的是水,而不是土。有水就有綠洲,無水就是沙漠。只要有水,以現代微灌(滴灌、微噴灌、湧泉灌)技術為核心的沙漠農業技術,可以使沙漠馬上就成為優質高產田。」屈建軍說。

應該說,盲目的綠化沙漠是錯誤的,試圖變大面積將沙漠為良田同樣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的。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楊文斌:

並非「水變油」式的騙局,但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楊文斌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

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這項研究不是「水變油」這種空穴來風的科學成果,但是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而且對於這項成果的宣傳存在很大問題,沙漠是不可能變成綠洲的。沙漠是自然狀態下存在的一種自然形式,人類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再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時代,想要把天然的沙漠改成良田也是一種可笑的想法。

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我們的一個實驗項目累計實驗412萬公頃,相當於6180萬畝,我們這才是一個初步的實驗成果。」楊文斌說,「即便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人類也不可能把大面積的沙漠變成良田,如果真的讓我國大部分沙漠都變為良田和植被,會導致大氣環流發生變化,這會造成很大問題的。」

我國塞罕壩是一個成功「變綠洲」的典型事例,但其中一個概念先要搞清楚:塞罕壩所在的半乾旱地區是沙地,而不是沙漠,沙地和沙漠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塞罕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荒化土地,是因為人為原因而退化成沙地,所以,在人為的努力下可以恢復植被。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因此,1985年楊文斌從進入內蒙古林科院之前久已經開始研究「水」的問題,並提出了治沙的「兩行一帶」模式。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

項目有可行性,技術成熟之後可大面積應用

彭應登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認為,「讓沙漠變良田」技術具有可行性。

彭應登說,沙漠要變成農田需要具備幾個特點:首先,要改變沙漠的性狀,使其能夠保水、保肥。沙子在通過物理性狀的改變後是可以實現的,而且不會產生二次汙染。第二,這項研究跟「水變油」不一樣的是,其有科學理論的支撐。第三,和偽科學和民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有實驗支撐,至少有實驗驗證結論,不是像民科的「空穴來風」。因此,彭應登認為應該可以在技術成熟之後大面積應用。

因為易志堅團隊所進行的研究是從植物中提取出一種植物纖維黏合劑,將這種黏合劑倒入沙裡,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就可以讓沙子像土壤一樣具有約束力。這個理論邏輯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土壤對保水保肥的要求,符合土壤的特性。

不過,要大批量的應用在沙漠改良中,先要解決改良後的土壤是否可以長期保持特性,能夠禁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且目前通過植物來提取成分製成粘合劑成本較高,如何能通過大規模的批量生成降低成本,才有大面積應用的可能。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採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專家鄭永春:

作為一種探索未嘗不可,但是推廣成本太高

鄭永春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專家

「研發者是交通院校教授,對土壤和種植等農業方面的科學技術了解的不夠。在我看來,利用植物纖維黏合劑『沙漠變農田』的技術,有點像混凝土的技術,就是用纖維鎖住砂礫之間的聯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月球與行星地質研究專家鄭永春說。

沙漠治理最關鍵的因素是水,在沙子裡加入水,其他什麼都不用加就一定會長出作物,因此,研發者在沙子中加入纖維、有機質、水,是一定能夠長出東西的,這並不稀奇。正因為有水在其中,才能長出作物,並不是因為其它物質,如果沒有水,就算沙子變成土壤也沒有用。

鄭永春說,這些年,我國的科學家一直在致力於研究治理荒漠化,科學家們開發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麥草方格」固沙法;利用蒿屬植物進行沙漠治理;建設穿沙公路;圍欄封育,建設「草庫侖」等等。在這諸多荒漠改良技術和防止土地沙化技術中,這位研發者的方式成本並不低,效率也不高,只是許多探索中的一次嘗試,遠遠談不上突破。

鄭永春認為,作為一種探索未嘗不可,如果按照現有媒體的報導——「中國科學家要發大招」、「中國的沙漠要變良田」就太誇張了,不客觀,這種治理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很可能行不通。而且其中的植物纖維很可能幾年之後被風化,被改造的沙漠可能還會再次退化。

