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2020-11-24 網易新聞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畢坤(中國農學會)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各大新聞網站爭相報導,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那麼什麼是海水稻呢?海水稻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一般地,普通水稻種子在鹽度超過0.3%的鹽水中無法發芽,植株無法吸收水分,會因脫水而死。海水稻剛好相反,在0.9%-1.2%濃度的鹽水中都可以正常發芽。海水漲潮時,水稻秧被海水淹沒三四個小時都沒有問題,退潮後海水稻長勢更快。

△重度鹽鹼土地與海水稻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高晗

本是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沙漠,海水稻卻有可能成為使沙漠變青山的先鋒戰士。這是為什麼呢?

眾所周知,生物的性狀主要由基因決定。據全基因組測序與比較轉錄組分析,通過與89個國家的3000個水稻品種基因組資料庫序列比較發現,海水稻是一個相對古老的秈稻亞種,獨有變異64869個,並存在大量鹽誘導基因。這種獨特的基因,可以幫助海水稻在鹽鹼環境中茁壯成長。

經觀察,海水稻根系格外發達,根深可達30-40釐米。植株比普通水稻要高大許多,成熟後的稻穗長度可達23釐米。有這些特殊的生理構造,海水稻不僅耐鹽鹼,還具有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優良特性。因此,在生長過程中,它不需施用肥料、農藥,所產稻米雖呈胭脂紅色,卻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海水稻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海水稻的稻穀具芒刺,對果實起保護作用,這是很明顯的野生稻特徵。而海水稻,正是從一株野生稻的意外發現開始的。

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

資料顯示,國際上開始研究培育耐鹽水稻品種,還要追溯到90年前,斯裡蘭卡發現強耐鹽地方品種Pokkali。1944年至1945年,印度制定了耐鹽水稻的雜交育種計劃,推廣水稻耐鹽品種Kala Rata l-24和Bhura Rata 4-10、孟加拉培育耐鹽水稻品種BRI、BR 203-26-2、Sail等。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從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鑑定出10份耐鹽品種,包括Pokkali、Getu和Nona Bokra等材料,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並在1979年提出了水稻耐鹽鑑定標準和方法。此外,巴基斯坦、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也相繼展開了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我國在耐鹽水稻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晚,始於1981年召開的「全國稻麥抗鹽鹼協作會議」,「七五」期間把稻種資源的耐鹽鹼性鑑定作為國家科研項目,並開展全國協作。

近年來,媒體上颳起的海水稻風暴,源於廣州湛江的陳日勝。1986年,林果專業畢業的陳日勝隨羅文列教授在湛江遂溪縣虎頭坡開展海灘紅樹林資源普查時,在蘆葦地裡無意間發現一株野生水稻,並細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從此開啟了一條與海水稻交織在一起的人生道路。

△陳日勝在海水稻試驗田中

圖片來源:中新網

陳日勝從零學習水稻選育,由於試驗周期長,花了5年時間最終選育定型名為「海稻86」的新品系。1992年起,陳日勝不斷培育並將海稻86推廣到全國各地的鹽鹼地上試種,範圍逐漸擴大到3000畝,畝產從50千克增長至150千克。2014年,經農業部組織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海稻86被一致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陳日勝默默耕耘近30載,終於天下皆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考察過海水稻後,致信時任科技部長萬鋼,稱海水稻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不亞於雄性不育野生稻。他整合各方面資源,牽頭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將耐鹽鹼水稻推廣到高海拔的青海省格爾木市、杜拜熱帶沙漠地區等不同生態區,並結合水稻雜交技術,將海水稻畝產提高到600千克

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海水稻可以利用鹽鹼地等傳統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糧食安全,可有效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全球仍有8.2億人遭受飢餓,而9.5億公頃鹽鹼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據測算,中國有2億畝鹽鹼地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若種植海水稻畝產250千克,可增產糧食5000萬噸,將多養活約2億人

△工作人員收割海水稻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劉霽

多地實驗表明,通過連續3-5年種植海水稻,可以將鹽鹼地改造成為可供普通作物耕種的土地有的地方通過種植海水稻,改變了鹽鹼地區域小環境,甚至引來了白鷺等鳥類棲息,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物多樣性

目前,雖然經過基因組測序,填補了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為耐鹽新品種的培育奠定分子基礎,但是耐鹽機理具體是什麼,還有待科學家們對海水稻基因進行深入分析。隨著耐鹽程度的提高,目前仍存在爭議的海水稀釋灌溉問題,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包括作物在內的植物

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它們的出現都為整個地球

增添許多色彩

走近它們你會發現

原來每一方細小之間

都有它們施展的天地

儘管看上去微不足道

但它們就是這樣

生存下來的

植物學家的視線在哪裡?

