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家們開發出生物啟發的控制合成多烯的策略

2020-12-05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多烯存在於自然界,具有反應性,並在許多生物過程中發揮作用,因此化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對高效構建這些化合物感興趣,尤其是為了能夠將它們用於未來的生物醫學應用。然而,這種設計目前既不簡單也不便宜,給有機化學家帶來了重大挑戰。以Ryan Gilmour教授為首的德國明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ünster)的科學家們現在找到了一種受生物啟發的解決方案:他們成功地從簡單的、幾何定義明確的烯類構件中構建了複雜的多烯,如視黃酸。為此,科學家們利用小分子作為 "天線",用光激發它們,從而通過一種被稱為 "能量轉移催化 "的過程使困難的化學反應得以進行。

"這個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光碟機動的、操作簡單的解決方案,解決了一個困擾我們很長時間的難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John J. Molloy博士說。形成複雜的多烯的新可能性可以促進這些生物活性材料在藥物發現方面的探索。該研究已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科學家們使用的烯烴是可以以兩種非等效幾何形式存在的結構單元。這些所謂的立體異構體(即鍵合模式相同但原子空間排列不同的化合物)是生物學中寶貴的化學信息來源,也是較大複雜分子中常見的結構特徵,如維生素A衍生物視黃醛。雖然,烯烴的幾何結構在功能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調節哺乳動物的視覺周期,但獲取幾何定義的烯構件進行迭代合成的策略明顯發展不足。儘管有許多方法可以獨立地獲取每個異構體,但它們往往受到選擇性差的困擾,或者需要費力的獨立合成活動。

就像植物將光轉化為能量一樣,研究人員利用小而廉價的有機分子在輻照下將常見的烯類構件 "翻轉 "成更具挑戰性的形式。這一過程被稱為 "能量轉移催化"。

由於這些材料在兩個位點上都被功能化,它們可以反覆擴展,以構建複雜的生物活性多烯,如視黃酸,它們可能憑藉烯烴類立體異構體以多種形式存在。明斯特團隊在短時間內立體控制合成兩種視黃酸類藥物Isotretinoin和Alitretinoin的過程中展示了他們的方法的威力。新方法結合了羰基化學在生物合成中的重要性和有機硼基團在當代有機化學中的多功能性。

論文標題為《Boron-enabled geometric isomerization of alkenes via selective energy-transfer catalysis》。

