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在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研究上有了突破

2020-12-01 騰訊網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發中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成果今天凌晨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反應耦合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是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甲醇、汽油等液體燃料的合成途徑,是循環經濟包括「液態陽光」和「甲醇經濟」的重要一環,也可用於其它基礎化學品如烯烴、芳烴等的合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一些氧化物催化體系在該系列反應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仍需進一步提升此類催化劑的反應性能,才有望繼續擴大二氧化碳加氫工業應用領域的戰果。

記者了解到,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發現,立方相氧化銦表面可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二氧化碳吸附結構,且分別對應於目標產物甲醇和副產物一氧化碳的生成路徑。為了快速搜索更有利於甲醇生成的氧化銦催化劑,研究人員擴大了第一性原理計算範圍,考察了氧化銦主要晶相及其相對穩定的晶面,並根據理論計算得到的反應路徑建立了定性的催化性能預測模型。

根據理論模型預測,一種熱力學亞穩定的六方相氧化銦的表面會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活性和甲醇選擇性。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採用極其簡單的合成方法製備出具有不同晶相和形貌的氧化銦材料,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結構分析和波譜表徵,並考察了它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催化性能,建立了氧化銦催化劑的構效關係。

科研人員告訴記者,目前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展示了計算科學應用於工業催化劑輔助設計的巨大潛力,其所發現的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有望被用於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工業過程,也將進一步推動二氧化碳加氫制低碳烯烴、汽油及芳烴等高碳烴的氧化物/分子篩雙功能催化劑的研發與工業應用。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氮化鈷催化劑大幅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效率—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曾傑課題組對鈷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CO2)加氫反應中的活性物相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 超臨界二氧化碳下Pd/C催化劑催化松香加氫反應的研究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萃取、材料合成、化學反應上都有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超臨界CO2流體中進行多相催化氫化,由於H2能與超臨界CO2流體混溶,消除了從氣相到超臨界相的傳質阻力,使反應速度迅速提高。Harrod M等在解決多相催化氫化中H 2的溶解性和傳質阻力方面獲得成功,他們研究了不飽和脂肪酸甲酯用鈀作催化劑在超臨界丙烷介質中的催化氫化反應,結果表明:其反應速率是通常條件下的400倍,這歸因於超臨界條件下氣液傳質阻力的消除,從而增加了催化劑表面上氫的濃度。由此可見,與常規條件相比超臨界條件下進行催化加氫反應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了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在這篇研究中,該團隊設計了一種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這種催化劑通過將單原子銥(Ir)固定在氧化銦(In2O3)載體上,將兩個活性催化中心結合在了一起。
  • 抗一氧化碳毒化的高效選擇性加氫鉑基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發展新型高效貴金屬催化劑,提高貴金屬催化劑對一氧化碳的耐受度,甚至直接利用粗氫進行低溫催化加氫反應,從而降低加氫成本和工業催化裝置的複雜性是該研究領域的重大挑戰。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物理科學學院/拓撲量子計算卓越創新中心周武課題組與北京大學馬丁課題組、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中科合成油溫曉東課題組合作,在前期對原子級分散Pt/α-MoC催化劑結構深入理解的工作基礎上(Nature, 544, 80-83,2017),通過定向控制碳化鉬基底和負載於其上的原子級分散的Pt物種間的電子轉移
  • 原子級分散乙炔選擇性加氫催化劑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實現了原子級分散銅催化劑有效催化乙炔高效選擇性加氫
  • 研究揭示氮化鐵在二氧化碳高效加氫制C2+烴反應中的催化活性來源
