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Angew:單原子配位環境調控反應選擇性

2021-01-09 騰訊網

研究背景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一類非常重要的電催化劑,其獨特的單分散結構集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點於一身,擁有最大的金屬利用率、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同時,SACs的活性位點(金屬-配體-基底,M-Lx-C)相對簡單確定且易於調控,如通過改變中心金屬原子、相鄰的配位元素和配位數可以有效地調控材料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性能。這種獨特的結構和性能可調性使得SACs成為了一個非常理想的催化機理研究和性能優化的材料平臺。近年來,多電子轉移的電催化反應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如氧還原(ORR)、二氧化碳還原(CRR)和氮還原(NRR)。這些反應有望通過小分子的活化,實現可再生能源的轉化存儲和化學品的綠色製備。然而,多電子轉移帶來的複雜反應路徑和較低產物選擇性極大地限制了該領域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SACs被寄予厚望。

成果簡介

以最簡單的ORR為例,Fe-Nx-C是研究最廣泛的4電子催化劑,而最近有很多報導發現Fe-Ox-C和Co-Nx-C等SACs的2電子選擇性可以超過90%。因此,深入理解SACs的配位環境與反應選擇性之間的關係,開發新型高效的SACs合成方法和調控策略,對於進一步推動SACs的發展和多電子轉移的電催化反應的研究至關重要。有鑑於此,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課題組以2電子ORR為研究體系,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單原子催化劑及其合成方法,並研究了配位環境的影響

圖文導讀

以MgO為模板,碳源/金屬鹽/配體源的混合前驅體在高溫熱解後得到介孔石墨烯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如該工作中的Mo-O/S-C催化劑。由於葡萄糖螯合效應和石墨烯缺陷錨定效應的協同作用,所得SACs的金屬負載量可超過10 wt%。球差電鏡和同步輻射表徵確認了SACs的局域結構和配位環境,並明確指認出其獨特的氧硫雙配位結構。與傳統的SACs不同,該催化劑在0.10 M KOH中ORR反應表現出明顯的2電子路徑,雙氧水的選擇性高達95%。理論計算表明配位環境的變化(如增加硫的比例)可以顯著改變中心金屬原子Mo對於OOH*的吸附能力,從而調控反應的活性和選擇性。該工作為SACs的合理設計、合成與調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同時也為電催化反應選擇性的優化指出了一個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2電子ORR產雙氧水(O2+ 2e-+ 2H+H2O2)的反應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意義。雙氧水是一種環境友好的大宗化學品,在化工合成、造紙、紡織、環保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雙氧水的工業生產主要通過蒽醌法,工藝複雜,且產生大量的酸性廢水和有機廢水。同時,工業所得雙氧水的濃度很高(70%),在保存和運輸中非常危險,而大部分應用所需的濃度較低(因此採用氧氣和水直接電催化合成雙氧水無疑是一條環保、綠色的工藝路線,特別是對於小用量、低濃度的現場應用場景(on-site, on-demand production)非常有吸引力,如水體淨化、日用消毒等。

圖1. 單原子催化劑Mo-O/S-C的形貌表徵

圖2. 單原子催化劑Mo-O/S-C的配位環境表徵

圖3. 單原子催化劑Mo-O/S-C的ORR性能測試

圖4. 單原子催化劑Mo-O/S-C的ORR反應性能的DFT計算

文獻連結:

Coordination Tunes Selectivity: Two‐Electron Oxygen Reduction on High‐Loading Molybdenum Single‐Atom Catalysts

Cheng Tang, Yan Jiao, Bingyang Shi, Jia‐Ning Liu, Zhenhua Xie, Xiao Chen, Qiang Zhang, Shi‐Zhang Qiao

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2003842

作者簡介

喬世璋教授,現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化工與先進材料學院納米技術首席教授,主要從事新能源技術納米材料領域的研究,包括電催化、光催化、燃料電池、電池等。作為通訊聯繫人,在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JACS、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超過410篇,引用超過61600次,h指數為131。同時,喬教授擁有多項發明專利,並從工業界和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獲得研究經費超過1280萬澳元。喬世璋教授已獲得多項重要獎勵與榮譽,包括2017年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桂冠學者(ARC 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2016年埃克森美孚獎、2013年美國化學學會能源與燃料部新興研究者獎以及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傑出研究者獎(DORA)。喬教授被評為國際化學工程師學會會士、澳大利亞皇家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等。同時,他擔任國際刊物英國皇家化學會雜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副主編,也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化學及材料科學兩個領域的高被引科學家。

