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

2020-12-01 生物谷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生物材料的選擇、細胞破碎、生物大分子的提取)
1 生物材料的選擇
製備生物大分子,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生物材料。材料的來源無非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從工業生產角度選擇材料,應選擇含量高、來源豐富、製備工藝簡單、成本低的原料,但往往這幾方面的要求不能同時具備,含量豐富但來源困難,或含量來源較理想,但材料的分離純化方法繁瑣,流程很長,反倒不如含量低些但易於獲得純品的材料,由此可見,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抓住主要矛盾決定取捨。從科研工作的角度選材,則只須考慮材料的選擇符合實驗預定的目標要求即可。除此之外,選材還應注意植物的季節性、地理位置和生長環境等。選動物材料時要注意其年齡、性別、營養狀況、遺傳素質和生理狀態等。動物在飢餓時,脂類和糖類含量相對減少,有利於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分離。選微生物材料時要注意菌種的代數和培養基成分等之間的差異,例如在微生物的對數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較高,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材料選定後要儘可能保持新鮮,儘快加工處理,動物組織要先除去結締組織、脂肪等非活性部分,絞碎後在適當的溶劑中提取,如果所要求的成分在細胞內,則要先破碎細胞。植物要先去殼、除脂。微生物材料要及時將菌體與發酵液分開。生物材料如暫不提取,應冰凍保存。動物材料則需深度冷凍保存。
2. 細胞的破碎
除了某些細胞外的多肽激素和某些蛋白質與酶以外,對於細胞內或多細胞生物組織中的各種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都需要事先將細胞和組織破碎,使生物大分子充分釋放到溶液中,並不丟失生物活性。不同的生物體或同一生物體的不同部位的組織,其細胞破碎的難易不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如動物臟器的細胞膜較脆弱,容易破碎,植物和微生物由於具有較堅固的纖維素、半纖維素組成的細胞壁,要採取專門的細胞破碎方法。
(1)機械法:
1) 研磨:將剪碎的動物組織置於研缽或勻漿器中,加入少量石英砂研磨或勻漿,即可將動物細胞破碎,這種方法比較溫和,適宜實驗室使用。工業生產中可用電磨研磨。細菌和植物組織細胞的破碎也可用此法。
2) 組織搗碎器:這是一種較劇烈的破碎細胞的方法,通常可先用家用食品加工機將組織打碎,然後再用10000r/min~20000r/min的內刀式組織搗碎機(即高速分散器)將組織的細胞打碎,為了防止發熱和升溫過高,通常是轉10秒~20秒,停10秒~20秒,可反覆多次。
(2)物理法:
1) 反覆凍融法:將待破碎的細胞冷至-15℃到-20℃,然後放於室溫(或40℃)迅速融化,如此反覆凍融多次,由於細胞內形成冰粒使剩餘胞液的鹽濃度增高而引起細胞溶脹破碎。
2) 超聲波處理法:此法是藉助超聲波的振動力破碎細胞壁和細胞器。破碎微生物細菌和酵母菌時,時間要長一些,處理的效果與樣品濃度和使用頻率有關。使用時注意降溫,防止過熱。
3) 壓榨法:這是一種溫和的、徹底破碎細胞的方法。在1000×105Pa~2000×105Pa 的高壓下使幾十毫升的細胞懸液通過一個小孔突然釋放至常壓,細胞將徹底破碎。這是一種較理想的破碎細胞的方法,但儀器費用較高。
4) 冷熱交替法:從細菌或病毒中提取蛋白質和核酸時可用此法。在90℃左右維持數分鐘,立即放入冰浴中使之冷卻,如此反覆多次,絕大部分細胞可以被破碎。
(3)化學與生物化學方法:
1) 自溶法:將新鮮的生物材料存放於一定的pH和適當的溫度下,細胞結構在自身所具有的各種水解酶(如蛋白酶和酯酶等)的作用下發生溶解,使細胞內含物釋放出來,此法稱為自溶法。使用時要特別小心操作,因為水解酶不僅可以使細胞壁和膜破壞,同時也可能會把某些要提取的有效成分分解了。
2) 溶脹法:細胞膜為天然的半透膜,在低滲溶液和低濃度的稀鹽溶液中,由於存在滲透壓差,溶劑分子大量進入細胞,將細胞膜脹破釋放出細胞內含物。
3) 酶解法:利用各種水解酶,如溶菌酶、纖維素酶、蝸牛酶和酯酶等,於37℃,pH8,處理15分鐘,可以專一性地將細胞壁分解,釋放出細胞內含物,此法適用於多種微生物。例如從某些細菌細胞提取質粒DNA時,可採用溶菌酶(來自蛋清)破細胞壁,而在破酵母細胞時,常採用蝸牛酶(來自蝸牛),將酵母細胞懸於0.1mmol/L 檸檬酸一磷酸氫二鈉緩衝液(pH=5.4)中,加1%蝸牛酶,在30℃處理30分鐘,即可使大部分細胞壁破裂,如同時加入0.2%疏基乙醇效果會更好。此法可以與研磨法聯合使用。