籬笆之內?沃土之間?

還是溫室之中?其實都不是

植物學家眼裡好玩的東西

遠比大家想像的大得多

路邊的綠化帶

公園裡的花圃

桌上的插花瓶

原野中的山峰、溼地和池塘

處處都是植物學家的苗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讓鹽鹼地化「腐朽」為神奇—我國知名農業專家談東營鄉村振興(中)
    如何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寶山支招,「鹽鹼地是我國巨大的後備土地資源,我國大約有15億畝鹽鹼地,佔全世界10%,東營市鹽鹼地資源豐富,擁有未開發利用土地400多萬畝。鹽鹼地與沙漠和戈壁不同,生長大量鹽生植物,水資源豐富,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因此,要高度重視經濟鹽生植物在鹽鹼地綠色開發中的應用,以讓鹽鹼地化『腐朽』為神奇。」
  • 這種枯木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價值能高到無法估量
    樹化玉是玉化之後的矽化木,它既是樹也是玉,它的外形特徵上兼具了玉石,化石,奇石的特徵。所以,從它的外表特徵看上去,樹化玉保留了樹木的某些原始形態,以及玉石優良光滑的質感。而它的形成必然要從遠古時期的地質運動說起:在大地震中土地開裂,原始森林的樹木倒塌被埋入地下。經歷了億萬年的地質運動,樹木與地下巖層中的礦物元素相互結合,相互作用下才形成了如今的樹化玉。
  • 化腐朽為神奇——常數變易法
    小編先來對一下上一篇文章的答案,然後再講解這個化腐朽為神奇的常數變易法。題目在小編的上一篇文章:拆分——線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結構。這些題其實都還挺簡單的,畢竟這部分是在為後面打一些基礎。1.這道題說是二階非齊次線性微分方程,那麼線性微分方程的解的結構是什麼呢?
  • 臺灣樹皮編刻職人李永謨:化大自然的腐朽為神奇
    農曆壬辰年 十二月廿四日 二〇一三年 二月四日 星期一  「巧手編樹皮 化腐朽為藝術」樹皮編刻職人:李永謨 不因身障而氣餒 靈巧雙手做草編  曾經連續三年獲得臺灣工藝獎及英國國際發明展雙金設計獎的樹皮編刻家——李永謨,他用靈巧的雙手,將大自然的廢棄物化腐朽為神奇,讓樹皮、枝葉以另一種形態再生,讓它們以精緻、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品形象,重新展現在大家面前。
  • 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作者: 何樂舒[ 海水稻種植在這幾年已陸續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鹽鹼地推廣鋪開,包括江蘇、浙江、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不過,要大面積在全國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阻礙。
  • 工藝品大比拼,星太奇化腐朽為神奇,奮豆靈光一閃改造骨灰盒!
    工藝品大比拼,星太奇化腐朽為神奇,奮豆靈光一閃改造骨灰盒!話說古老師一天講課,提到生活中的細節,很多東西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於是布置了作業,要求每個同學做一件利用廢品製作出有其他作用的物品出來。田雞妹最先想到好辦法,便收集廢物易拉罐來製作工藝品,經過細心裁剪和拼接後,易拉罐變成了一個美麗的風鈴,田雞妹真是心靈手巧啊!
  • 鹽鹼地變"金土地",種水稻一年收入超2億元!
    東營市200多萬畝鹽鹼地,鹽分主要以氯化鈉為主。土壤中高濃度的氯化鈉會導致各種植物根系死亡或萎縮。採訪時,記者就看到鹽分控制比較好的玉米地,玉米已經長到1人高,但附近這個地塊由於鹽分濃度偏高,玉米只長了10釐米的高度。因此,如何控制鹽分,就成了開發鹽鹼地至關重要的問題。
  •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海水稻又是如何被發現的?近日,各大新聞網站爭相報導,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凌墾區進行測產,「超優千號」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產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鹼地水稻高產新紀錄。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 厲害了 我的中國水稻!黃海之濱鹽鹼地裡竟能種出大米
    跟菜湯一樣鹹的「不毛之地」上,神奇地種植出了水稻!與此同時,中國新培育的一種新型水稻品種,能夠「聰明」地拒絕有害重金屬——鎘的汙染,讓大家吃得更加安全。兩種新型水稻,都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來。此前,袁隆平曾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增產約20%,幫助中國多養活7000萬人。
  • 滄州鹽山縣王文興鹽鹼地上種水稻闖出致富新路
    然而就是這樣一片瘠薄的鹽鹼地,有人竟然試種水稻成功,且實行「稻麥輪作」,收穫頗豐。這不僅為當地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闖出一條新路徑,也為鹽山縣「三點三線」城鄉一體化架構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這個人就是鹽山農夢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文興。
