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全有機結構籠狀分子,有望成為新型生物大分子運輸材料

2020-11-20 石墨烯聯盟

基於有機骨架的籠狀分子由於其在分子選擇性分離與提純,反應催化,藥物釋放等領域的應用價值,一直是有機化學領域研究的熱點。近年來,受到生物體類具有巨大空心結構的組裝體的啟發,例如具有儲鐵功能的鐵蛋白,以及可以將內質網的物質送至高爾基體的COPII套體素等,有機化學家力求製備含有更大空腔結構的籠狀分子,以實現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的包裹、運輸以及仿酶催化等仿生功能。一般而言,籠狀分子的製備依賴於結構基元之間的動態共價化學反應或者自組裝過程,然而在熵的作用下,這些基元往往傾向於形成較小的組裝結構。因此,含有超大空腔(直徑大於3nm)的籠狀分子的製備極具挑戰性,需要對基元的結構以及反應條件進行認真的篩選與優化。在2016年,東京大學的Fujita教授在《Nature》雜誌報導了一種由144個組分(48個金屬離子與96個配體)組裝而成的超大無機-有機分子籠(DOI: 10.1038/nature20771),但金屬離子的毒性阻礙了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而迄今為止,完全基於有機結構基元並擁有超大空腔的籠狀分子還鮮有報導。

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Mu-Hyun Baik教授與浦項科技大學的Kimoon Kim教授合作,報導了一種由12個卟啉環和24個連接組分所構成的超大籠狀分子。在無需模板的條件下,作者將四氨基修飾的卟啉環1與含有雙醛基的連接組分2以1:2的化學計量比相混合,通過一鍋法以17%的產率合成了籠狀分子3(圖1)。值得注意的是,分子2中兩個醛基基團之間的120⁰夾角決定了分子1和2之間可以形成P12L24型的籠狀結構,而兩個醛基基團之間的連接方式越短,越剛性則越有利於籠狀分子的形成。晶體結構表明籠狀分子3寬度超過5nm,而其內部空腔直徑達到了4.3nm(圖2)。作者提到,這是目前所報導的全有機結構籠狀分子中空腔尺寸最大的一個。

圖1. 一鍋法製備全有機骨架超大空腔籠狀分子

圖2. 圖示籠狀分子3a的晶體結構,以及這些籠狀分子以立方面心的堆積方式在三維空間排列。

在成功製備了這一基於卟啉環的超大籠狀分子之後,作者以雙羥基取代的萘衍生物的光氧化反應為例,對該分子的異相催化性質進行了探索(圖3)。實驗結果表明,與含有較小空腔的同系P6L8型的籠狀分子PB-1相比,籠狀分子3a更大的空腔尺寸促進了反應底物的傳質過程,從而展現出了更高的催化效率

圖3. 籠狀分子可以催化光氧化反應:與對照化合物PB-1相比,含有更大空腔尺寸的籠狀分子3a展現出了更高的催化效率。

在證實了大空腔在催化體系中的優勢之後,作者對籠狀分子3的主客體化學進行了研究。利用卟啉環與金屬離子的配位作用,作者成功將一線性配體引入到3的空腔之中,從而展現了這類分子的空腔在合成之後仍然可以被進一步修飾和切割。總之,這些研究結果為未來探索這類分子在大分子遞送以及光捕獲化學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而作者表示下一步將著重研究具有水溶性,並且在生命環境內穩定的籠狀分子,以便於將其應用於生物體系中。這項研究以「Gigantic Porphyrinic Cages」為題即將發表於12月份的《Chem》期刊上。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相關焦點