4) 有機溶劑處理法:利用氯仿、甲苯、丙酮等脂溶性溶劑或SDS(十二烷基硫酸鈉)等表面活性劑處理細胞,可將細胞膜溶解,從而使細胞破裂,此法也可以與研磨法聯合使用。
3 生物大分子的提取
" 提取"是在分離純化之前將經過預處理或破碎的細胞置於溶劑中,使被分離的生物大分子充分地釋放到溶劑中,並儘可能保持原來的天然狀態不丟失生物活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將目的產物與細胞中其他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分離,即由固相轉入液相,或從細胞內的生理狀況轉入外界特定的溶液中。
影響提取的因素主要有:目的產物在提取的溶劑中溶解度的大小;由固相擴散到液相的難易;溶劑的pH值和提取時間等。一種物質在某一溶劑中溶解度的大小與該物質的分子結構及使用的溶劑的理化性質有關。一般地說,極性物質易溶於極性溶劑,非極性物質易溶於非極性溶劑;鹼性物質易溶於酸性溶劑,酸性物質易溶於鹼性溶劑;溫度升高,溶解度加大,遠離等電點的pH值,溶解度增加。提取時所選擇的條件應有利於目的產物溶解度的增加和保持其生物活性。
⑴ 水溶液提取:
蛋白質和酶的提取一般以水溶液為主。稀鹽溶液和緩衝液對蛋白質的穩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質和酶最常用的溶劑。用水溶液提取生物大分子應注意的幾個主要影響因素是:
1) 鹽濃度(即離子強度):離子強度對生物大分子的溶解度有極大的影響,有些物質,如DNA-蛋白複合物,在高離子強度下溶解度增加,而另一些物質,如RNA-蛋白複合物,在低離子強度下溶解度增加,在高離子強度下溶解度減小。絕大多數蛋白質和酶,在低離子強度的溶液中都有較大的溶解度,如在純水中加入少量中性鹽,蛋白質的溶解度比在純水時大大增加,稱為"鹽溶"現象。但中性鹽的濃度增加至一定時,蛋白質的溶解度又逐漸下降,直至沉澱析出,稱為"鹽析"現象。鹽溶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少量離子的活動,減少了偶極分子之間極性基團的靜電吸引力,增加了溶質和溶劑分子間相互作用力的結果。所以低鹽溶液常用於大多數生化物質的提取。通常使用0.02 mol/L ~0.05 mol/L 緩衝液或0.09 mol/L ~0.15 mol/L NaCl 溶液提取蛋白質和酶。不同的蛋白質極性大小不同,為了提高提取效率,有時需要降低或提高溶劑的極性。向水溶液中加入蔗糖或甘油可使其極性降低,增加離子強度(如加入KCl、NaCl、NH4Cl或(NH4)2SO4)可以增加溶液的極性。
2) pH值:蛋白質、酶與核酸的溶解度和穩定性與pH值有關。過酸、過鹼均應儘量避免,一般控制在pH=6~8範圍內,提取溶劑的pH應在蛋白質和酶的穩定範圍內,通常選擇偏離等電點的兩側。鹼性蛋白質選在偏酸一側,酸性蛋白質選在偏鹼的一側,以增加蛋白質的溶解度,提高提取效果。例如胰蛋白酶為鹼性蛋白質,常用稀酸提取,而肌肉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屬酸性蛋白質,則常用稀鹼來提取。
3) 溫度:為防止變性和降解,製備具有活性的蛋白質和酶,提取時一般在0℃~5℃的低溫操作。但少數對溫度耐受力強的蛋白質和酶,可提高溫度使雜蛋白變性,有利於提取和下一步的純化。
4) 防止蛋白酶或核酸酶的降解作用:在提取蛋白質、酶和核酸時,常常受自身存在的蛋白酶或核酸酶的降解作用而導致實驗的失敗。為防止這一現象的發生,常常採用加入抑制劑或調節提取液的pH、離子強度或極性等方法使這些水解酶失去活性,防止它們對欲提純的蛋白質、酶及核酸的降解作用。例如在提取DNA時加入EDTA絡合DNAase活化所必須的Mg++。
5) 攪拌與氧化:攪拌能促使被提取物的溶解,一般採用溫和攪拌為宜,速度太快容易產生大量泡沫,增大了與空氣的接觸面,會引起酶等物質的變性失活。因為一般蛋白質都含有相當數量的巰基,有些巰基常常是活性部位的必需基團,若提取液中有氧化劑或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過多都會使巰基氧化為分子內或分子間的二硫鍵,導致酶活性的喪失。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巰基乙醇或半胱氨酸以防止巰基氧化。
⑵ 有機溶劑提取
一些和脂類結合比較牢固或分子中非極性側鏈較多的蛋白質和酶難溶於水、稀鹽、稀酸、或稀鹼中,常用不同比例的有機溶劑提取。常用的有機溶劑有乙醇、丙酮、異丙醇、正丁酮等,這些溶劑可以與水互溶或部分互溶,同時具有親水性和親脂性,其中正丁醇在0℃時在水中的溶解度為10.5%,40℃時為6.6%,同時又用具有較強的親脂性,因此常用來提取與脂結合較牢或含非極性側鏈較多的蛋白質、酶和脂類。例如植物種子中的玉蜀黍蛋白、麩蛋白,常用70%~80%的乙醇提取,動物組織中一些線粒體及微粒上的酶常用丁醇提取。
