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工程調控強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實現高效穩定的電化學CO2還原

2020-11-12 研之成理


▲第一作者:苑陸攀;通訊作者: 胡勁松、江文杰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論文DOI: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3831

全文速覽

本文利用分子工程策略製備了一系列具有相似物理性質的無摻雜、N摻雜、S摻雜和N、S共摻雜多孔碳載體,這些載體可實現3.5 nm SnO2納米顆粒(NPs)的高密度負載(約60 wt.%)。該體系為研究強金屬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SMOSI)及其對電催化性能的影響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系統的實驗(XPS、UPS、DTA和 XRD)和理論研究發現了SnO2(NPs)與碳載體之間的SMOSI,此SMOSI能夠有效地將電子從碳載體轉移到SnO2 NPs上,增強了關鍵反應中間體CO2•-的吸附,從而促進了CO2RR。N、S共摻雜碳載體負載SnO2 NPs負載體系(SnO2/NSC)表現出最強的SMOSI,具有最高的CO還原製備HCOOH的選擇性和活性,法拉第效率(FEHCOOH)高達94.4%,部分電流密度(jHCOOH)高達56.0 mA·cm-2,優於大多數報導的Sn基催化劑。

背景介紹

A. Sn基催化CO2RR現狀

利用可再生電力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成有價值的燃料和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循環利用的一種新興技術。目前,雖然一些Sn基催化劑對CO2RR對HCOOH具有較高的活性和選擇性,但部分電流密度和穩定性仍不盡人意。因此,開發具有高活性、高選擇性、長時間穩定、能提供高電流密度輸出的電催化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B. 金屬與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概念

在多相催化研究中,SMSI效應在上世紀70年代末被首次發現並定義,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SMSI)被普遍認為是金屬和過渡金屬氧化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可以提高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特別是在熱催化方面。為了提高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性能,利用SMSI的合成方法和對其催化機理的理解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然而,利用這種SMSI效應提高電化學CO2RR的研究很少。除了金屬氧化物載體外,多孔碳還常被用作低成本、可控制備的CO2RR催化劑載體。儘管已有報導表明,N或S摻雜的碳負載催化劑表現出了較好的催化性能,但碳基催化劑中的SMSI效應卻很少被報導和揭示,特別是對於CO2RR。

基於此,作者首先挑選出具有相似結構的含不同雜原子摻雜的一系列分子前驅體用於製備除雜原子種類不同外相似的載體,通過負載金屬氧化物顆粒,探究不同載體對SMOSI的影響,進而探究其對CO2RR催化劑性能的影響。

研究出發點

要點1:利用分子前驅體精心設計了具有相似比表面積、形態和多孔結構的C、NC、SC和NSC載體。系統表徵清楚地揭示了SnO2 NPs和摻雜碳載體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金屬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SMOSI),其可以顯著提高SnO2在生成HCOOH時的CO2RR性能,法拉第效率(FE)、部分電流密度及耐久性等各方面。

要點2:系統的實驗(XPS、UPS、DTA和in-situ XRD)和理論研究發現SnO2 NPs與碳載體之間的SMOSI順序為SnO2/NSC > SnO2/NC > SnO2/SC > SnO2/C。這樣的SMOSI能夠有效地將電子從碳載體轉移到SnO2納米顆粒上,增強了關鍵反應中間體CO2•-的吸附,從而促進了CO2RR。

要點3:具有最強SMOSI的催化劑SnO2/NSC表現出最高的活性,其法拉第效率為94.4%,部分電流密度為56.0 mA cm-2,高於大多數Sn基催化劑,這些發現為構建催化劑與載體之間的SMOSI,探索高效耐用電催化劑提供了途徑

圖文解析

合成過程如圖1a所示,作者首先合成具有相似比表面積、形態和多孔結構的C、NC、SC和NSC載體,接著利用共沉澱法在其上負載SnO2 NPs,最終合成SnO2/C, SnO2/SC, SnO2/NC 和 SnO2/NSC四種樣品。圖1b-h結果表明,除不同的摻雜類型外,形貌、雜原子摻雜含量類似,高密度、小尺寸且尺寸分布均一的SnO2 NPs在不同的碳載體上的成功負載。

▲圖1. (a)雜原子摻雜碳負載SnO2 NPs的合成原理圖。SnO2/C、SnO2/SC、SnO2/NC、SnO2/NSC的(b) XRD和 (c) XPS。(d) SnO2/C, (e) SnO2/SC, (f) SnO2/NC,(g) SnO2/NSC的HRTEM圖像。(h) SnO2 NPs的尺寸分布圖。