  • 這個新基因能改善鹽鹼地水稻生長
    這個新基因能改善鹽鹼地水稻生長 2018年4月2日     本報長沙訊 如何提高作物的耐鹽性,是不少植物學家的追求。4月1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湖南大學生物學院劉選明教授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能降低土地鹽鹼化對水稻產量影響的新基因STRK1,並揭示了背後的分子作用機制。這項成果將為水稻耐鹽品種的選育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如何提高水稻的耐鹽性,湖南大學劉選明團隊開展了近5年的研究。
  • 鹼地生態——鹽鹼地改良與耐鹽鹼植物列舉
    鹼地生態--鹽鹼地概況與植物研究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為9.54億公頃,其中我國就有9913萬公頃。而在眾多的生物措施中,種植耐鹽鹼植物是改良鹽鹼地的最佳措施之一。其中種植海水稻是改良鹽鹼地重要的有效措施。海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與其他普通水稻相比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力,具有抗澇、抗鹽鹼、抗倒伏和抗病蟲等能力。
  • 大慶讓生物質能化「腐朽」為「神奇」 替代百萬噸標準煤
    這個中秋節,沈學兵一直忙碌著為龍鳳區一家農業企業籌備安裝6棟12個新型鋼體沼氣罐,這是公司成立以來接到的最大一筆「生意」,沈學兵說必須盡心盡力。沈學兵的公司叫大慶金世宇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今年7月8日才領到營業執照,公司主營的是生物質能源。「新能源企業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重點,用六個字就能概括生物質能源:『化腐朽為神奇』。」沈學兵說。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我國有15億畝鹽鹼地,它們也是我國未來極為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如果我們抓緊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及核心技術研究,並將其中1億畝改造成水稻田,按每畝300公斤估算,則有望每年增加能養活8000多萬人口的糧食產量。
  • 蔡雲樓:讓鹽鹼地變成「魚米之鄉」
    近日,鯰魚溝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雲樓接受了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的專訪,講述了黑土地上「化鹼為糧」的傳奇故事。 ,引入江水浸泡衝洗鹽鹼地,用沙土和農家肥再造耕層,並在其中養魚和河蟹,用來鬆動土壤,最後再種植鹼地水稻。」
  • 【中國科學報】「掌控」鹽鹼地
    電話那頭語氣急促地問道:「王老師,我們的鹽鹼地水稻大面積死苗,而且地裡還有一股臭味,到底是咋回事兒啊?」  打電話的是一位黑龍江的企業家。他今年開發利用鹽鹼地,種了5000畝水稻,進入伏天后卻出現秧苗大面積死亡的現象。懷著焦急的心情,他找到了王志春。  類似這樣的緊急情況,王志春已經見怪不怪了。「是不是這邊地勢低?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近年來,我國從兩個維度實現糧食的增產增收,一方面聚焦存量農田,增加單位農田的經濟價值產出;另一方面則更具難度,如何在保證城鎮化進程不變的情況下,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就要求我們向未開墾的「處女地」進發……位於吉林省大安市的中科佰澳格霖農業基地,正是在鹽鹼地上展開了水稻種植實踐。
  •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為什麼要治理鹽鹼地?如何治理鹽鹼地? 提到鹽鹼地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治理鹽鹼地」;改良或者肥料企業的第一想法就是「我們可以改良鹽鹼地或者我的產品是抗鹽鹼的」。
  • 高中數學函數恆成立問題的解題方法:四字箴言化腐朽為神奇
    導讀:由於函數恆成立能成立問題很抽象,是讓很多同學比較頭疼的一個專題,它考察的範圍也很廣,主要涉及到一次函數、二次函數、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等常見函數的圖像和性質,要求大家熟練掌握換元、化歸、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等思想方法,而今天這節課就帶領大家掌握四字箴言,就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腐朽為神奇
  • 沙漠裡種海水稻,還是在新疆內蒙,還豐收了!還畝產超千斤!太牛
    海水稻是我國近些年重點研發的新水稻種類。不過看到「海水稻」這個名字很多朋友會認為這種水稻需要在海水中種植,其實並非如此!這種水稻其實叫耐鹽鹼水稻,這種水稻雖然可以種植在鹽鹼地上,卻也是需要在淡水環境中才能生長的,不可以用海水灌溉,但是在海邊的鹽鹼灘土地上,只要有淡水灌溉,就能種植這種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