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紡Fe-Al-O納米帶,用於選擇性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2020-12-05 易絲幫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電紡Fe-Al-O納米帶,用於選擇性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DOI: 10.1021/acsami.0c05765

合成了由鉀改性的Fe-Al-O尖晶石組成的陶瓷納米帶催化劑,用於CO2加氫成烴。納米帶和中空納米纖維是利用纖維內部有機成分氧化釋放的內部熱量生產的。這種極快和極短時間的加熱促進了所需相的結晶,同時保持了小晶粒和大表面積。本工作研究了墊子厚度、組成和加熱速率對最終形態的影響。首次提出了電紡納米纖維在熱處理過程中厚度和氧化速率的一般轉化機理。將滲碳陶瓷K/Fe-Al-O納米帶與K/Fe-Al-O尖晶石粉的催化性能進行了比較。電紡催化劑對輕質C2-C5烯烴顯示出48%的優異二氧化碳轉化率和52%的選擇性,而粉末催化劑主要生成C6+烴類。通過EDAX、XRD、XPS、HRTEM和N2吸附方法對穩態催化材料進行表徵,結果表明,電紡材料的高烯烴選擇性與表面鉀原子的高度還原有關,這是由於電紡材料與鉀助劑的相互作用更為有效。

圖1.預燒制階段(250℃)後納米結構的HRSEM:a-光滑的固體納米纖維;b-扁平納米帶;c-中空納米纖維;以及d-粗糙結構。

圖2.在敞開式豎爐中以100℃/小時的速度將厚薄樣品在空氣中加熱到300℃:a)250℃下的生坯;b)200℃;c)245℃(厚墊變為黑色);d)厚墊上可見的火焰;e)280℃(薄墊逐漸變色)和f)300℃(薄墊變黑)。不同厚度生坯的TGA/DTA-MS結果:g)0.1mm;h)1.4mm以及i)來自1.4mm墊的廢氣的質譜。

圖3.不同形態的形成機理:實心、中空納米纖維和納米帶。

圖4.催化測試前後的催化劑性能:XRD圖譜a)在475℃熱處理後的新鮮電紡催化劑:1-固體納米纖維;2-納米纖維/中空納米纖維,b)廢電紡和共沉澱催化劑:1-催化劑E.1納米帶K/Fe=0.1;2-催化劑E.2共沉澱K/Fe-Al-O尖晶石粉末K/Fe=0.1。孔體積分布c)新鮮納米帶E.1;d)催化試驗後的納米帶E.1。

圖5.a)廢納米帶的HRSEM;b-d)在不同放大率下廢電紡納米帶材料(E.1)的HRTEM顯微照片;e)廢納米帶材料(E.1)的TEM-EELS圖像。滲碳和經過測試的納米材料的紋理模型,顏色代表以下元素:紅色-Fe,藍色-O,綠色-C,紫色-尖晶石,橙色-碳化鐵。f)納米帶材料質地,紫色-尖晶石,橙色-碳化鐵,青色表示小孔,黃色表示大孔。

圖6.廢電紡和共沉澱催化劑的Fe 2p軌道核心級XPS光譜的反卷積:A-催化劑E.1納米帶K/Fe=0.1;B-催化劑E.2共沉澱K/Fe-Al-O尖晶石粉末K/Fe=0.1。其中,藍色粗線是實驗原始數據;虛線是所有峰值的平均信號。彩色線代表去卷積峰。

