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氮化鐵在二氧化碳高效加氫制C2+烴反應中的催化活性來源

2021-01-08 科學網

研究揭示氮化鐵在二氧化碳高效加氫制C2+烴反應中的催化活性來源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6:54:24

天津大學化學系張兵課題組在氮化鐵催化劑催化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2020年11月18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這一成果。

在該研究中,團隊發現Fe2N@C納米顆粒在二氧化碳選擇性加氫形成C2+烴反應中具備優異的催化活性(C2+選擇性53.96%,C2-C4=選擇性31.03%),超過了相應的Fe@C納米顆粒。原位X射線衍射、非原位穆斯堡爾譜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表明,氮化鐵在原位轉化為高活性的碳化鐵,後者才是真正的活性物質。此外,原位漫反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和對照實驗的綜合結果表明,原位形成的羰基鐵介導了從氮化鐵到碳化鐵的轉變過程。

據了解,開發高效催化劑和揭示其中的活性組分對二氧化碳選擇性加氫制C2+烴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附:英文原文

Title: Unveiling the Activity Origin of Iron Nitride 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ogenation of CO2 to C2+ Hydrocarbons

Author: Bohang Zhao, Mengyao Sun, Fanpeng Chen, Yanmei Shi, Yifu Yu, Xingang Li, Bin Zhang

Issue&Volume: November 18, 2020

Abstract: Developing efficient catalytic materials and unveiling the active species is significant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O  2  to C  2+  hydrocarbons. Fe  2  N@C nanoparticles were reported to exhibit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oward selective CO  2  hydrogenation to C  2+  hydrocarbons (C  2+  selectivity: 53.96%; C  2  ‐C  4  =  selectivity, 31.03%), outperforming corresponding Fe@C. In situ X‐ray diffraction, ex situ  Mssbauer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revealed that iron nitrides were in situ converted to highly active iron carbides, which acted as the real active species. Moreover, the combined results of in 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and control experiments suggested an in situ formed carbonyl iron‐mediated conversion mechanism from iron nitrides to iron carbides.

DOI: 10.1002/anie.202015017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017