其次,如圖2所示,作者採用XPS, UPS, DTA和 in-situ XRD綜合證明了SnO2/C, SnO2/SC, SnO2/NC 和 SnO2/NSC樣品中的SMOSI效應。圖 2a XPS證明了電子從碳載體轉移到SnO2 NPs,具體表現在Sn 3d結合能的顯著降低。位移越大,表明兩者之間的金屬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越強. SnO2/C, SnO2/SC, SnO2/NC, 和 SnO2/NSC在 UPS(圖 2b-c)測試中功函數的依次降低,差熱分析(DTA,圖2d)顯示碳燃燒峰值溫度變化明顯時所需溫度逐漸升高, 圖 2e SnO2 (110)衍射峰在原位程序升溫XRD測試中隨溫度變化明顯時及圖 2f最大半峰寬微分數值隨溫度升高變化明顯時所需溫度依次升高。以上均證明了SnO2 NPs與碳載體之間SMOSI的存在,且此SMOSI效應的順序依次為SnO2/NSC > SnO2/NC > SnO2/SC > SnO2/C.

▲圖2. SnO2/C, SnO2/SC, SnO2/NC 和 SnO2/NSC的(a) Sn 3d XPS, (b) UPS,(c)功函,(d) DTA, SnO2 (110)衍射峰(e)在原位程序升溫XRD測試中隨溫度變化關係和(f)最大半峰寬寬度隨溫度變化關係。


此外,我們發現SMOSI效應可顯著提高SnO2的電催化性能。如圖3a所示,在電催化CO2RR製備CO或HCOOH的過程中,所有的碳載體本身在很寬的電位範圍內(-0.65V至-0.15V)均呈現出10%以下的法拉第效率,反應動力學緩慢。負載SnO2 NPs後,催化劑性能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圖3b),且與未摻雜的SnO2/C相比,所有雜原子摻雜的碳負載催化劑在所有電位下都呈現出增進的FEHCOOH,HCOOH的FE順序為SnO2/NSC > SnO2/NC >SnO2/SC > SnO2/C。其中,SnO2/NSC在−1.15 V時FEHCOOH最高,達到94.4%,高於SnO2/NC (74.8%)、SnO2/SC (65.2%)和SnO2/C (52.9%)。而且圖3c 中HCOOH的部分電流密度(jHCOOH)隨SMOSI強度同步增加。在-1.15 V時,SnO2/NSC的jHCOOH是SnO2/C的4倍。SnO2/NSC展示出較高的FEHCOOH和jHCOOH,優於文獻中報導的其它Sn-基催化劑(圖3d)。且相較於SnO2/C,SnO2/NSC在長時間的測試中,FEHCOOH和jHCOOH未出現明顯衰減(圖3e)。考慮到所有樣品的結構和組成相似,這應該歸因於它們的SMOSI不同,且SnO2/NSC上最強的SMOSI解釋了其最高的催化活性。

▲圖3.(a) C、SC、NC和NSC的FEHCOOH。SnO2/C、SnO2/SC、SnO2/NC和SnO2/NSC的(b) FEHCOOH和(c) jHCOOH。(d) SnO2/NSC與其它Sn基催化劑的CO2RR活性比較。(e) SnO2/NSC和SnO2/C在−1.15 V下44小時的穩定性測試。


為了進一步了解SMOSI對CO2RR性能的改善,圖4a OH-吸附說明SMOSI有利於增強關鍵反應中間體CO2•-的吸附,從而促進了CO2RR。圖4b中的電化學阻抗譜(EIS)清楚地表明,SnO2/NSC的界面電荷轉移電阻(Rct)最低。基於這些結果,SMOSI的存在使得摻雜碳上的SnO2表面帶負電荷,這有利於CO2•-中間體的穩定,從而增強了CO2RR的整體催化活性。並且在CO2RR過程中,SnO2催化劑部分表面的Sn4+位點可能會發生原位動態還原為金屬態的現象(以N摻雜、S摻雜和N、S摻雜石墨烯上的Sn10團簇為例,分別為Sn10/NG、Sn10/SG和Sn10/NSG)。圖4d所示,Sn10/NSG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ads.)最低,且Sn10和石墨烯之間的相互作用遵循Sn10/NSG >Sn10/NG >Sn10/SG的順序;即使SnO2的部分表面可能被動態還原為金屬態,SnO2/NSC仍然保持著最強的SnO2與襯底之間的相互作用,驗證了其最佳的CO2RR性能。

