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衛士」鄭柏峪:北京沙塵暴不是沙暴,植樹固沙不能治本

2021-01-09 澎湃新聞
北京是風沙活動和沙塵暴的高發區之一,一位女士將紗巾圍住面部走過天安門廣場。 澎湃新聞記者 劉行喆 圖

        北京及周邊的沙塵暴來自內蒙古等地區的沙漠嗎?植樹固沙是否能遏制沙塵暴的發生?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治沙13年後,被稱為「草原衛士」的環保志願者鄭柏峪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北京的沙塵暴是「塵暴」而不是「沙暴」,其降塵並不是來自於沙漠中的沙子,而是來自於草原中那些乾涸的鹽湖。鹽湖盆中極細的、含有鹽鹼的粉塵不僅是華北的「塵暴」的罪魁禍首,也是荒漠化加劇的重要因素。他將他的實驗和思考發表在他的新書《查幹諾爾傳奇—一個老知青如何面對荒漠化》中。

        作為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上生活了13年的知青,鄭柏峪在1999年退休後投入了對當地乾涸的鹽鹼湖查幹諾爾(蒙古族語「白湖」)的治理中。查幹諾爾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渾善達克沙地交界之處,當鄭柏峪40多年前在那裡做知青時,查幹諾爾還是波濤滾滾、水鳥成群的大湖。到了2002年,查幹諾爾的水徹底乾涸,白茫茫的鹽鹼在湖盆中裸露出來,由於原先的植物無法在鹽鹼地中存活,那裡成了死寂的鹽鹼荒漠。

        鄭柏峪希望他能夠改變鹽鹼湖生態狀況惡化的狀況。內蒙古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劉書潤建議,可以在鹽鹼地中種植耐鹽鹼植物鹼蓬,沙塵暴來的時候耐鹽鹼植物可以阻擋沙土,降低土壤鹽鹼度,使土壤淡化,在湖盆的小環境得到改善後,低耐鹽鹼的植物和一般的植物逐漸生長起來,最後就可能使鹽鹼地形成草原,而不是繼續走向荒漠化。

        自2003年開始,鄭柏峪籌措資金,開始在查幹諾爾幹湖盆種植鹼蓬。如今,實驗地種的鹼蓬覆蓋了大量的沙土,伴著鹼蓬的生長,周邊有新的植物群落出現。鄭柏峪說,這證實用人工種植耐鹽鹼植物的方法來加快生態恢復的路子是可行的。

        鄭柏峪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提到,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像查幹諾爾這樣的幹湖盆是京津、華北降塵的重要來源地之一,沙漠裡的沙因為顆粒較大,無法吹到北京等距離較遠的地方,只能夠影響沙漠周邊地區。也就是說,要治理華北沙塵暴,關鍵是治理上風方向普遍存在的幹鹽湖,光植樹固沙不能治本。

鹽鹼荒漠化是一個普遍問題

        澎湃新聞

:你在書裡提到「鹽鹼荒漠化」,你認為華北地區的沙塵暴主要來自於乾涸的鹽鹼盆地,這個觀點似乎認可度不高,你在實地和通過研究了解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鄭柏峪

:我與別的科學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的認知)是從實踐中來。現在我們很多人說是內蒙古沙漠裡刮來的沙子形成了華北的沙塵暴,但是我在現場看到粉塵是從鹽湖裡升起來的,而不是從沙漠裡升起來,沙漠裡的沙只能影響周邊的地方,(沙子)吹不到那麼遠,只有鹽湖裡的鹽鹼粉塵能吹到北京。我觀察了錫林格勒盟的6大鹹水湖,也去過那裡眾多小鹽湖,鹽鹼荒漠化是一個普遍問題,而不是一個孤立現象,不是說只有查幹諾爾才這樣。

        我的觀點也有科學研究的支持。比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東升就提出,黃土高原的生成和西北荒漠化中沙塵暴的搬運有密切的關係。他認為塔裡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等過去都是古鹽湖,這些古鹽湖的粉塵在被風捲起來的過程中,粗的顆粒留在盆地裡成為沙漠,中等顆粒形成了黃土高原,最細的顆粒形成了華北的黏土,再細的到了更遠的韓國和日本,進入大氣層的上層,這是為什麼黃土高原的土含鹼性,就是說它是從鹽湖演變而來的,要不然它從哪來呢?