而且,根據我國補貼治理沙漠的政策,國家林業局下撥的相應的財政支持大約在300-500元/畝,剩下的部分自籌。據現有報導,易教授試驗區「沙改土」成本在2000元/畝至5000元/畝之間,成本已經很高了,如果擴展到萬畝級別,成本就更高了,或許不能排除利用項目獲取不正當資金的可能。

相關焦點

  • 重大突破:中國沙漠或將全部變成良田!北部省份要狂歡了
    然而,防沙治沙是世界難題,多少年來,全球各路科學家為此而犯愁。該科研成已在中國科學院權威刊物《中國科學》和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上發表。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麼神奇的科技:沙漠和土壤的根本性質差異,是力學差異:土壤微粒之間都有作用力,能夠構成一個整體,而沙子之間是鬆散的,沒有這種力。易志堅他們要做的,就是用一種粘合劑,賦予沙子顆粒這種力,這樣就可以把沙漠變土壤。
  • 世界上「最神奇的樹」,能將「沼澤」變「良田」!
    中國在治理生態方面,一直是走在世界的前端。早已創下眾多沙漠變良田、沙漠變綠洲、沙漠建水庫等等眾多沙漠奇蹟。對於滿是黃沙、氣候極度乾旱、極度缺水的沙漠,中國都能將之變為人類能夠開發使用的土地資源,還有什麼奇蹟是不能發生的呢?
  • 中國的三大黑科技:液態金屬有生命、沙漠加水變良田、蚊子在絕育
    治沙黑科技,加點膠水,沙漠變良田。重慶交通大學的易志堅教授發明了一種神奇的膠水,用這種膠水倒在沙子裡,混合之後,沙子就能轉化為土壤,沙漠就能變成良田。這是什麼原理呢?原來沙漠之所以為沙漠,是因為顆粒之間不抱團,那好嘛,易教授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植物纖維黏合劑,配方保密,畢竟這可是黑科技。把這種粘合劑倒到沙裡,加點水,混合一下,就變成了土壤。因為是植物提取物,所以環保無毒,成本也低,使用方便,一次改造之後,沙漠不會反彈回去,容易大面積推廣。
  • 第一個即將要消失的沙漠,引來各國熱議,專家:中國治沙人的壯舉
    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的國家也創造了許多奇蹟,經過努力,我國的治沙人民再次迎來了一個壯舉,世界上第一個即將消失的沙漠,然而這引起了各國的熱烈討論!現在說到沙漠,大家肯定都很熟悉,在這裡荒涼涼的一片,因此也很難見到生機,但是,隨著沙漠變大,很多國家都感到頭疼,今天說的是第一個即將要消失的沙漠,引來各國熱議,專家:中國治沙人的壯舉。
  • 力學專家「跨界」治沙:用「膠水」讓4000畝沙漠變土壤
    航拍鏡頭下,烏蘭布和沙漠一如其他沙漠一樣,遼闊而荒涼。這裡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面積0.99萬平方公裡,年平均降水量僅102毫米。烏蘭布和,蒙語裡是紅色公牛的意思。綠色是忽然間出現在鏡頭中的,沒有任何過渡。區別於遠處的沙丘,這裡的土地被平整、分割,種上不同的作物,噴灌系統揮灑著象徵著生命的水汽。「這是到了村莊邊嗎?」你心裡正疑惑著。
  • 調西藏水到新疆使沙漠變良田,中國最少能多養活兩億人口!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佔到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然而新疆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其它三分之二也是處於半缺水狀態。一直是中國社會各界爭論的話題,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地理老師就說中國要把喜馬拉雅山脈炸一個大口子,讓印度洋上的暖溼氣流進入新疆,從而使新疆降雨增多,再然後新疆的沙漠就會變成森林和良田,對於這個設想只能是設想,如果喜馬拉雅山脈都能炸個大口子,中國直接把青藏高原移到南海算了,這樣不但可以使中國多了一個適合人居住的西藏和青海,還多了南海三四百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所以說炸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天方夜譚,喜馬拉雅山脈那麼雄偉
  • 袁隆平在新疆沙漠種植的「海水稻」成功收割啦!荒灘戈壁再創奇蹟,沙漠即將變良田!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全球首個面臨「消失」的沙漠在中國,80%已成綠洲,治沙界的驕傲
    我們中國一直以來都走在世界治沙行動的前列隊伍當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質量的進步,許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上的體驗,近幾年有許多人發出「不能任由土地沙漠化「的倡導,自覺的加入治沙行動中來。全球首個面臨「消失」的沙漠在中國,80%已成綠洲,治沙界的驕傲我們確確實實能夠感受到治理沙漠是一件非常困難不容易的事情,世界上有著許多的國家和我們中國一樣,雖然只殺行動一直都在繼續,但是所能看見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不起什麼作用。
  • 沙漠也能變良田,咱們重慶人雄起了
    沙漠變良田來自重慶的團隊發明了一項「點沙成土」的黑科技。沙漠和土壤之間的區別就是微粒之間的作用力,研究人員從植物中提取了一種黏合劑這項技術獲得了15項專利,如果真的能推廣,新開墾的農田將會養活無數人 返老還童術美國發明了一種材料能讓你一秒年輕20歲。
  • 治沙百年,河水變清,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