相關焦點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揭示氧空位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的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研究揭示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反應中催化劑的失活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徐君和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反應中催化劑失活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反應過程中形成的環戊烯碳正離子可以和芳烴發生π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積碳物種萘的形成,最終導致催化劑的失活。
  • 【科技日報】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有了高選擇性催化劑
    科技日報合肥4月29日電(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研究團隊,與上海光源司銳研究員合作,通過構築負載在金屬有機框架MIL-101上的鉑單原子催化劑,揭示出其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金屬-配體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通過調控反應路徑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CO和CO2在金屬氧化物表面的加氫是通過相同的甲酸鹽和甲醇進行的。作者闡明了在合成氣轉化過程中,氧化物表面的水煤氣變換反應是產生二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合成氣中CO2的加入為抑制CO2的形成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策略。背景簡介1.
  • 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揭示氧空位與CO2催化加氫構效關係
    近日,江南大學劉小浩教授團隊通過構建具有特定結構的模型催化劑,在揭示氧空位形成能與二氧化碳催化加氫性能關係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題為「Insights into the influence of CeO2 crystal facet o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over
  • 超臨界二氧化碳下Pd/C催化劑催化松香加氫反應的研究
    超臨界流體技術在萃取、材料合成、化學反應上都有廣泛應用,特別是在超臨界CO2流體中進行多相催化氫化,由於H2能與超臨界CO2流體混溶,消除了從氣相到超臨界相的傳質阻力,使反應速度迅速提高。Harrod M等在解決多相催化氫化中H 2的溶解性和傳質阻力方面獲得成功,他們研究了不飽和脂肪酸甲酯用鈀作催化劑在超臨界丙烷介質中的催化氫化反應,結果表明:其反應速率是通常條件下的400倍,這歸因於超臨界條件下氣液傳質阻力的消除,從而增加了催化劑表面上氫的濃度。由此可見,與常規條件相比超臨界條件下進行催化加氫反應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 孫予罕/高鵬課題組:高效CO2加氫催化劑集錦
    在CO2加氫反應中,較高的反應溫度有利於CO2的活化,並能夠促進吸熱的RWGS反應,但高溫不利於吸熱的甲醇合成反應,因而,高活性高選擇性CO2加氫制甲醇催化劑的開發尤為迫切。為了快速搜索更有利於甲醇生成的In2O3催化劑,研究人員擴大了第一性原理計算範圍,考察了In2O3主要晶相及其相對穩定的晶面,並根據理論計算得到的反應路徑建立了定性的催化性能預測模型。根據理論模型預測,一種熱力學亞穩定的六方相氧化銦{104}表面會在CO2加氫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活性和甲醇選擇性。
  • 銅基催化劑界面結構調控及其催化碳氧鍵高效加氫
    其中,Cu/ZrO2−x催化劑在含碳氧鍵化合物加氫反應中,尤其是草酸二甲酯(DMO)加氫制乙二醇(EG)反應中,表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性能。基於原位結構表徵技術,研究催化劑的表界面結構,及其與反應物分子的活化吸附的關係,揭示了催化本徵活性位的界面結構,為高效選擇性加氫反應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 天大劉昌俊教授:氧化銦負載金高效催化CO2加氫合成甲醇
    隨著太陽能制氫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致力於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甲醇。最近,天津大學劉昌俊教授課題組與美國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 Jose Rodriguez課題組合作,利用氧化銦負載金催化劑(Au/In2O3)中金與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對金電子結構進行調控,使得該催化劑可以高效而穩定地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
  • 上海科學家在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研究上有了突破
    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反應耦合太陽能、風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是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甲醇、汽油等液體燃料的合成途徑,是循環經濟包括「液態陽光」和「甲醇經濟」的重要一環,也可用於其它基礎化學品如烯烴、芳烴等的合成。
  •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RR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展了顯著提高其性能的新策略。研究人員發現將含氮小分子模型催化劑(酞菁(Pc)和四苯基卟啉(TPP),圖a)與超小鈷納米晶(圖b,c)結合,可以顯著提升其催化CO2RR的選擇性(法拉第效率,圖d)和活性(電流密度,圖e)(-0.9V下分別提升18和47倍)。這种放大效應使利用模型小分子揭示氮摻雜碳類材料的催化機製成為可能。
  •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設計雙功能Ir1-In2O3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加氫制乙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52:29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黃延強課題組近日設計了一種新型雙功能Ir1-In
  • 氮化鈷催化劑大幅提高二氧化碳加氫反應效率—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曾傑課題組對鈷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CO2)加氫反應中的活性物相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CO2催化加氫是其轉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因而受到廣泛關注。  目前,Cu基催化劑上強的逆水煤氣變換反應導致甲醇選擇性偏低,科研人員採用蒸汽相法和超聲浸漬法對傳統共沉澱法製備的Cu/ZnO/ZrO2催化劑改性處理,實現了CO2加氫高選擇性甲醇的定向合成,甲醇的選擇性高達97%以上,為發展CO2加氫合成甲醇高效催化劑的設計及製備提供了新思路(ChemCatChem, 2019, 11, 1448–1457; Journal of Catalysis
  • 合肥研究院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轉化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器件技術研究部-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張海民課題組在肉桂醛選擇性加氫催化轉化研究中獲進展。通過構築具有高催化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的Fe-Co合金催化劑,實現肉桂醛的高效催化轉化。
  • 打開催化過程「黑匣子」顯催化劑的真實活性表面—新聞—科學網
    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二氧化碳加氫反應中的結構演化和反應性能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偉、楊冰與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髙嶷團隊及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谷猛團隊合作,利用原位電鏡,在原子尺度上直接觀察了鎳金雙金屬納米催化劑在反應中的動態演變過程
  • 二氧化碳光催化研究裡的那些學科交叉
    Ozin課題組在多相光催化二氧化碳(CO2)加氫領域有著近十年的研究經驗。此綜述是由化學、理論計算和工程系三個專業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旨在以氧化銦系列催化劑為例,從催化劑修飾、理論計算設計、反應器優化和催化反應效率評估四個方面完整地展現多相光催化CO2加氫反應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研究思路。
  • 原子有序雙金屬Ni-Mo催化劑實現低壓下糠醛高效催化轉化
    ,其中糠醛催化加氫脫氧(HDO)制2-甲基呋喃(2-MF)是一個典型的範例。通過AC-STEM,XAFS等結構表徵以及原位FT-IR與DFT計算相結合的研究手段,證明了IMC中原子有序的活性位點對於催化反應的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