▲圖4。(a)在飽含N2的0.1 M NaOH中進行氧化的線性掃描伏安法(LSV)掃描,(b) SnO2/C、SnO2/NC、SnO2/SC和SnO2/NSC的EIS圖。(c) SMOSI提高SnO2/NSC CO2RR性能的示意圖。(d) 以Sn10/SG, Sn10/SG and Sn10/NSG 為模型計算的Gads.。

總結與展望

在此研究工作中,我們開發了一種分子工程策略來研究金屬氧化物和碳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及其對CO2RR電催化性能的影響。XPS、UPS、DTA和 XRD測量結果很可靠地揭示了SnO2 NPs和摻雜碳載體之間SMOSI順序為 SnO2/NSC > SnO2/NC > SnO2/SC > SnO2/C,且此SMOSI可以使電子從載體有效地轉移到SnO2 NPs上,使帶負電荷的SnO2表面促進CO2和CO2•-的吸附,從而促進CO2RR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具有最強SMOSI的SnO2/NSC在CO2還原為HCOOH的過程中展示出最高的選擇性,FE最高可達94.4%,部分電流密度高達56.0 mA cm-2,表現優於大多數Sn基催化劑。同時,SMOSI顯著提高了SnO2/NSC上的CO2RR穩定性。這些可有助於將SMOSI擴展到各種催化劑體系,以增強其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自我點評及後續工作

這篇文章的接收只是我們這個研究課題的一個起點,在這個工作中,我們也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我們一直期望能實現原位的觀測表徵反應過程中金屬價態,探索氧化物材料在此反應中的活性位等,但是受限於現有的條件,我們沒能實現。現階段,我們正在深入研究這個方向,也在逐步完善原位表徵實驗,希望將來能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相關焦點