    研究揭示氮化鐵在二氧化碳高效加氫制C2+烴反應中的催化活性來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4:24 天津大學化學系張兵課題組在氮化鐵催化劑催化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 柴油深度加氫脫硫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在小型固定床加氫實驗裝置上,考察自主研發的AHT-33、AHT-28兩種柴油加氫精制催化劑性能。結果表明:Co-Mo催化劑AHT-33具有很高的脫硫活性,可以處理硫含量高達1.09w%的直餾柴油,產品硫含量滿足國V標準,產品十六烷指數提高5個單位;Ni-Mo催化劑AHT-28具有優異的脫硫脫氮活性和芳烴飽和能力,經過與目前市場上最好的國外催化劑進行活性對比評價,該催化劑加氫脫硫、脫氮及芳烴飽和能力均優於國外參比催化劑,該催化劑適用於催化裂化柴油的深度加氫精制,加氫改質和加氫裂化裝置的蠟油加氫精制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相似的,Cu/ZrO2−x催化劑上的STYEG也遠大於Cu/MMO催化劑,並在Cu/ZrO2−x−S3催化劑上達到了最大值~1.05 gEG∙gcat−1∙h−1。研究結果表明,在銅物種上解離的氫物種解離溢流到了Cu與ZrO2的界面位點上,DMO分子在Zr3+−Vö位點發生了活化吸附,並進一步與催化劑表面的活性H物種發生化學反應;隨後,生成的產物解離脫附,並伴隨著Zr3+−Vö界面位點回到反應前的狀態。
  • 孫予罕/高鵬課題組:高效CO2加氫催化劑集錦
    近些年來,基於反應耦合的策略,可以先將CO2轉化成甲醇/CO等C1平臺分子,然後再經過甲醇制烴類(MTH)/費託合成(FTS)獲得C2+烴,因而,CO2加氫直接合成C2+烴主要有兩條路線:(1)以甲醇、二甲醚等含氧化合物為中間體,通過雙功能催化劑將CO2與H2直接轉化成C2+烴;(2)CO2基改性的FTS路線,即多功能催化劑上CO2先經過逆水汽變換反應(RWGS)生成
  • 19年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成果總結 不同領域獲新突破
    京津冀地區以冬奧會為牽引,北京和張家口建立多個「氫能出行」示範運營區域,天津計劃到2022年打造產值突破150億元的氫能生態圈;在華中地區,武漢根據加氫站的日加注量給予建設運營補貼;在長三角地區,江蘇省規劃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年產量突破1萬輛,加氫站突破50座;上海市發布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顯示,到2020年,上海將建設加氫站5至10座,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規模達到
  • 【2019年第4期】焙燒溫度對CuMgAl催化劑催化糠醇加氫制戊二醇的影響
    糠醇呋喃環中C5—O1鍵加氫開環可得1,2-戊二醇,C2-O1鍵加氫開環可得1,5-戊二醇,反應物原子都得到完全利用,是綠色的化學過程。目前1,2-戊二醇和1,5-戊二醇的生產主要是以糠醇和四氫糠醇為原料,所用催化劑主要為非貴金屬和貴金屬多相催化劑。
  • 採用晶澳高效PERC組件光伏發電制氫,千噸級二氧化碳加氫...
    晶澳太陽能為項目配套的10MW光伏發電系統供貨全部高效PERC組件,助力我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關鍵技術突破,推動國家清潔能源發展及能源結構變革。這被認為是未來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途徑之一,也是將間歇分散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收集、儲存的一種新型儲能技術。蘭州新區石投集團副總經理齊鐵盾說,該項目由太陽能光伏發電、電解水制氫、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三個基本單元構成。
  • 科學家研發液態金屬電催化劑 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可轉化為碳電池
    科學家研發液態金屬電催化劑 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可轉化為碳電池 來源:科技日報 • 2019-02-27 10:21:27
  • 二氧化碳光催化研究裡的那些學科交叉
    Ozin課題組在多相光催化二氧化碳(CO2)加氫領域有著近十年的研究經驗。此綜述是由化學、理論計算和工程系三個專業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旨在以氧化銦系列催化劑為例,從催化劑修飾、理論計算設計、反應器優化和催化反應效率評估四個方面完整地展現多相光催化CO2加氫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研究思路。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上海突破"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工業化核心難題
    原標題:溫室氣體「攜手」變廢為寶  如何讓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一起「變廢為寶」?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團隊有辦法。他們能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成重要的原料氣———合成氣。
  • 合成甲醇催化劑改性研究
    CO2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如何抑制全球變暖並對CO2進行資源化利用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對其的研究也不斷地深入。CO2是重要的碳源,利用CO2催化加氫合成甲醇是二氧化碳的化學固定方法之一,受到國內外化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4-7]。
  • 丙酮加氫製備異丙醇催化劑項目通過鑑定
    本報訊 近日,丙酮加氫製備異丙醇催化劑的研究及工業應用項目通過集團公司鑑定。該項目由北京化工研究院承擔,開發出具有高活性、高選擇性、優異穩定性的改進型鎳基催化劑、高空速型銅基催化劑,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異丙醇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有機溶劑,主要在油墨和塗料等領域中作為有機溶劑,在醫藥、有機化工原料及電子工業等方面也有重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