相關焦點

  • 南昌大學袁凱和陳義旺團隊JACS封面:氮磷雙配位策略提升單原子鐵...
    氮配位金屬單原子催化劑(M-N-C, M= Fe、Co、Ni、Mn、Cu等)具有高活性、高原子利用率等優勢,在能源、催化等領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應用前景。對氮配位金屬單原子的配位環境及電子結構調控是提高ORR性能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結構調控方法。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黃延強團隊、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穆斯堡爾譜研究組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合作,從實驗和理論上揭示了Fe單原子材料催化中心電子態和配位結構在電催化氧還原反應(ORR)中的動態循環。
  • 陳軍院士課題組Angew:單原子催化劑普適性製備新策略
    ▲第一作者:金松博士後;通訊作者: 陳軍教授 通訊單位:南開大學 論文DOI:10.1002/anie該工作有望為合成用於多種電催化應用的單原子催化劑開闢新的途徑。背景介紹單原子催化劑具有100%的原子分散性、高度不飽和的配位環境和均勻的反應中心等特點,因而表現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本文從均相單核分子催化到異相單原子催化總結了單個過渡金屬位點應用於不同催化水氧化反應體系中的研究進展。5.以單個過渡金屬(TM)原子位點為活性中心,SMMCs和SACs的活性通常與TM物種(Mn、Fe、Co、Ni)、配位環境(C、N、O、S、P等雜原子)、幾何構型和基底材料的性能有關。
  • 電化學沉積實現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製備
    單原子催化劑是一類將孤立分散的金屬原子負載到載體上的新型催化劑。單原子催化劑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可以有效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尤其是貴金屬材料,這對催化劑的生產成本十分有利。同時,單原子催化劑中活性金屬中心的配位結構會影響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子結構。
  • 中國科大在腈類化合物加氫選擇性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針對這一挑戰性課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路軍嶺課題組通過利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設計出了Pd1Ni/SiO2單原子表面合金(Single-atom surface alloy,SASA)催化劑,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腈類化合物催化轉化製備仲胺,並同時完全抑制了氫解副反應的產生。楊金龍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進一步揭示了催化反應選擇性調控的分子機理。
  •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該研究證明該材料厚度僅為2.8 Å,是由卟啉環為結構基元交聯聚合形成的單原子層材料,其配位的金屬催化位點完全均一,高度有序,精準可調。在CO2電催化應用中,該材料的產物選擇性表現出金屬位點依賴性。單原子層材料在納米尺度下具有典型的平面結構,其厚度均一,形貌均勻,近視長方形。該二維材料是由卟啉環為基元組裝而成的單原子層,金屬卟啉單體上的羧基官能團與 Cu2+配位,再通過交聯反應形成單原子層組裝體,具體的分子結構示意圖和放大圖如圖1b,c所示。其厚度僅為2.8 Å,與單個卟啉環的理論原子厚度( 2.7 Å) 完全吻合。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近年來,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均一的活性位點,其在諸多重要的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這也為探索光催化CO2還原反應新材料提供給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稀土元素(REEs)由於其獨特的電學、光學等性質而被應用於許多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工業製造等領域。將稀土金屬納米材料降低到單原子尺度,為開發高效光催化CO2還原催化劑提供全新的機遇。迄今為止合成和報導的稀土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很少。
  • 中科大江海龍教授Angew:MOF基單原子催化劑助力低濃度CO2電還原
    、配位環境、比表面積、孔尺寸等特性均保持一致,從而實現了有效的變量控制。背景介紹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諸多反應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優越性,並且已經成為了多相催化的前沿領域。通常情況下,SACs的催化性能不僅依賴於金屬活性位點的本徵活性,同時也會受到活性位周圍的微環境以及載體的物理化學特性的調控。
  • Pt中心精準調控與糠醇C-OH或C=C鍵選擇活化及定向轉化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論文DOI: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0c01276全文速覽近日,北京化工大學何靜教授團隊與中科院高能所鄭黎榮博士合作,通過設計和精準調控Pt中心為孤立原子Pt、配位不飽和二維(2D)Pt-Pt或配位不飽和三維
  • 吳紅軍&顧競教授Angew:Ni基催化劑在CO2還原中的尺寸效應
    催化反應的轉化效率和產物選擇性取決於反應中間體與催化劑的結合能,在眾多可能的反應路徑中,CO2還原為CO被認為是最簡單的反應步驟,CO作為反應原料,可用於合成更加複雜的化學品。前期文獻報導了貴金屬Ag、Au、Pd和過渡金屬Cu在催化還原CO2過程中的尺寸效應,結果表明,金屬尺寸越小,對CO的選擇性越高。
  • 群雄逐鹿,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前世今生!
    這篇文章涵蓋了從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合成,表徵到電催化機理的各個方面,可謂是單原子電催化劑的工具書。該文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王超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武剛教授,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陳少偉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邵敏華教授等人聯合發表。
  • 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原標題:單原子再發Science —— 關於單原子你知多少? 隨著納米催化的發展和表徵技術的進步,科研工作者發現表面不飽和配位原子往往是催化的活性位點,所以通過控制納米晶的尺寸、形貌、晶面去調控催化劑表面原子的分布和結構以提高催化性能。
  • 東北石油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近日,東北石油大學王寶輝吳紅軍教授團隊博士研究生李志達同學在單原子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吳紅軍教授與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USA)化學系Jing Gu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東北石油大學為第一通訊單位,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學術雜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 東北石油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上發表論文
    近日,東北石油大學王寶輝吳紅軍教授團隊博士研究生李志達同學在單原子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Size-dependent Ni-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鎳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還原中的尺寸效應)」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2.959)。
  • 喬世璋教授課題組Chem:熔鹽竟然可以作為合成二維材料的催化劑?
    ▲第一作者:金桓宇;通訊作者:喬世璋教授通訊單位: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作單位: 澳大利亞同步輻射中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美國肯特州立大學論文DOI:10.1016/j.chempr.2020.06.037.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梁永曄、化學系副教授王陽剛及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馮振興聯合國際合作團隊在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CO2)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dispersed nickel phthalocyanines on carbon nanotube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
  • 哈工大《Angew》: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高雲智教授為文章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李燦為第一作者,本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rant No. 21433003)支持。
  • 中南大學雷永鵬等金屬電催化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能夠在溫和條件下生成燃料和化學品等,為維持全球碳平衡和緩解能源短缺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的途徑。單原子催化劑(SACs)包括彼此分隔開的活性金屬中心和載體,最大化的原子利用效率和高的本徵活性使其備受關注。
  • 哈工大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目前,原子級分布的鉑原子已經成功地錨定在各種載體材料上,在各種催化反應中表現出了優越的催化性能。SACs中金屬原子與周圍配位環境的相互作用一直被認為是調節單位點催化活性的一個重要參數,但是,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通常也沒有很好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對於通過熱解方法製備的SA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