連結地址:http://www.espun.cn/News/Detail/43302

文章來源:易絲幫

相關焦點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資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吸引力的途徑,但目前都受到產物選擇性差的限制。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 鐵催化CO2加氫制烯烴取得新突破!
    Mn和Na添加劑已被廣泛研究用以提高Fe催化劑上將CO2加氫合成有價值的烯烴的效率,但關於其對催化性能和機理的影響仍存在激烈爭論。近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廈門大學王帥教授報導了通過共沉澱/洗滌製備出Fe-Mn-Na催化劑,其中Mn和Na的含量受到嚴格控制。
  • 孫予罕/高鵬課題組:高效CO2加氫催化劑集錦
    另外,除了可以得到異構烴和芳烴,該工作還發現In2O3與Beta分子篩耦合可選擇性得到C3和C4烷烴,與SAPO-34耦合能夠高選擇性合成C2~C4低碳烯烴,由此構建了CO2加氫直接合成高值C2+烴的反應平臺。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在目前的主流工藝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氣製備合成氣(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即CO和H2),然後由合成氣轉化製得的甲醇,最終通過甲醇轉化路線(包括甲醇制乙烯、丙烯的MTO工藝和甲醇制丙烯的MTP工藝)生產烯烴產品。該技術涉及兩大步驟,即合成氣經銅基催化劑合成甲醇,甲醇經分子篩催化劑轉化為烯烴。無疑,如能減少反應步驟,將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合成烯烴,將體現出流程更短、能耗更低的優勢。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據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目前已與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在能源化工領域,烯烴是一種基礎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高級潤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噴氣燃料等很多產品都是以其為基礎原料。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該反應以容易獲得的烯烴為原料,可在較遠的位置選擇性地實現C(sp3)-H官能團化。由於低價位容易獲得多種氧化態,以及交叉偶聯化學,最近已證明鎳氫催化烯烴的遠程加氫官能化可以實現一系列的官能化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在遠端或近端C(sp3)-H位置的芳基化,烷基化,硫醇化和胺化反應(圖1a)。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上海科學家在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研究上有了突破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發中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
  •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CuPd@ZIF-8加速炔烴選擇性加氫
    CuPd@ZIF-8複合催化劑,其中Cu納米顆粒不僅可以產生等離子共振效應,實現光熱催化還可以調節Pd表面電子態,改善其化學選擇性。MOF殼層的存在可以穩定中心CuPd金屬催化劑並且其位阻效應可以提高反應的構型選擇性。氨硼烷的引入可以原位產生極性氫物種在提高催化效率同時還可以改善催化選擇性,基於以上組分的各項協同,CuPd@ZIF-8在催化苯乙炔選擇性加氫時,表現出高轉化率和選擇性,其中TOF高達6799 min-1。炔烴選擇性加氫製備烯烴是一類重要的工業反應。
  • HFIP功能化電紡Co3O4/CuO p-p異質結納米管的製備及其應用
    :HFIP功能化電紡Co3O4/CuO p-p異質結納米管的製備及其應用DOI:10.1016/j.snb.2020.128076有機功能化複合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基於與靶分子的化學鍵和電荷的快速傳輸路徑,有望用於可靠選擇性和高靈敏度的氣體傳感器。
  • 我科學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以這兩種納米反應器為催化劑,利用雙室反應器進行液相加氫反應,通過對比分析系統研究了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這一科研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的博士後董超和博士生於群,通訊作者是劉健和王光輝。據介紹,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 張鐵銳AEM:CO2還原,Fe基催化劑也不錯!
    Fe-500在紫外線(UV-Vis)輻照下具有出色的催化活性,可將CO2光熱轉化為C2+碳氫化合物(CO2轉化率為50.1%,C2+選擇性為52.9%)。要點2. X射線衍射,擴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穆斯堡爾光譜和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等表徵結果顯示,Fe-500催化劑由MgO–Al2O3混合金屬氧化物載體上的Fe和FeOx納米顆粒組成。要點3. 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由部分氧化的金屬Fe納米顆粒組成的異質結構提高了CO2加氫中間體的C-C偶聯能力,從而提高了對C2+產物的選擇性。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該課題組在前期的工作中,設計了Na-MnOx/Fe3O4 催化劑一步催化CO2加氫高選擇性制低碳烯烴(ChemCatChem, 2018, 10: 4718-4732), 該催化體系中通過電子助劑Na控制烷基-金屬中間物種的鏈終止途徑、以及結構助劑MnOx的空間阻礙抑制碳鏈增長,從而提高低碳烯烴選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