        由於乾涸的鹹水湖盆通常都具有深厚的沙、土、塵和鹽鹼化學物質,是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其中的鹽鹼粉塵和粘土粉塵在大風的夾帶下形成鹽鹼塵暴,鹽鹼塵暴是沙塵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和一般沙塵暴的區別是:第一,由於沙塵暴的沙塵顆粒度的大小不同,大風夾帶下移動的距離也不同,造成不同地區沙塵暴的形式也就不同。沙塵源區主要是沙塵暴,而較遠地區主要是塵暴。中國東部地區所謂「沙塵暴」實質上是塵暴,其夾帶物質主要來源於眾多乾涸鹽鹼湖盆和荒漠化土地中的粉塵,而不是沙漠沙地的沙;第二,塵暴是含有以鹽鹼物為主的多種化學物質的,除了一般沙塵暴的危害外,還有化學汙染、化學毒性和化學腐蝕,鹽鹼塵暴的危害要遠大於一般沙塵暴;第三,中國的荒漠化問題的實質是鹽鹼荒漠,鹽鹼塵暴是中國荒漠化加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多方面的危害絕不可低估;第四,近年來中國西部的鹹水湖有加快乾涸的趨勢,如果我們現在對鹹水湖乾涸的問題不加理睬、或者對策措施軟弱,其產生的鹽鹼塵暴將加劇生態危機,並可能產生新的荒漠化問題。

        澎湃新聞

:在你通過種植鹼蓬來治理鹽鹼盆地前,你也是認為是沙漠造成沙塵暴的嗎?

        鄭柏峪

:以前都是這麼認為的,1999年的時候我向一個企業申請得到一筆資金,就開始在查幹諾爾種楊樹,因為那時候治沙國家的項目都是這麼做的,我也這麼做,結果樹苗種下去了,底下都是鹽鹼土,樹根扎不下去,而且楊樹要水來澆,那裡缺水,我們就派一個人每天開車抽水去澆水,澆水澆不起,(楊樹)第二年都旱死了。

        澎湃新聞

:按照你的實驗和思路,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在西北種樹,可能無益於解決北京的沙塵暴?

        鄭柏峪

:關鍵看把樹種在哪裡。沙子的移動距離很近,所以在沙漠的邊緣一帶種樹,可以擋住沙子,阻礙沙漠的移動,但是對很細的、能飄到高空的粉塵用種樹的方法就不管用。在荒漠化地區種植高大的喬木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對於防止塵暴沒有用,對於防止沙子的移動是有作用的。所以不能只靠種樹來進行京津風沙源治理,京津風沙裡沒有沙子,只有粉塵,風選過程產生沙塵暴,其動力源是西北大風,而物質源主要在西部鹹水湖盆,所以我國東部地區的沙塵暴是塵暴,而且是含有鹽鹼物質的塵暴。

鹽鹼地轉化為草場需要人為幹預

        澎湃新聞

:在你看來,查幹諾爾和類似的鹽鹼湖乾涸是什麼造成的?

        鄭柏峪

:我看在那個地區自然界的大趨勢就是這樣,天氣越來越熱,就越來越乾旱,當然也有人為過度用水等原因。

        澎湃新聞

:既然是自然界的大趨勢,人為幹預能改變當地的環境嗎?

        鄭柏峪

:自然界的鹽湖在沒有人幹預的情況下上百年千年都不會變成草原,因為植物的根系無法紮下去,風一來在那個鹽鹼地上都吹走了,如果人幹預一下,就能夠長出植物,這樣就有將鹽鹼地轉化為草場的可能。

        澎湃新聞

:你提到畜牧業是草原演化的槓桿,怎麼看這個槓桿的作用?我們提「退牧還草」也有很多年了,現在有一些專家和牧民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在有的地方過牧並不是導致草原退化的原因,相反,一位的限制放牧,沒有了牛羊的啃食和踩踏,草原就無法健康的生長。草原和牛羊之間如何才能找到一個平衡?

