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取代色酮的合成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3-烯基色酮的合成方法仍然非常缺乏。以往文獻報導的合成方法有兩大缺陷或挑戰:一是原料來源有限,另一個是對非末端烯烴反應不耐受,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合成烯基色酮分子的多樣性和應用。近日,江西師範大學劉云云和萬結平課題組利用鈀/碘鹽催化的鄰羥基烯胺酮環化和C-H鍵烯基化串聯反應合成了3-乙烯基色酮,建立了兼容於末端和非末端烯烴合成3-烯基色酮的方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Org. Lett.(DOI: 10.1021/acs.orglett.0c03548)。
劉云云和萬結平教授課題組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研究,側重發展高效平臺合成子和試劑、生物質合成利用、步驟經濟性和多樣性導向合成、綠色合成催化等,旨在發展新型有機合成方法和策略的同時,為生物藥物活性分子發現、天然產物/藥物分子的後期修飾等提供合成方面的支持。
劉云云,副教授,博導。RSC Chemistry年度top 1%高被引中國作者。201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包偉良教授)。2010年7月進入江西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作。作為主持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2項,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入選江西師範大學青年英才項目。主要研究領域為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以及相關的串聯有機合成、綠色催化等。受邀擔任包括Green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等在內的十餘個國內國際專業期刊審稿人,曾擔任SCI期刊Arkivoc編委(2013-2016)。
萬結平,博士/碩士生導師。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青年井岡學者」,RSC Chemistry top 1%高被引中國學者,江西師範大學「正大學者」特崗教授。2010年6月在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加入江西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受中德科學中心項目資助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從事合作研究。目前主要研究興趣為多功能平臺合成子(platform synthons)和實用試劑的開發應用、多樣性導向合成、環境友好型催化以及相關的有機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等。獲得主要獎勵榮譽有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018年度,排名第一),江西省傑出青年基金(2016),江西師範大學青年英才(首屆),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4)以及Publons & Clarivate評選的全球top 1%期刊論文評審人等。
色酮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保健化合物、藥物和許多其他有價值應用的化合物中,其合成一直備受關注。然而,目前合成3-烯基色酮的方法仍很少見。除了傳統的使用3-滷代色酮進行Heck型反應合成3-烯基色酮以外,迄今為止,只有Hong和Kim報導過色酮和末端烯烴的直接分子間C-H烯基化合成3-烯基色酮(Org. Lett.2011, 13, 4466)。基於課題組前期瞬態滷化偶聯合成異黃酮(Chem. Eur. J. 2019, 25, 6907-6910)以及課題組其它合成取代色酮類化合物工作(Org. Chem. Front. 2020, 7, 2770-2775; Org. Chem. Front. 2020, 7, 1107-1112; J. Org. Chem. 2019, 84, 2243-2251; Org. Lett. 2018, 20, 3971-3974;ChemCatChem 2017, 9, 465-468; Eur. J. Org. Chem. 2017, 4401-4405; 綜述:Asian J. Org. Chem. 2019, 8, 767-776; Chin. Chem. Lett. 2020, DOI: 10.1016/j.cclet.2020.07.042)的啟發,江西師範大學劉云云和萬結平教授課題組近期通過瞬態滷化導向Heck烯基化串聯反應實現了3-烯基色酮的合成。
作者首先通過系統的優化,獲得了Pd(PPh3)4/NaI為催化劑以及TBHP為氧化添加物的最優反應條件。隨後,在優化的條件下,作者對反應的底物範圍進行了研究。首先,使用烯胺酮與末端烯烴進行反應,結果如圖1所示,烯胺酮類化合物對該反應展示了高度的兼容性。常見官能團取代的苯環、萘環烯胺酮均能順利參與反應,以良好到優秀的產率生成目標產物。同時末端烯烴底物範圍更加廣泛,烷基丙烯酸酯、亞甲基內酯、乙烯基醯胺、氰基乙烯、乙烯基膦酸酯和乙烯碸都可以順利地轉化為相應的目標產物。
圖1 烯胺酮和末端烯烴適用範圍考察(來源:Org. Lett.)
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使用非末端烯烴與烯胺酮進行反應,結果如圖2所示,所有目標化合物的產率不及與末端烯烴反應的產物產率優秀,很可能是由於非末端烯烴的電子效應和空間位置影響,但是烯胺酮類化合物對該反應同樣展示了高度的兼容性。同時不同的烯基酯、不飽和醛和酮、烯基腈均可與烯胺酮反應以中等產率生成目標產物。除此之外,可作為烯基底物的香芹酮、醋酸妊娠雙烯醇酮酯、16-去氫黃體酮也可以參與反應,產率雖然低,但足以說明這一策略在天然產物後期結構修飾中的應用前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工作之前尚沒有通過非末端烯烴對色酮或其前體碳-氫鍵烯基化合成3-烯基色酮的工作。
圖2 烯胺酮和非末端烯烴適用範圍考察(來源:Org. Lett.)
最後,為了研究該反應的機理,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控制實驗,並通過高分辨質譜對反應進行定時監測。依據所獲得結果,作者提出了基於關鍵瞬態滷化反應的反應機理,如圖3所示。在TBHP存在下,碘離子通過單電子轉移氧化成碘自由基,隨後自由基與烯胺酮加成生成自由基中間體8,8與叔丁基或羥基自由基偶聯生成9。緊接著9環化得到10。中間體10消除二甲基胺得到關鍵中間體3-碘代色酮6。最後,鈀催化C-I鍵與烯烴發生Heck型烯烴化反應生成目標產物3或5。
圖3 反應機理研究(來源:Org. Lett.)
總之,作者通過合理設計的瞬態滷化反應和的烯基化策略,開發了一種一步合成3-烯基色酮的方法。本工作除了操作簡單、底物易於獲得的優點外,首次突破了非末端烯烴在色酮結構上的烯基化反應。該研究結果也再次證明了通過催化量滷源的瞬態滷化實現惰性化學鍵交叉偶聯反應的可行性。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Org. Lett.上(Org. Lett. DOI: 10.1021/acs.orglett.0c03548),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付磊清。上述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861019)和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202ACBL203006)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