相關焦點

  • 多烯化合物如何合成?|數例分析話你知
    主要是因為蝦和蟹體都有蝦青素,這是一種類胡蘿蔔素化合物,在活體時與蛋白質結合,根據環境的影響,顯色出青色、墨綠色甚至藍紫色。當蝦蟹被煮熟時,蛋白質變質,蝦青素脫落,則顯色出該化合物本身的紅色。那麼,化學家通常是採用什麼策略進行這些類型化合物的合成呢?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改造自然的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更簡單的合成方法來接近結構複雜的目標分子。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DOI: 10.1038/s41557-020-0439-y)。
  •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科研進展】化學家開發出新型納米材料,可變性具有生物醫學潛力 2021-01-1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師範大學劉云云和萬結平課題組:合成3-烯基色酮
    ,但3-烯基色酮的合成方法仍然非常缺乏。3-乙烯基色酮,建立了兼容於末端和非末端烯烴合成3-烯基色酮的方法。,側重發展高效平臺合成子和試劑、生物質合成利用、步驟經濟性和多樣性導向合成、綠色合成催化等,旨在發展新型有機合成方法和策略的同時,為生物藥物活性分子發現、天然產物/藥物分子的後期修飾等提供合成方面的支持。
  • 《Science》: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發展了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2. 探究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能帶調控的機制和策略。 1 成果簡介 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 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 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結合的策略
    天然產物全合成主要包括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化學合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 年Wöhler 實現尿素的合成,隨後的一個多世紀時間裡,天然產物全合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化學家們不斷挑戰結構複雜的天然產物,完成了包括維生素B12、海葵毒素等一系列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合成工作。
  • 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系列全合成研究獲進展
    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是小分子藥物發現的重要來源,儘管天然產物結構豐富多樣但其自然來源有限,難以對其化學性質及生物活性開展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簡潔、高效、大量地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生物合成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銅催化烯基矽烷的去對稱化硼氫化反應 合成矽立體中心的有機矽烷
    目前,手性矽烷的催化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發展較慢,僅有為數不多的報導,其種,含有(多於)兩個立體中心的手性矽烷的不對稱合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利用銅催化雙乙烯基取代矽烷的去對稱化硼氫化策略,快速、方便地合成一系列高對映及非對映選擇性的、帶有連續手性矽、手性碳立體中心的含硼有機矽化合物。
  • 昆明植物所在細胞鬆弛素多聚體的系列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結構複雜多樣的天然產物一直以來都是小分子藥物發現的重要來源,儘管天然產物結構豐富多樣但其自然來源往往十分有限,難以對其化學性質及生物活性開展深入研究,因此,如何簡潔、高效、大量地獲得具有特定結構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成為天然產物化學合成、生物合成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 Science:零能模超晶格方法,實現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發展了一種零能模超晶格策略,實現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 2. 探究了金屬石墨烯納米帶能帶調控的機制和策略。成果簡介 本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Michael F. Crommie、Steven G. Louie和化學系教授Felix R.
  • 化學家不能太任性
    將自己的發明用於殺人顯然不是諾貝爾的本意,不過,這世界上也有故意助紂為虐的化學家。德國化學家Fritz Haber因為在開發合成氨工藝中的傑出貢獻而獲得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他所創立的合成氨的「哈伯法」沿用數十年。但在一戰中,他擔任德軍化學武器廠的廠長,負責生產氯氣、芥子氣等化學武器,可謂臭名昭著。而利用化學知識製造毒品的犯罪行為在世界各地都時有發生,「絕命毒師」層出不窮。
  • 比石墨烯更逆天的「硼烯」,帶來了這些充滿想像空間的應用
    但直到2015年,才有人能夠使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將其應用於各種產品的生產中。2015年12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中國南開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以及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展開聯合攻關,首次在超高真空環境下合成了這種硼元素組成的二維材料。自此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在合成單原子厚度的硼烯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自從硼氧化合成以來,化學家一直熱切地描述其性質。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家們對於具有優美結構和獨特性能的「非天然產物」的研究熱情由來已久,如對環帶烴分子的關注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環帶烴類分子是由碳環稠合而成的雙鏈大環化合物。從並環類型上看,可以分為鋸齒型(zigzag)A、扶手椅型(armchair)B和螺旋型(chiral)C(圖1)。從形式上的碳-碳鍵的類型來看,環帶烴包括完全共軛的、部分共軛的和完全飽和的分子。
  • 重新思考醯胺鍵合成
    相比之下,合成化學家不具備在這種單分子規模上工作的奢侈,而是處理數萬億分子,這些分子必須被哄騙到精確的反應軌跡中。該策略需要幾乎每個官能團都被龐大的疏水附屬物保護,導致可靠但相當浪費的肽合成方法,其中犧牲數十個分子以形成僅一個醯胺鍵。目前用於醯胺形成的方法非常普遍,但同時被廣泛認為是昂貴且粗糙的。
  • 復旦等製備出新型碳納米管/石墨烯氣凝膠!
    導讀:本文通過一種簡便的原位水熱法和冷凍乾燥方法,開發製備出一種新型的碳納米管/還原型氧化石墨烯氣凝膠吸波材料。該氣凝膠具有極低的密度,並在18–26.5 GHz頻率範圍內實現了極強的介電損耗能力。如今,研究者們在材料調控策略方面一直在不斷努力,這些策略主要是探索新材料,或者是構建多個功能組分,以實現介電損耗和磁損耗最大的協同效應。與新材料(如石墨烯,鈣鈦礦或MXenes)相比,採用多組分協同調控策略解決電磁波汙染問題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不僅擴展了吸收體的種類,而且更容易獲得更強的電磁波吸收能力。
  • 上普學術,貽貝啟發的天然雙網絡水凝膠及在生物3D列印中的應用
    它們都含有左旋多巴。現在這些物質被統稱為「貽貝粘著蛋白」(mussel adhesive proteins),簡稱MAPs。受貽貝啟發的水凝膠近年來,水凝膠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但與一些天然的凝膠類生物組織相比,例如肌肉,軟骨,血管等,目前合成的天然高分子水凝膠在機械性能以及可調控的物化性質方面仍然存在不足。生物啟發類的設計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材料結構及功能設計方法目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生物化學家開發一種新策略 利用光來控制DNA的生物功能
    來自明斯特大學的生物化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策略,其利用光來控制DNA的生物功能。 這一突破使得研究人員能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細胞內發生的不同過程。該研究小組由明斯特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的Andrea Rentmeister教授領導。該團隊使用了一種被稱為酶級聯反應的方法來了解和跟蹤DNA的功能。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不過這時候樣品有點不夠用,他於是回頭重複之前實驗想再製備一批材料,誰也沒想到,得到的納米材料催化性能卻遠沒有第一批的好,即使用同樣的試劑同樣的條件也不行,前前後後折騰了半年多,重複不了也找不出原因,最後這個課題也只能不了了之。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納米反應器策略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
    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是多相催化領域中一類重要的催化劑,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生物質轉化、精細化工等各種催化過程。浸漬法是製備負載型金屬催化劑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操作簡單,但可控性差,得到的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較大、粒徑分布廣、合金程度低,從而導致催化性能差,金屬利用率低。
  • 《材料視野》綜述:受生物啟發的雙網絡水凝膠
    一些海洋生物(例如海葵和水母)能夠吸收大量水,同時保持其結構完整性並顯示出顯著的機械性能,這些性能可以通過各種外部刺激來控制。類似地,軟的人體組織(例如韌帶,腱,軟骨和半月板)能夠有效地消散並分布機械應力,同時經歷大的變形。它們出色的承受如此大的變形的能力與其各向異性的機械行為有關,這些各向異性的機械行為是由微妙的可逆和/或非共價相互作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