  • 【材料】《德國應用化學》:利用特殊籠狀多孔結構高密度儲存甲烷分子
    甲烷(天然氣)是替代石油成為汽車發動機清潔燃料最有吸引力的候選者之一。
  • 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更有意思的是,在自然界中這些精巧的大分子一般都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自組裝過程精確、高效地合成的,而科學家想要人工模擬這種合成過程卻困難重重。大型中空有機分子合成過程中,亞基往往自組裝成較小的結構,這意味著通常需要費時費力的模板輔助合成策略來避免這種情況。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出席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以「分子仿生」為主題的第387次香山科學會議的專家指出,分子仿生將在人類探索生物世界奧秘、新材料合成和新型功能器件的研製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分子仿生可以模擬生物體實現多功能的集成與關聯,製備智能材料或分子機器,也可以仿生實現生物相容和生物功能,製備生物醫用材料與器件,為現代材料科學、特別是生物新材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創新發展空間。 生物分子馬達是將化學能轉化為力學能的生物大分子。
  • 基於葫蘆脲的生物大分子組裝體
    此外,較大尺寸的葫蘆脲也可以鍵合1或2個客體分子,從而獲得穩定的二元或三元主-客體包合物,這為製備多維納米結構提供了便利的途徑。近年來,得益於葫蘆脲優異的理化性能,葫蘆脲在化學、生物學、醫學和材料科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新的葫蘆脲衍生物被研究,這極大改善了母體葫蘆脲在水溶液中的分子識別和組裝行為。
  • 【科研速遞】材化學院劉俊秋教授團隊 發表金屬-有機框架結構發展生物實體保護技術研究成果
    由於生物實體(如生物大分子、微生物、細胞及生物器件等)結構脆弱、可操作pH範圍窄、及環境不耐受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在基礎研究、疾病診斷、生物應用等領域的推廣與應用。然而,到目前為止,MOF結構用於生物實體保護的綜合報導僅集中在MOF/生物分子作用界面的認識、或高效酶封裝用於生物催化等方面的進展,鮮有報導能夠系統性地總結和探討MOF保護技術用於廣泛生物實體結構。
  • 中山大學:基於有機籠狀與環狀化合物的自分類組分動態網絡
    因此,在最簡單三元組分基元體系中(Py、T、NON),可能產生三種平衡態:1)Py與T或NON選擇性結合,產生Py3T2和Py2(NON)2的同質自分類(homo-self-sorting)結構;2)Py與T和NON同時結合,產生一種特定的異質自分類(hetero-self-sorting)結構;3)Py與T,NON的反應不具備選擇性,進而產生具有統計學分布的超複雜混合狀態。
  • 新型分子添加劑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性能
    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化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添加劑,可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的性能,該材料未來有望成為有機電子學發展的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上。  這種新分子材料類似放射狀膠質細胞,可以作為聚合物基質添加劑使用。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華東師範大學Hai-Bo Yang等從一種新型的在輪軸組件上均有樹突狀分子生長位點的輪烷構件出發,通過可控制的發散方法,成功構建了一系列新型的輪烷支化的樹狀大分子,即III-C型輪烷支化樹枝狀大分子,這種方法可獲得輪烷高支化的第四代樹狀大分子。
  • 利用X射線晶體學及冷凍電子顯微鏡成像技術確定大分子結構
    生物大分子採用的三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在不同細胞過程中的作用。從X射線晶體學到冷凍電子顯微鏡的幾種不同的成像技術已成功地用於眾多大分子的結構表徵。圖片來源:Sergei Drozd / Shutterstock.com什麼是大分子?
  • 胞吞和胞吐作用是否只運輸生物大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在引入胞吞和胞吐作用時,是以大分子的運輸方式為例進行介紹的。
  •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
    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生物大分子製備的前處理(生物材料的選擇、細胞破碎、生物大分子的提取)1 生物材料的選擇 製備生物大分子,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生物材料。材料的來源無非是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
  • Angew.中大歐陽鋼鋒教授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新...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歐陽鋼鋒教授及其團隊基於MOFs材料的生物大分子封裝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從貽貝殼中獲知的材料由於其特殊的性能而歸因於納米級的特殊複合結構。它允許珍珠母在載荷作用下使複合體變形。在此過程中,最小的石灰薄片會纏繞在一起,從而使壓力均勻分布。如果載荷減小,結構將恢復其原始形式-不會失去其強度或彈性。一些蝸牛的殼和貝殼因其珍珠貝母閃閃發光而突出。這種材料不僅看起來漂亮:研究人員一直對珍珠母著迷,因為它是世界上最硬,最穩定的天然材料之一。
  • 【中國科學報】大分子裡「探」乾坤——走進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
    穿起白大褂,戴上藍手套,坐在冷凍電鏡前,探向生物最「微」「妙」的結構,求索生命最「精」「深」的奧秘——這份神秘得甚至有些神聖的使命,在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裡,不過是每天都在開展的日常工作。  探路:結構與功能共舞  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映結構——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精妙關係,是生命科學永恆的主題。
  • 上海矽酸鹽所設計能檢測痕量生物染料分子的新型半導體材料
    他們報導了一種能檢測痕量生物染料分子的新型半導體材料。  粗糙襯底上的納米尺寸效應能增加光場,利用這種增強的光學信號來檢測特定分子的技術叫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技術。但之前只有少數幾種貴金屬材料,如金、銀等,才能將信號強度提高到實用水平。
  •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先進材料》上。
  • ...生物大分子模擬、分子結構與表面增強拉曼光譜、近場光學理論與...
    性別: 男       出生年月: 所在院校: 大連理工大學       所在院系: 物理系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原子與分子物理
  • 新型氫水合物:氫燃料存儲和運輸的潛在解決方案
    新型籠狀氫水合物的分子結構。冰是一種高度複雜的物質。冰的物理性質在不同條件下也有顯著區別,例如,氫鍵會在高壓作用下變得對稱,讓人無法區分出單個水分子;而低壓條件則會引起質子紊亂,使晶體結構中的水分子表現出多種空間取向。常見的冰是質子無序的,它可能吸收氙、氯、二氧化碳或甲烷分子,形成天然氣水合物。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本期目錄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01引言光的感知是生物最基本的一種能力,因此發光材料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有機發色團以及過渡金屬-有機發色團相比,稀土元素獨特的光譜性質使其在光學領域具有特殊地位。因其豐富的電子能級和特殊的f電子躍遷,鑭系稀土元素的發光波長几乎覆蓋整個固體發光範疇且具有長壽命激發態,可以用於製備各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從Y2O3:Eu螢光粉到YAG:Nd雷射器,今天稀土元素已經在光學器件、生物成像和診療、安全防偽、發光傳感器和太陽能轉換等方面實現了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