        鄭柏峪

:中國的草原大部分都是放牧的,之所以說畜牧業是槓桿的原因是因為草原的載畜量有限,放養的牛羊應該限制在草原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低於這個載畜量草原就會變好,如果高了草原就會退化,並最終導致荒漠化。當然載畜量的標準也不是全國統一的,而應該根據每一片草原的特點來決定。

        不過,不放牧的草原不一定是好草原,大多數人都不理解這一點,牛羊在草原上不斷地啃食或踐踏牧草,使那些最頑強的、最適合牛羊來吃的植物生長比較好,如果長時間禁牧,一些對牛羊來說營養價值較低或沒有價值的植物就會長得高大粗壯,那些適合牛羊啃食的植物競爭不過它,從放牧的角度來看這就不是好的牧場。

始終沒有忘記查幹諾爾

        澎湃新聞

:你為什麼在退休後一個人跑到查幹諾爾去治沙呢?這期間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鄭柏峪

:1968年8月,我來到查幹諾爾插隊,21歲了。那時候我從北京四中高中畢業,由於開始了文化大革命,沒有能夠考大學,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我就來到了查幹諾爾。來之前我很擔心,因為錫林郭勒草原是純牧區,又是蒙古族聚集生活的地方,怕自己不適應。但是到了草原以後,很快就喜歡上了這裡,一呆就是十幾年,直到1981年我才回到北京。工作後我始終沒有忘記查幹諾爾,隔幾年就回去看看。九十年代以後多次國家機關精簡,我們輕工業部都是精簡對象,這期間回查幹諾爾的時候多了一些。等1999年國家機關機構改革中輕工業部被撤消摘牌,允許滿30年工齡的幹部提前退休,我乾脆就退休幹環保了。從那以後我年年回查幹諾爾,一般每年3-5次,多的時候有10多次。關注著草原的變化,開展生態治理項目,成了一個生態環保志願者。

        現在,整個乾涸的鹽鹼盆地上基本已經覆蓋了鹼蓬,第一階段基本就算成功了,接下來就是要進行植物替代,為什麼呢?因為現在是單一植物,需要過渡到多種多樣的植物才好,要不然光是一種植物危險性就大,突然的霜凍、沙塵暴襲擊都會導致它大面積死亡。整個植物替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然,這中間也可以通過人工撒播一些其他的種子來幹預它的進程,這就需要得到資金的支持,這是我現在面臨的問題之一。

