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鹽鹼地化「腐朽」為神奇—我國知名農業專家談東營鄉村振興(中)

2020-11-24 東營網

所謂糧食安全,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他們活躍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與食物愛好,包括了量、質及多樣性。而我國人口穩定增加,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缺口逐年增大。如何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寶山支招,「鹽鹼地是我國巨大的後備土地資源,我國大約有15億畝鹽鹼地,佔全世界10%,東營市鹽鹼地資源豐富,擁有未開發利用土地400多萬畝。鹽鹼地與沙漠和戈壁不同,生長大量鹽生植物,水資源豐富,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因此,要高度重視經濟鹽生植物在鹽鹼地綠色開發中的應用,以讓鹽鹼地化『腐朽』為神奇。」

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寶山正在授課。

尊重自然和規律,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回報

談到如今怎樣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挑戰,王寶山說,「一要提高作物單產,以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糧食剛性需求。二是由於農藥和化肥的濫用導致環境汙染嚴重、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營養高效愈來愈重要,農業急需體質增效、綠色發展。三是除了保護與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更重要的是開發利用新的後備土地資源。」

據王寶山介紹,鹽生植物是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陸生被子植物只有1%左右為鹽生植物,分布在120多個科,550多個屬,3000多種。其中,中國有60多個科,200多個屬,400多種。「中國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包括標本庫、種子庫和資料庫。其中標本庫收集了已發現的300餘種鹽生植物標本,資料庫收集了約383種鹽生植物,種子庫收集保存30餘種鹽生植物的種子資源及大量耐鹽經濟植物種質,為我國植物抗鹽理論研究、鹽生植物資源保護、耐鹽作物選育和鹽鹼地開發利用提供保障。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寶山帶領的科研團隊從事鹽鹼地的綠色開發,主要基地就在東營,他告訴記者:「鹽鹼地和鹽生植物是孿生兄妹,像黃須菜、蘆葦等鹽生植物,它們在鹽鹼地上能夠很正常、自然地生長發育,用不著改土、改水,但是,實際上這些植物在東營的數量非常有限,可是在全世界、全國卻有非常多的鹽生植物,能不能把這些植物引到東營來,為東營所用?答案是可以的。東營的綠化、鄉村振興,基本出發點就是儘量不擾動自然的情況下,用儘量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回報。」

「要尊重規律,不是違背規律,要尊重自然不是違背自然,凡是違背規律違背自然的東西,都不可持續,不會長久。」王寶山呼籲,「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必須要統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打造一個生態魅力的黃河口、生物多樣的保護區、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標誌區。」

產學研深度結合,超前謀劃東營產業發展布局

鄉村振興,首在產業振興,產業興則百業興。

十九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二十字的總要求,順應了新時代中國鄉村社會的現實發展需求,其中將「生產發展」升級為「產業興旺」,說明了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東營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勝利油田所在地,石油作為單一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因此,東營的發展需要整合本地資源要素、打造本地發展優勢、做強本地主導產業、促進本地企業升級壯大,形成三五個不可替代的產業鏈,那麼,東營的發展將大有可為。」王寶山說。

王寶山建議:「東營地廣人稀,適合發展現代畜牧業。發展現代畜牧業產業,關鍵是必須有優質牧草,如果依靠進口的話,將大大提高成本,因此,要篩選耐鹽、耐寒、耐旱、耐澇的優質牧草,並配套栽培技術和現代化機械。可以以北部鹽鹼區域為重點,示範推廣種養結合和糧經飼三元種植,打造農牧結合示範區,重點推進奶牛、肉牛、肉羊、肉禽等畜牧養殖。」

「耐鹽能源作物與鹽鹼地區域生物質能源產業、耐鹽中草藥與鹽鹼地區域中草藥產業、海水蔬菜與鹽鹼地新型有機蔬菜生產、鹽鹼地新型特色果品生產等都是適合東營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這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提升。」王寶山說,「我們國家不缺好科研的成果,缺的是科研成果如何落地,因此,政府、科研、企業三方齊心協力,深化產學研合作,培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通過共建高端創新平臺、重大科研基地、重大創新項目,加快農業發展動能轉換。」

「東營市的鄉村振興有什麼優勢?東營多鹽鹼地,春旱夏澇,鄉村振興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一片幾乎未開墾的『處女地』,是劣勢更是優勢。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這就要我們的領導層目光長遠,超前布局東營產業,打造戰略性品牌,腳踏實地走出獨具東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王寶山呼籲。

堅持走自己的路,「拷貝」別人的路適合自己嗎?

