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德國應用化學》:利用特殊籠狀多孔結構高密度儲存甲烷分子

2021-03-02 X-MOL資訊

甲烷(天然氣)是替代石油成為汽車發動機清潔燃料最有吸引力的候選者之一。但是它在標準大氣壓下較低的體積能量密度限制了其實際應用。近年來,利用金屬有機框架(MOF)多孔配位聚合物(PCP)材料的物理吸附儲存甲烷已經被證明是比傳統的液化或壓縮方式更加低能耗及安全的手段。目前具有最高的甲烷體積儲存量(例如:65 bar時239-267 cm3(STP) cm-3)的框架材料都藉助於不飽和金屬位點(OMS)對甲烷的強吸附作用。

近期,中山大學張杰鵬教授團隊報導了一例利用具有八面體及立方八面體籠狀結構的PCP,具有極高的甲烷體積儲存量(263 cm3(STP) cm-3,65 bar,298 K)及吸附焓(21.6 kJ mol-1)。計算機理論模擬表明,該結構中的單壁納米籠具有十分合適的尺寸/形狀及有機吸附位點,促使甲烷分子的高效吸附和高密度堆積(理論最高堆積密度可達0.481 g cm-3,甚至超過液態甲烷密度0.423 g cm-3)。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Angew. Chem., Int. Ed.》上。

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511006

原文標題: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a Pore Size/Shape Suitable for Strong Binding and Close Packing of Methane

X-MOL材料領域學術討論QQ群(338590714)

做實驗、發文章、報項目……

除了不能求文獻,與學術有關的問題都能嘮嘮!

X-MOL求職廣場重磅來襲!

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熱招職位「觸手可及」!

[點擊這裡閱讀詳情]

