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糧食安全,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獲得足夠、安全和富有營養的食物,滿足他們活躍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與食物愛好,包括了量、質及多樣性。而我國人口穩定增加,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缺口逐年增大。如何才能確保糧食安全?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寶山支招,「鹽鹼地是我國巨大的後備土地資源,我國大約有15億畝鹽鹼地,佔全世界10%,東營市鹽鹼地資源豐富,擁有未開發利用土地400多萬畝。鹽鹼地與沙漠和戈壁不同,生長大量鹽生植物,水資源豐富,是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因此,要高度重視經濟鹽生植物在鹽鹼地綠色開發中的應用,以讓鹽鹼地化『腐朽』為神奇。」
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王寶山正在授課。
尊重自然和規律,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回報
談到如今怎樣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挑戰,王寶山說,「一要提高作物單產,以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糧食剛性需求。二是由於農藥和化肥的濫用導致環境汙染嚴重、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營養高效愈來愈重要,農業急需體質增效、綠色發展。三是除了保護與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更重要的是開發利用新的後備土地資源。」
據王寶山介紹,鹽生植物是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陸生被子植物只有1%左右為鹽生植物,分布在120多個科,550多個屬,3000多種。其中,中國有60多個科,200多個屬,400多種。「中國鹽生植物種質資源庫」包括標本庫、種子庫和資料庫。其中標本庫收集了已發現的300餘種鹽生植物標本,資料庫收集了約383種鹽生植物,種子庫收集保存30餘種鹽生植物的種子資源及大量耐鹽經濟植物種質,為我國植物抗鹽理論研究、鹽生植物資源保護、耐鹽作物選育和鹽鹼地開發利用提供保障。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寶山帶領的科研團隊從事鹽鹼地的綠色開發,主要基地就在東營,他告訴記者:「鹽鹼地和鹽生植物是孿生兄妹,像黃須菜、蘆葦等鹽生植物,它們在鹽鹼地上能夠很正常、自然地生長發育,用不著改土、改水,但是,實際上這些植物在東營的數量非常有限,可是在全世界、全國卻有非常多的鹽生植物,能不能把這些植物引到東營來,為東營所用?答案是可以的。東營的綠化、鄉村振興,基本出發點就是儘量不擾動自然的情況下,用儘量少的投入,獲得最多的回報。」
「要尊重規律,不是違背規律,要尊重自然不是違背自然,凡是違背規律違背自然的東西,都不可持續,不會長久。」王寶山呼籲,「黃河入海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們必須要統籌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打造一個生態魅力的黃河口、生物多樣的保護區、向世界展示大河文明和河口文化的標誌區。」
產學研深度結合,超前謀劃東營產業發展布局
鄉村振興,首在產業振興,產業興則百業興。
十九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二十字的總要求,順應了新時代中國鄉村社會的現實發展需求,其中將「生產發展」升級為「產業興旺」,說明了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東營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勝利油田所在地,石油作為單一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因此,東營的發展需要整合本地資源要素、打造本地發展優勢、做強本地主導產業、促進本地企業升級壯大,形成三五個不可替代的產業鏈,那麼,東營的發展將大有可為。」王寶山說。
王寶山建議:「東營地廣人稀,適合發展現代畜牧業。發展現代畜牧業產業,關鍵是必須有優質牧草,如果依靠進口的話,將大大提高成本,因此,要篩選耐鹽、耐寒、耐旱、耐澇的優質牧草,並配套栽培技術和現代化機械。可以以北部鹽鹼區域為重點,示範推廣種養結合和糧經飼三元種植,打造農牧結合示範區,重點推進奶牛、肉牛、肉羊、肉禽等畜牧養殖。」
「耐鹽能源作物與鹽鹼地區域生物質能源產業、耐鹽中草藥與鹽鹼地區域中草藥產業、海水蔬菜與鹽鹼地新型有機蔬菜生產、鹽鹼地新型特色果品生產等都是適合東營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這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提升。」王寶山說,「我們國家不缺好科研的成果,缺的是科研成果如何落地,因此,政府、科研、企業三方齊心協力,深化產學研合作,培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通過共建高端創新平臺、重大科研基地、重大創新項目,加快農業發展動能轉換。」
「東營市的鄉村振興有什麼優勢?東營多鹽鹼地,春旱夏澇,鄉村振興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它是一片幾乎未開墾的『處女地』,是劣勢更是優勢。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這就要我們的領導層目光長遠,超前布局東營產業,打造戰略性品牌,腳踏實地走出獨具東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王寶山呼籲。
堅持走自己的路,「拷貝」別人的路適合自己嗎?
我國濱海地區城市綠化及生態建設因缺乏耐鹽綠化苗木,一直採用換土加水利等工程技術措施,雖然見效快,但代價巨大、不可持續。
「東營的城市名片是什麼?」王寶山說:「如果全世界最好的鹽生植物來到東營,這個街是沙棗林,那個街是檉柳林,別人一到東營,就驚嘆,這個地方我從來沒見過,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鄉村振興不是邯鄲學步、亦不是東施效顰,「拷貝」別人的到底適合自己嗎?這值得反思。「鄉村振興就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這樣的好處首先就是投入的少。世界上有幾千種適合在鹽鹼地上生長的植物,包括綠化、牧草、蔬菜、水果等各個方面,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的辦法篩選適合東營的物種,比如綠化的檉柳長得很矮,不好看,我們可以通過科技讓它長到兩三米高,可以讓它開出更美麗的花,這些都可以辦到。」
美麗鄉村,並不是蓋一樣的房子,鄉村振興,亦不是幾個產業的發展。鄉村振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不要指望一個措施、一個規劃、一個政策就可以解決鄉村振興的全部。必須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採用系統方法實現鄉村振興。當前,最為迫切的是給農民鬆綁,給農民選擇的權利,尊重農民的智慧和首創精神,給農民自己建設家園的自由空間,提供保障而不是設置障礙。我們相信,未來的農業會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未來的農民會成為受羨慕的職業,未來的鄉村一定會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