有些蛋白質和酶既溶於稀酸、稀鹼,又能溶於含有一定比例的有機溶劑的水溶液中,在這種情況下,採用稀的有機溶液提取常常可以防止水解酶的破壞,併兼有除去雜質提高純化效果的作用。例如,胰島素可溶於稀酸、稀鹼和稀醇溶液,但在組織中與其共存的糜蛋白酶對胰島素有極高的水解活性,因而採用6.8%乙醇溶液並用草酸調溶液的pH為2.5~3.0,進行提取,這樣就從下面三個方面抑制了糜蛋白酶的水解活性:①6.8%的乙醇可以使糜蛋白酶暫時失活;②草酸可以除去激活糜蛋白酶的Ca++;③選用pH2.5~3.0,是糜蛋白酶不宜作用的pH值。以上條件對胰島素的溶解和穩定性都沒有影響,卻可除去一部分在稀醇與稀酸中不溶解的雜蛋白。

 

相關焦點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與生命現象息息相關的生物大分子,包括多肽、核酸、蛋白質和多糖等,它們在維持生命系統的生理功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利用可控的主-客體相互作用,實現大環主體、特別是葫蘆脲與生物大分子的協同組裝,再現複雜的生命過程和生物功能,準確分析分子間的結合模式,這能為構建新型生物功能材料、開發新的疾病治療方法提供有效的超分子策略。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穿起白大褂,戴上藍手套,坐在冷凍電鏡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  探路:結構與功能共舞  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映結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精妙關係,是生命科學永恆的主題。
  • 專家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讓你看清生物大分子的模樣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生物成像中心首席科學家孫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笑言。  在他們看來,這次頒獎可謂實至名歸。因為人類第一次可以在顯微鏡下看清楚接近天然狀態的生物大分子的精細模樣。
  • 「第四屆全國樣品製備學術報告會」分會報告集錦(一)
    本屆學術會議以樣品製備為主題,開展深入的學術交流研討,並設置以下研討方向:樣品前處理新材料;樣品前處理新原理、新方法;現場樣品製備技術;在線分析樣品製備技術;樣品製備與分離檢測技術的在線聯用;樣品製備儀器裝置。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成立後,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圍繞上述核心科學問題,力爭在染色質與遺傳信息解碼、膜蛋白結構功能與生物膜整合、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三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重點培育了疾病發生與防禦的分子機制、記憶與抉擇的神經迴路及其分子機制、感染與免疫的分子機制、非編碼RNA的功能與應用、生物大分子藥物創新與轉化等研究方向。
  • 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及表徵技術進展
    但是當前製藥/生物製藥行業仍然渴求更強大的工具和更多樣的方法,尤其是在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分子治療藥物的情況下。本文討論了目前小分子及大分子藥物生物分析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分析方法開發中的新趨勢等。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起即廣泛應用於藥物發現和研發實驗室,因為這種技術有能力在含有成百上千種其他物質的樣品中快速識別和量化低濃度化合物。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JACS: 輪烷支化的III-C型樹枝狀大分子構建及其陰離子誘導的尺寸調節特性受生物分子機器的啟發,化學家們已經製造了大量的人造分子機器,如分子梭、分子肌肉、分子馬達和分子裝配器。作為生物分子機器的一個有趣的特性,功能納米力學分子的集體運動的顯著放大與其特定的排列導致了基本生物學功能的輸出。
  • 廣東工業大學綜述大分子光引發劑
    該綜述論文首先根據分子結構和光敏基團的分布位置對現有的大分子光引發劑分為三大類:其中LPPI的研究報導最多,因為其具有簡便的製備方法和靈活多變的化學結構。LPPI的合成均可採用可控/活性聚合、點擊化學、環氧開環或逐步加成聚合等常見反應手段。LPPI的光敏基團可位於主鏈或側鏈的重複單元中和分子鏈的兩端。HCPPI指的是具有支化結構且光引發基團數量不確定的大分子光引發劑體系,通常基於超支化聚合物的端基改性來製備,也有少量關於交聯網絡結構的研究報導。
  • 最前沿的樣品前處理技術都在這了!