  • 耦合氧化還原的原子層沉積實現Pt/CeCuOx界面原子級調控
    為了實現貴金屬的減量化,科研工作者提出氧化物負載高度分散的Pt催化劑(包括單原子和亞納米糰簇)來提高貴金屬原子利用率。但是,因為氧化物負載亞納米Pt催化劑的活性對界面結構十分敏感,而傳統的製備和後處理方法難以實現界面結構的精準調控,從而使高分散Pt催化劑的活性收到了嚴重的限制(例如Pt單原子催化劑活性實際上要劣於負載的Pt納米顆粒催化劑)。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但是,由於一般採用高溫熱解方法製備,活性位點結構難以確定與調控,而且寄生的活性中心也導致此類催化劑在較大電流密度下選擇性不夠理想。有研究表明,酞菁鈷(CoPc)分子可作為催化劑在氣體擴散電極下將CO2轉化為CO,但在大電流下的穩定性較差。另外,目前對於單原子催化劑以及金屬大環配合物催化劑的結構與催化性能關係認識不足,制約了催化劑性能的優化。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相反,CeO2表面經還原產生的氧空位以及Ce3+位點在空氣中暴露10分鐘就被氧化了(Figure 2b, 紅線,藍線,綠線)。這些結果表明MnOx與CeO2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可以有效的穩定催化劑表面的低價Mn位點,抑制其被氧化。通過XANES譜圖可以進一步說明MnOx/CeO2-SOSI中由於強氧化物-載體相互作用導致產生的大量氧空位(Figure 2c)。
  • 福建物構所導電MOF實現高效CO2電化學甲烷化
    近年來,利用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分子轉化為各種高附加值產物(比如CO, CH4, C2H4, C2H5OH等)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在CO2電還原的產物中,甲烷(CH4)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和重要的工業原料,還可以作為燃料電池的原料,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 基於有機硫化物氧化還原化學實現在能源存儲中的穩定分子設計
    相比水系體系,非水系液流電池有望實現更高的電壓和能量密度,因為有機溶劑可以提供更寬的電壓窗口。作為在液流電池領域新興的活性材料,有機小分子具有非常多的優勢,例如元素儲量豐富、分子結構多樣和性質易調控等。然而,目前在非水系液流電池的報導中,大多數的有機活性材料存在溶解度低和循環穩定性差等問題;另外,對於在非水系體系中如何設計高溶解度和穩定的有機活性小分子的方向也並不是很清楚。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 快速原位合成In-MOF電極用於電化學CO2還原生成甲酸
    MOF的孔道非常有利於CO2分子的吸附,在電化學還原CO2領域有巨大潛力。但是MOF作為電極材料也存在諸多問題:第一,MOF的導電性較差,MOF和基底之間有較大界面電阻。第二,MOF中的金屬離子在負電位下極易被還原成金屬單質。第三,配位飽和的MOF催化能力較弱。
  • 孫世剛團隊:一種新型高效酸性氧還原M/MN4複合活性位的構建
    Zn-ZIF和Fe或Co鹽前驅體,在Fe-N-C非貴金屬氧還原(ORR)催化劑中形成金屬(Fe或CO)納米粒子(M-NPs)和FeN4或CoN4單原子協同作用的活性位點,並揭示了M-NPs與MN4位點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活化氧氣,使O-O鍵解離能壘降低,從而促進直接4電子反應途徑。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高分散鐵氮氧五配位單原子催化劑高效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Hierarchically micro- and meso-porous Fe-N4O-doped carbon as robust electrocatalyst for CO2 reduction)在國際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SCMs|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用於電化學還原CO2製備CO/H2
    通過電化學還原的方法將CO2轉化為合成氣,不僅能夠減少大氣中的CO2含量,同時還能緩解能源危機。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廉價高效的電催化劑來實現可控比例CO/H2的合成。近日,天津大學張兵教授和史豔梅博士等人在Science China Materials發表研究論文,發展了一種簡易的等離子體處理策略,利用氮摻雜碳納米管陣列(N-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CNTA)作為電催化劑,通過電化學CO2-H2O還原製備CO/H2比例可控的合成氣。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為了實現高能量效率和大規模生產,該反應需要在低的過電勢下快速選擇性的發生。大量的電還原CO2催化劑已經被開發出來,其中金(Au)和銀(Ag)在較低的過電勢下具有較高的一氧化碳(CO)效率(超過90%)。但是目前僅由地球含量豐富元素所組成的催化劑通常對CO2還原的選擇性較低。如今,由於單原子催化劑表現出了不同於納米顆粒和分子絡合物的性質和活性而受到廣泛關注。
  • Nature Energy最新綜述:CO2還原的影響因素及反應機理
    由於儲能所用的分子載體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度的靈活性,將可再生電力儲存在化學鍵(「電燃料」)中是極具前景的一種途徑。雖然氫氣是最佳的儲能分子載體,但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碳基燃料的電化學研究在最近幾十年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興趣。目前,碳基燃料的合成正處於復興時代。與電解水制氫相比,二氧化碳的電解技術尚未成熟。
  •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CO2陰極還原和甲醇陽極氧化同步進行實現甲酸的電化學合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0 21:47:41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施劍林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通過電催化,同時進行二氧化碳還原和甲醇氧化以製取甲酸的方法
  • AM:調控多孔碳基體中Se鏈分子構型優化儲鉀性能
    近期,中國科大餘彥教授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吳忠帥研究員等人合作,設計並製備了小分子硒與豆莢狀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纖維複合的薄膜電極(Se@NPCFs)用於實現活性物質硒的高效利用轉化,從而顯著提高K-Se電池的電化學性能,並且通過原位拉曼, 非原位高分辨、第一性原理計算及飛行時間離子二次質譜測試探究了K-Se電池體系的反應機理並實現高性能儲鉀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鹼式碳酸鉛作為電化學穩定的活性相用於電催化CO2還原製備甲酸鹽
    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都證實了鹼式碳酸鉛對電催化CO2還原為甲酸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表明鹼式碳酸鉛是能夠穩定催化CO2的活性相。背景介紹電催化是新能源生產和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展電催化技術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廉價、高活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定性的催化劑。
  • 新型CO2還原電催化劑製備成功
    CO選擇性99.5%以上 接近工業應用要求  8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梁永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分子分散電催化劑體系,並採用分子工程調控的方法,構建了基於金屬酞菁的高性能二氧化碳(CO2)還原電催化劑。
  • 調控活性位密度和載體孔結構增強單原子Fe催化劑ORR性能
    氧還原反應(ORR)是一類典型的電化學轉化過程,在鋅-空氣電池(Zinc-air batteries, ZABs)、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等新型能量存儲和轉換器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華科錢立華教授:納米多孔金的電化學製備與CO2還原時的活性恢復
    納米多孔金屬材料與電化學催化納米多孔金屬是由固體韌帶(孔稜,Ligaments)和孔道(Pore)在三維空間相互交織構成的一類功能材料。由於其同時具有凹/凸曲率的特殊韌帶構型,可實現電催化所需的介質離子和電子的無阻礙傳輸,且由於良好的導電性、高比表面積,使其成為非常有前景的電催化材料。相比於納米顆粒,納米多孔金屬具有自支撐,高活性,結構可調等優點。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可以兼具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勢,並可實現活性位點的精準控制,從而實現ECR反應活性和選擇性的調控(圖1)。該綜述論文首先介紹了CO2電還原的相關測試裝置和評價指標,以及有機、無機及其複合納米材料在ECR中的反應路徑等(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