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特種化學電源研究所團隊在單原子Pt電解水制氫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利用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來調節單個原子Pt的電子結構的策略,並表現出優越的電解水制氫性能。研究成果以「Polyvinylpyrrolidone-Coordinated Single-site Platinum Catalyst Exhibits High Activ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聚乙烯吡咯烷酮協同單原子位點Pt催化劑具有較高的析氫活性)」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頂級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影響因子12.959),並被選為「Hot Paper」。高雲智教授為文章第一通訊作者,博士生李燦為第一作者,本工作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Grant No. 21433003)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2005282
單原子催化劑(SACs)因其極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和無與倫比的卓越催化性能,近年來在多相催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尤其在貴金屬單原子催化劑領域,其突出的催化活性可以彌補它們在稀有量和高成本的短板,從而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目前,原子級分布的鉑原子已經成功地錨定在各種載體材料上,在各種催化反應中表現出了優越的催化性能。SACs中金屬原子與周圍配位環境的相互作用一直被認為是調節單位點催化活性的一個重要參數,但是,這一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通常也沒有很好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對於通過熱解方法製備的SACs。
圖1 光化學還原構建PVP配位Pt單原子活性中心的形成機理示意圖
圖2 N·K-edge-XANES光譜數據和理論計算(DFT)模型印證醯胺基團(N-C=O)的供電子效應對單個原子Pt電子結構的調控
在本工作中,團隊採用了一種常溫下可控的光化學方法製備Pt SACs。該策略實現了利用有機穩定劑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調控單原子Pt的電子結構,研究發現用含有醯胺基N-C=O基團的不僅是維持Pt原子分布的配位環境,而且對Pt SACs電子結構產生供電子效應。理論計算(DFT)和同步輻射光譜數據(N K-edge XANES spectra)均表明:帶部分正電荷的Pt原子與PVP分子的醯胺基團(N-C=O)配位結構是電解水制氫反應(HER)的活性中心。在電化學性能測試中,製備的Pt SACs催化劑呈現出優秀的HER活性和穩定性。
該方法開拓了一個普適性兼高價值的研究視角:通過精心挑選出基於電子結構的配位結構的貴金屬和配位基團來設計貴金屬(如Au, Pd, Ru, Ag等)單原子催化劑,以此來提升各種化學反應的催化性能。
本文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