我國濱海地區城市綠化及生態建設因缺乏耐鹽綠化苗木,一直採用換土加水利等工程技術措施,雖然見效快,但代價巨大、不可持續。

「東營的城市名片是什麼?」王寶山說:「如果全世界最好的鹽生植物來到東營,這個街是沙棗林,那個街是檉柳林,別人一到東營,就驚嘆,這個地方我從來沒見過,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鄉村振興不是邯鄲學步、亦不是東施效顰,「拷貝」別人的到底適合自己嗎?這值得反思。「鄉村振興就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這樣的好處首先就是投入的少。世界上有幾千種適合在鹽鹼地上生長的植物,包括綠化、牧草、蔬菜、水果等各個方面,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的辦法篩選適合東營的物種,比如綠化的檉柳長得很矮,不好看,我們可以通過科技讓它長到兩三米高,可以讓它開出更美麗的花,這些都可以辦到。」

美麗鄉村,並不是蓋一樣的房子,鄉村振興,亦不是幾個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不要指望一個措施、一個規劃、一個政策就可以解決鄉村振興的全部。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採用系統方法實現鄉村振興。當前,最為迫切的是給農民鬆綁,給農民選擇的權利,尊重農民的智慧和首創精神,給農民自己建設家園的自由空間,提供保障而不是設置障礙。我們相信,未來的農業會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未來的農民會成為受羨慕的職業,未來的鄉村一定會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東營策|通威東營漁光一體生態園:「疊加」模式效益好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 中國科學報對話華農鄉村振興學院副院長胡銀根:鄉村振興從今躍
    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中國科學報》權威對話五位國家級「三農」專家——*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 華中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胡銀根;*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合作社研究院院長孔祥智
  • 其時已至、其勢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凝心聚力匯智
    近年來,洗馬鄉圍繞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優勢,重塑鄉村文化,推動旅遊與特色文化、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實施「旅遊+」模式,推動鄉村振興。 洪江市委黨校陳佳鈺以《重塑鄉村文化 助推鄉村振興——以洪江市洗馬鄉為例》為題,分享了她對於「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理解與感悟,並提出了相關意見和建議。
  • 樟樹市發展現代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這是該市聚焦「六穩」「六保」,圍繞保障糧食生產、豐富「菜籃子」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不斷擴大種養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該市堅持把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放在首位,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強化科技裝備支撐、優化生產區域布局、突出規模示範帶動,連續多年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今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26.96萬畝,總產量達59萬噸以上。
  • 論地理標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
    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誌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足可見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筆者認為,地理標誌工作將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抓手。農村擁有大量涉農產業和產品,從農產品角度看,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對推動鄉村發展具有很大潛力。
  • 評論員文章 |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陝考察,強調要「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剛剛閉幕的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數位化能給鄉村振興幫上什麼忙?聽聽 7 位專家怎麼說
    2020年12月29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如何運用數位化力量,彌合城鄉發展數字鴻溝,促進我國城鄉經濟的均衡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
  • 平臺在行動|拼多多狄拉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核心是人才振興
    圖為狄拉克 受訪者供圖人才與產業相結合 穩定就業助力鄉村振興狄拉克認為,由於民營企業規模大小不一,覆蓋各行各業,機制靈活,在吸納就業上具有強大的靈活性和韌性。吸納就業的同時,還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這是民營企業的責任。
  •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鄉村振興正是關係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係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此報告對於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 報告再次重申我黨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方針,特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農業農村部:到2050年,鄉村振興目標全面實現
    中宏網10月27日電 27日,在國新辦就「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主要成就等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鄉村振興已經實現良好開局,下一步,將紮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確保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
  •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推動鄉村振興
    安慶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啟戰略合作「政府+院所」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翅膀「為什麼要吃菜籽油,為什麼要吃望江菜籽油?我們搞清楚了這個問題。」201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與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共建望江綜合實驗基地,開展油料作物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油料加工示範推廣等工作。短短一年時間,一條現代化純物理壓榨菜籽油示範推廣生產線已經建成。望江油更是被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評價為 「全球最健康的食用油」。
  •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
    新華社消息,今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
  • 新華社專訪華中農大校長李召虎:推動荊楚大地鄉村振興
    華中農業大學聚焦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近日,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農業大學因農而生、強農而榮,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是農業大學的「初心」和「本分」。華中農業大學必須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答卷」。
  • 清華大學王亞華:「鄉村振興」是總書記擲地有聲的承諾
    ,請他談談對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當前,鄉村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各方力量都在聚集起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比如在江西,原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豆羅就在退休後放棄了城市的舒適生活,回到他的鄉村老家當了新農村建設總顧問,改造土坯房,修建農博館,為鄉村建設出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並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之一。
  • 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要這麼做
    (一)科學研究支撐行動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引領農業科技進步,著力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提升前沿科學與技術水平。支持高校圍繞國際農業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
  • 縣區發展最亮點:東營8月份各縣區成績單出爐
    堅持精準招才引智,繪製主導產業「人才地圖」,實施「雙創英才」集聚工程,請進各類人才589批、2739人次,為推動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成功入選省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縣  近日,東營區成功入選省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縣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是全市唯一上榜縣區。
  • 樊氏微生物科技助推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 湖北鄉村振興21條舉措出爐,2050年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強省全面建成。速覽!21條措施為湖北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湖北是農業大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為實施鄉村振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匯各方之智,推創新之舉,補發展之短,揚鄉村之長,譜寫湖北鄉村振興新篇章。
  • 用心留住人才振興鄉村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而我們要開展好鄉村振興工作就必須重視人才,用心把人才留在鄉村一線,我們才能激發出他們無窮智慧,凝結他們無窮力量,最終,我們才能如期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樣的美好願景。  營造良好氛圍,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我們沒有成功的範本可以參照,我們前進的道路會遇到什麼要的困難與挑戰也沒有辦法準確估計。
  • 王攀:注入鄉村振興人才「活水」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在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才是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建設美麗農村的主力軍,要大力開發農村人才資源,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向農村集聚,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強化人才回引,激活「增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人」的要素必須先活躍起來。「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