        另外,我還希望得到科學界的理解,鹽鹼湖盆對荒漠化的影響我認為是很大的,希望能有更多科研和探討。

相關焦點

  • 北京刮的是鹽鹼塵暴,不是沙塵暴
    「北京刮的不是沙塵暴,是鹽鹼塵暴!相應地,應改治沙為治塵。」在2006年中韓第三屆荒漠化防治與草原保護研討會上,燕京大學北京校友會生態扶貧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柏峪報告了這個與眾不同的觀點。    鄭柏峪有在錫林郭勒草原多年生活的經歷,1999年退休後繼續在草原從事生態環保活動,特別是最近幾年圍繞查幹諾爾湖乾涸引起鹽鹼塵暴危害的問題開展了多年科學研究和治理實踐,對沙塵暴問題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 5000米高空吹來黃沙 沙塵暴防控·生態衛士在行動
    據有關專家分析,由於乾旱沙塵多,冷空氣活動的增強將沙塵掀起來,從內蒙和外蒙由西北方向東南方進階,至北京,河北,東北等地,再向南方擴散。預計從2017年開始,沙塵天氣將會增多,而到2023-2025年將會進入較以往最嚴重的大規模沙塵暴天氣,為預防沙塵暴,應治理沙漠治理乾旱,同時植樹種草。
  • 鹽鹼塵暴向北京襲來
    由考察乾涸鹽湖所想到的    2001年,韓同林在內蒙古正藍旗考察沙地、沙漠保護區時,曾經在查幹爾諾湖區插隊的鄭柏峪提出想讓考察組幫助他們調查一下附近的查幹爾諾湖乾涸的原因。於是,韓同林等地質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一天的考察,並發現了其乾涸的原因:主要是湖水的源頭被堵住了,沒有水源的注入,加上蒸發量又大,所以沒幾年這個湖就乾涸了。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塵暴
    (2)風力強勁,沙塵暴勢力強;輻射範圍大,波及面廣;發生在夜晚,人們防範意識弱;基礎設施差,抵擋沙塵暴能力弱。(3)加強監測預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防範意識;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防護林,防風固沙。
  • 雲沙泱漭天光閉——談沙塵暴形成原因與減災
    沙塵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塵暴(duststorm)的總稱,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 1公裡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它細粒物質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 記者手記:甘南藏區,草原環保衛士不再孤單
    新華社蘭州6月26日電 題:記者手記:甘南藏區,草原環保衛士不再孤單  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姜偉超  在1萬多平方公裡的瑪曲大草原上,幾乎人人都知道「撿垃圾的卓瑪加布」。  這個身材敦實、面孔被曬得黝黑的藏族漢子,從撿拾、清理垃圾開始,逐步治理沙化草場,默默守護著這片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大草原。
  • 北京霧霾根源於風力衰減—新聞—科學網
    北京以北及其西部的「通風走廊」,均出現了梗塞。 讓我們先看看50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植被的變遷情況吧:1955年時,內蒙古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僅為9.2%,草原植被覆蓋度僅為11.8%;2005年時,內蒙古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上升到17%,草原植被覆蓋度上升到35%;2015年時,內蒙古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又上升到21.5%,草原植被覆蓋度進一步上升到44.1%。
  • 退化、沙化、鹽漬化……固沙治鹼讓《狼圖騰》裡的草原「起死回生」
    作為最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草原生態的退化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難題。如何用科技的力量讓草原綠起來,這正在成為各界努力的焦點。烏拉蓋是內蒙古中部最美的草原,是電影《狼圖騰》的拍攝地,被譽為「天邊草原」。電影中的草原景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沙塵暴成因及防禦策略
    我國有兩大沙塵暴多發地區:第一個多發區在西北地區,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裡木盆地周邊地區,吐魯番—哈密盆地經河西走廊、寧夏平原至陝北一線和內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第二個多發區在華北,直接影響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國沙塵暴日益嚴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開發和不合理耕作所致。
  • 明日之後:怎樣在沙塵暴中和暴風雪中保證存活還能採集資源?
    在明日之後中,最最主要的一個玩法就是採集玩法了,而在經歷了秋日森林的暴雨之後,我們看到了自然災害的進階版,沙塵暴,而在沙暴中我們可以看到很直觀的掉血,三級呼吸困難血量根本難以支撐,而在莊園達到五級之後,我們還會看到更加嚴酷的自然災害暴風雪,而沙塵暴和暴風雪就需要我們跑到安全屋或者山洞之中躲避
  • 三北防護林擋得住沙塵暴嗎?
    風小了,沙塵暴減少,霧霾增多,但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此消彼長的關係。」他說,防護林對風的削弱作用幾乎微乎其微,我國北方整體的風減小,並不是三北防護林的作用,而是氣候變化的結果。一旦砍掉防護林,不但霧霾不會減少,沙塵暴還會變多,造成「有風吸沙,無風吸霾」的後果。
  • 《和平精英》沙暴模式怎麼玩 沙漠地圖沙暴模式玩法攻略
    導 讀 和平精英沙漠地圖沙暴模式怎麼玩?
  • 沙暴隊打手—龍頭地鼠用法
    說到寶可夢劍盾現在的對戰環境可真是天氣隊隨處可見,其中較為一個常見的天氣隊伍就是沙暴隊。沙暴隊的核心打手,也可以說是收割手,那就是五代的龍頭地鼠。135的物攻,速度88,弱點只有水火地。撥沙特性絕對了龍頭地鼠就是沙暴隊的高速打手。當然如果不考慮將龍頭地鼠放在沙暴隊的話,龍頭地鼠的特性要選擇破格。面對對手的漂浮特性打出地震實在是太爽了吧。性格上考慮一下固執,極限物攻,努力值上建議滿速,而爽朗性格打內戰的時候則較為好用一些。因為88不上不下的速度其實極速沒有太大的必要,而在沙暴天氣的加持下,88速度翻倍已經足夠快了。
  • 三門縣林業系統開展義務植樹 吹響國土綠化行動新春號角
    為紀念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40周年,積極推進「浙江省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行動」,元旦後上班第一天下午,三門縣林業系統在海潤街道旗門港大橋下地段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在該縣自然資源和規劃(林業)局黨委委員邢勇的帶領下,森林資源和自然保護地管理科全體成員、各鄉鎮全體林科員共50餘人參與植樹。天氣雖陰冷,但大家熱情高漲、幹勁十足,二人成組、三人成團,扶苗填坑、鏟土培實,精心種下早春的一抹希望。植樹現場處處是忙碌的身影,一番熱火朝天的勞動後,300餘株新栽種的中山杉樹苗亭亭玉立,整齊排成兩行,河壩旁仿佛新列兩隊衛士,水清岸綠,生機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