    中國沙漠的管理可以延伸到一百年前,在這期間出現了很多治沙人,他們也將這種精神傳給自己的子孫,為子孫謀福利, 你知道過了一百年,中國的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嗎?畢竟是已經經過了近百年的發展了。在世界各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最神秘、最有魅力的一個,維吾爾語意味著「出不來的地方」,人們通常稱之為「死海」, 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動沙漠, 我國的環境重視自古以來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了不讓更多的土地沙漠化,最近10年,陝西榆林先後投資千億元治沙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人工造林800萬畝,植被的展望率達到30%以上,僅僅10年這座「沙漠之城」就被稱為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中國沙漠: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的沙漠植樹治沙成功了嗎?
    3、中國沙漠被中國治沙人徵服?前幾年,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內容譴責中國正進行的大規模植樹活動,會加劇水資源的缺失,進而影響生態。如今,每年來中國學習如何治理沙漠的外國人士數不勝數,中國治理沙漠過程中,被廣泛使用的一個正方形的麥草方格,又被外國人稱為「神奇的中國魔方」。
  • 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原標題:【愛國情 奮鬥者】沙漠深處的「紅柳人生」——記治沙專家劉銘庭)
  • 中國治沙幾十年,如今的沙漠面積小了嗎?你可能想多了
    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十分遼闊的國家,有著多種多樣地形,而沙漠這個是現在大家聽到就有點膽怯,畢竟沙漠是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之一,而中國又是世界上沙漠面積最廣的國家,沙漠化對人類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一個,所以為了能夠有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中國一直在治沙路上探尋著。
  • 庫布其沙漠治理: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庫布其沙漠治理實踐帶來治沙新認識——  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採訪團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採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只感覺到風
  • 地球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森林覆蓋超80%,中國治沙人功不可沒!
    地球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森林覆蓋率超80%,中國治沙人功不可沒!沙漠化對於地全球來說,是個嚴重的地球生態問題。所以,治理沙漠是個全球都要重視的課題。沙漠,對於人類來說,是個有著很多人類無法知曉的黑洞,再加上沙漠嚴重缺乏水源和綠植,所以,人類根本沒辦法在沙漠上長期生活。對於中國來說,治理沙漠一直是語言和行動上的先行者。地球首個即將消失的沙漠,森林覆蓋率超80%,中國治沙人功不可沒!這個即將消失的沙漠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在陝西和內蒙兩地的交界處,名字是毛烏素沙漠。
  • 中國治沙30年,艱難地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卻變成了這副模樣
    中國治沙30年,艱難地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卻變成了這個樣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跟以前有著較大的區別,現在也已經不是那個社會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比如沙漠化也是一個比較嚴峻的現實,中國治沙30年,那現在都是一個怎樣的模樣呢
  • 「點沙成土」,新疆沙漠變良田或許不再是夢!
    新疆沙漠面積43.04萬平方公裡,佔中國沙漠面積近60%。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第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和田地區四地界內。
  • 真的開始向沙漠輸水了?外媒稱讚:這是只有中國能創造的奇蹟
    提起沙漠,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荒涼,一眼望去滿是黃沙,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不要說人類在此無法生存,動植物也不能在此存活。對於地球生命而言,沙漠可謂是生命禁區。不僅如此,沙漠還會引發各種環境問題,早些年我國北方沙塵暴天氣頻繁,這都是由沙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