高校和研究所可免費發布職位,請聯繫 jobpost@x-mol.com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達X-MOL求職廣場。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大全有機結構籠狀分子,有望成為新型生物大分子運輸材料
    一般而言,籠狀分子的製備依賴於結構基元之間的動態共價化學反應或者自組裝過程,然而在熵的作用下,這些基元往往傾向於形成較小的組裝結構。因此,含有超大空腔(直徑大於3nm)的籠狀分子的製備極具挑戰性,需要對基元的結構以及反應條件進行認真的篩選與優化。
  • 1克材料鋪滿1.3個足球場!超高孔隙率的神奇材料問世|專訪
    氫氣和甲烷等能源氣體對人們來說,是當下關鍵且環保的能源載體。然而如何良好地儲存這類氣體,是限制人們使用的重要瓶頸問題。為了尋求一種較好的儲存及運輸氫氣和甲烷的方法,全球的科學家們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而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近 20 年來得到材料科學家們廣泛關注的一種新型有機-無機雜化多孔材料。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分子識別在生物、環境和化學研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受到具有高度結構自由度的各種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質)的精確分子識別功能的啟發,表現出具有客體分子觸發的結構轉變特性的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PCPs)、又稱柔性金屬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優勢為緩解化工業分離純化的耗能壓力,人們嘗試利用多孔材料對客體分子的差異化吸附能力進行分離。但因常規多孔材料的結構相對難以調控,並非所有分子都能找到合適的多孔材料以實現理想的、低耗能的分離提純。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同時,多種原位表徵證明其優異的活性歸因於多孔材料載體表面的雙金屬Pd-Rh 納米糰簇結構。圖1.雙金屬Pd-Rh多孔材料催化劑及其循環加氫脫氫性能  在分子篩材料合成的基礎研究領域,針對合成過程中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高結晶度分子篩的問題,該研究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謀華合作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AFM: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及其應用前景
    其中,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是兩種典型的含有氧化基團和缺陷的單層石墨烯衍生物,可以通過sp、sp2和sp3雜化軌道與許多不同的原子鍵合,從而獲得不同孔結構的石墨烯材料。特別是,多孔石墨烯材料可有效結合多孔材料和石墨烯的優點,不僅具有高比表面積、豐富孔隙,而且可以實現離子快速傳輸,在能源、催化、分離等領域受到廣泛關注。
  • 女院士于吉紅:新型多孔材料應用將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
    與人類基因組計劃類似,材料基因工程利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理論上儘可能多地預測出大量未知的功能材料,結合海量實驗數據,建立功能材料組分、結構、形貌及性能的資料庫,並利用信息學、統計學方法,通過數據挖掘探尋材料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模式,並以此為指導,以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開發具有優異性能的新穎的功能材料。
  • 新型材料可以將太陽能儲存數月至數年
    隨著進一步的發展,這類材料可以發揮更大潛力,作為一種在夏季捕獲太陽能的方式,並將其儲存起來供冬季使用。這對離網系統或偏遠地區的供暖系統,或作為傳統住宅和辦公室供暖的環保補充,將是非常寶貴的應用。它也可以被製成薄薄的塗層,應用於建築物的表面,或用於汽車的擋風玻璃,在冬季,儲存的熱量可以用來為玻璃除冰。
  • 上海科大《JACS》:讓多孔材料流動起來!
    PDMS還具有優異的化學和熱穩定性、極低的蒸氣壓、高熱穩定性、低熔點、低比熱容、低粘度、低成本、無毒、極高的氣體擴散係數和無腐蝕性等特點。這些特質使得PDMS成為一個理想的多孔液體溶劑,將MOFs顆粒分散於PDMS溶劑中能在保留MOFs多孔特性的同時使其附有類似液體吸附劑的流動性。然而,由於MOFs材料表面性質和PDMS不兼容,如何形成穩定分散液是一個難題。
  • 合成納米多層籠狀多金屬團簇
    籠狀多金屬團簇,因其結構的高度對稱性常顯示出奇特性質,一直是物理、化學、生物、納米技術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熱點和前沿。
  • 新材料可將太陽能儲存數月甚至數年
    據最新一期《材料化學》雜誌報導,英國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可將太陽能存儲數月乃至數年的特殊材料——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材料的功能有點像用於暖手器供熱的相變材料。但是,MOF的好處是它可以直接從太陽中捕獲免費能源。在MOF中,碳基分子通過連接金屬離子形成結構。至關重要的是,MOF是多孔的,因此它們可與其他小分子形成複合材料。通過添加吸收光的化合物偶氮苯分子,最終形成的複合材料能在室溫下將吸收的紫外線能量儲存至少四個月,然後再釋放出來。
  • 我校理學院付昱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
    金屬有機骨架(MOFs)是一種新興的有機-無機雜化多孔材料,它通常是由金屬離子/離子簇與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連接形成,並且在三維空間上進行延展從而形成的高度有序的拓撲結構MOFs材料結構複雜多樣,特別是其孔道化學環境和孔徑尺寸均可以在分子原子水平上進行調控,使其在分子分離與儲存、異相催化、能源轉化和載藥等眾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多孔碳酸鈣都有哪些高端應用領域?
    2020年中國非金屬礦產業高峰論壇暨非金屬礦綠色礦山評價交流會將於11月27-29日在河南鄭州舉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粉體技術網」 多孔材料是一類具備特殊性質的材料,一般具有大的比表面積、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並且還是熱和聲的絕緣體
  • 多孔陶瓷助力有機廢水處理
    將3D列印技術應用在多孔陶瓷材料的成型,將具有以下優勢:• 無需模具,且開發周期短;• 可節省材料和成本;• 可以設計和精確控制不同的結構,滿足個性化要求, 突破傳統技術難以加工的器件。圖1 常見的多孔陶瓷目前,3D列印多孔陶瓷在水處理領域的應用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多孔陶瓷的吸附性和離子交換性對汙水中的汙染物進行過濾淨化;二是在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中作為生物濾池的載體材料。
  • 新技術實現鋰電池高密度儲能與電極材料的穩定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黃昊實驗室,針對鋰離子二次電池在循環過程中,活性物質嚴重體積膨脹,造成電極粉化失效的瓶頸問題,提出了碳約束氮化鐵納米核殼結構。利用新技術後,在500次循環實驗中,電池仍能維持工作容量,未發現明顯衰減。相關成果刊登於《納米能源》期刊。
  • 新材料可直接從太陽中捕獲免費能源,並能儲存數月甚至數年
    據最新一期《材料化學》雜誌報導,英國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種可將太陽能存儲數月乃至數年的特殊材料——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在MOF中,碳基分子通過連接金屬離子形成結構至關重要的是,MOF是多孔的,因此它們可與其他小分子形成複合材料。通過添加吸收光的化合物偶氮苯分子,最終形成的複合材料能在室溫下將吸收的紫外線能量儲存至少四個月,然後再釋放出來。這是對目前大多數光響應材料所實現的能存儲幾天或幾周能量的重大突破。
  • 甲烷的「混搭」生活
    標準狀態下,甲烷(Methane,化學分子式為CH4)是無色、無味、無毒、無腐蝕性、比空氣還要輕的氣體,既看不到更摸不著。雖然結構簡單,但它的頭銜卻不簡單:自然界最簡單的有機物;含碳量最小、含氫量最大的烷烴;自然界最穩定的有機小分子。甲烷生性平穩但又不甘寂寞,明明是一種簡簡單單的有機物,卻硬是拉來幾個「兄弟」混搭,闖蕩江湖。
  • 中國科大等在多孔有機聚合物離子膜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9日的《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DOI: 10.1002/anie.201605916)。論文第一作者為課題組的博士後楊正金。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多孔有機聚合物中貫通的孔道結構對實現陰離子的快速傳遞具有重要意義;陰離子在受限空間中具有不同於緻密膜結構的傳質特性。審稿人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工作,他們利用了商業化的試劑,製備了高性能的陰離子交換膜。所得材料各個方面的表徵很完整,性能令人驚嘆。
  • 日成功對籠狀碳分子進行「手術」
    新華社電 日本科學家使用有機化學合成的方法,成功地對富勒烯進行「分子手術」,往這種籠狀碳分子中裝入了氫分子。 這是科學家首次完全用化學方法生成裝有氫分子的完整富勒烯分子。使用這一方法,還可能製造出裝有金屬原子或某些小分子的富勒烯。與傳統的物理方法相比,新方法生產效率更高,更易於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