    樣品前處理的主要目的1、基體或共存物質幹擾(幹擾消除)2、樣品濃度調節(濃縮、富集、稀釋)3、樣品介質不適合後續分離或檢測(介質置換)4、避免系統汙染,只需極少量的有機溶劑、裝置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適合萃取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痕量目標物;方便與後續分析儀器連接,實現在線樣品前處理。
  • 第五屆樣品前處理網絡研討會正式開幕 前處理新技術火熱分享
    這些變化更加凸顯出樣品前處理的重要性。樣品前處理在儀器分析過程中是一個即耗時又極易引起誤差的環節,樣品前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儀器分析的最終結果。 2020年4月21日,由儀器信息網舉辦的「第五屆樣品前處理」主題研討會正式開啟。大會第一天進行的是樣品前處理新技術及應用發展綜述和食品樣品分論壇。
  • 聚焦新方法、新材料、新領域——「第四屆全國樣品製備學術報告會...
    會議旨在關注樣品製備技術的發展前沿和科技動態、最新產品與應用進展;建立生產企業與學者和用戶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以此推動我國樣品製備技術的發展和在各行業中的應用。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2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儀器信息網作為合作媒體出席並做會議報導。
  • 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有力工具: MALDI-TOF
    MALDI的原理是用雷射照射樣品與基質形成的共結晶薄膜,基質從雷射中吸收能量傳遞給生物分子,而電離過程中將質子轉移到生物分子或從生物分子得到質子,而使生物分子電離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軟電離技術,適用於混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測定。TOF的原理是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加速飛過飛行管道,根據到達檢測器的飛行時間不同而被檢測即測定離子的質荷比(M/Z)與離子的飛行時間成正比,檢測離子。
  • 布局全產業鏈CDMO,臻格生物加速大分子生物藥研發和產業化進程
    臻格生物成立於2017年11月,位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是一家從事大分子生物藥CDMO業務和培養基配方開發與生產的高科技企業,致力於為國內外優秀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高性價比的CDMO技術服務,核心業務為大分子生物藥研發、CDMO服務、哺乳動物細胞培養基開發及生產等。
  • 磁性生物吸附劑在水處理中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吸附法被認為是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的水處理方法,該技術的成功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吸附劑的高效發展〔1〕。近年來,生物吸附材料磁化後所得的磁性生物吸附劑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磁化後的生物吸附材料可通過磁分離技術實現固液的簡單分離,同時磁性生物吸附劑具有機械強度高、化學穩定性好、吸附性能好、廉價和易於再生等優點,因此,磁性生物吸附劑在水處理工程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1月11日,「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召開。
  • 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獲得生物大分子複合體全原子模型
    這是我國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的生物大分子原子結構模型,也是目前已報導的國內最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重構結果。同時,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冷凍電鏡的CCD圖像(電荷耦合器件圖像傳感器,可將圖像資料由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獲得的生物大分子複合體的全原子模型。
  • 島津ATLAS-USIS:讓法醫生物檢材前處理更安全快捷!
    涉毒案件中常用的生物檢材主要有血液、尿液、唾液及毛髮等。對檢材進行合適的處理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常用的生物檢材前處理手段包括稀釋、蛋白沉澱、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液萃取等,通過這些手段的使用,達到生物檢材的淨化、濃縮等效果。
  • 史上最大全有機結構籠狀分子,有望成為新型生物大分子運輸材料
    近年來,受到生物體類具有巨大空心結構的組裝體的啟發,例如具有儲鐵功能的鐵蛋白,以及可以將內質網的物質送至高爾基體的COPII套體素等,有機化學家力求製備含有更大空腔結構的籠狀分子,以實現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的包裹、運輸以及仿酶催化等仿生功能。
  • 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樣品前處理技術匯總 - 樣本製備和前處理 - 食品...
    食品中農藥殘留的分析是在複雜的基質中對低濃度待測組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常需經過樣品製備、純化富集、分離檢測和綜合分析等步驟。農藥殘留量測定中的樣品前處理主要包括萃取和淨化等步驟。提取是將樣品中的農藥溶解分離出來的操作步驟,而由於某些樣品組成複雜,提取後往往還需經過淨化步驟才能達到待測物與幹擾雜質分離。
  • 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只運輸生物大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在引入胞吞和胞吐作用時,是以大分子的運輸方式為例進行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