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展望以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應《科學》雜誌邀請,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柯院士和李秀豔研究員撰寫了關於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的展望性論文,於當地時間5月24日在線發表。

材料素化旨在通過跨尺度材料組織結構調控實現材料性能提升,替代合金化,減少合金元素的使用,促進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儘管這一概念原理上可行,但納米結構的本徵不穩定性導致納米金屬材料熱穩定性差,在較低溫下即發生晶粒長大;機械穩定性差,在外力作用下出現軟化;難以規模製備納米金屬等,從而給材料素化帶來困難。

近期,盧柯和李秀豔團隊在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純金屬中發現了臨界晶粒尺寸下的晶界自發馳豫以及由此導致的材料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這一效應的發現,使得製備極小晶粒尺寸超高強度超高穩定性的金屬成為可能,為納米尺度調控組織獲得高強度帶來了新的機遇,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

該論文以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為主線,闡述了素化的原理以及晶界調控方面的最新進展。文中提出,與傳統的合金化強化原理即阻礙位錯運動不同,純金屬或低合金化材料可通過抑制位錯形核來提高材料強度,從而達到減少合金元素使用,提高材料可持續性的目的。材料素化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材料性能,而且還將對材料及器件的製造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w9905

相關焦點

  • 溫度壓力雙向調控金屬玻璃結構序—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橋石帶領的團隊通過高溫結合高壓的調控和原位檢測,實現了對金屬玻璃原子結構序的有效雙向調控。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是滿足全固態雷射器實現多波段雷射輸出的關鍵核心材料,但目前仍缺乏性能優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中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甘曉 通訊員 李丹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長淦課題組與美國石溪大學劉夢昆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鈣鈦礦錳氧化物這一關聯電子體系中實現了電子相的摩爾調控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室溫磷光材料可以應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的磷光材料相比,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毒性低、易於合成和修飾的優點。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深度展望:mRNA轉錄後整體調控
    自發現以來,轉錄調控在一直是基因表達領域的主要研究對象。而當基因轉錄後,mRNA分子自身是如何被調控的?RNA結合蛋白及非編碼RNA是如何影響mRNA加工、運輸、胞內定位以及穩定性?在應激條件或者發育進程中,細胞如何提高RNA調控的效率?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Jack D.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綜述:非26S蛋白酶體泛素化介導的內膜運輸途徑調控ABA信號
  • 「低能晶界及相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的原理及演示驗證」項目獲科技...
    「低能晶界及相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的原理及演示驗證」項目獲科技部批覆立項 2018-06-07 金屬研究所   項目主要針對材料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探索採用低能界面調控替代合金化實現材料素化的途徑。瞄準晶界與相界結構的形成、演化、調控規律以及穩定化機制這一材料學關鍵科學問題,突破含有大量低能界面的材料製備技術,研究合金元素對晶界和相界演化規律及穩定性的影響,澄清界面數量及分布、結構、成分與材料力學性能和物理性能間的關係,實現利用界面調控大幅提升材料性能。
  • 南大團隊展望光催化腫瘤治療前景—新聞—科學網
    、紫外可見光和X射線波段的作用機理和研究進展,討論了當前的局限性,並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基於光催化材料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新趨勢,一些光敏藥物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治療。光催化治療以腫瘤微環境為目標,輸入光子能量,進而發生光催化反應,破壞腫瘤區域氧化還原平衡,如同阿波羅之箭射向腫瘤的阿喀琉斯之踵,給腫瘤細胞以致命一擊。光催化治療有望成為未來能夠真正治癒癌症的治療方法之一。 然而,光催化治療目前仍面臨著難題與挑戰。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 正因為大衛·索利斯參與了兩項工作,所以獨享一半獎金,鄧肯·霍爾丹與麥可·科斯特利茨分享另一半獎金。 「他們發現了新的物質形態——拓撲物質態。普通人能看到氣態、液態、固態這常見的三種物態,更深刻的層次有很多物質態的分類。」王玉鵬解釋說,「比如說電子,導電的時候是流動的,從物理上就可以認為是液態的。」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RuBisCO酶是光合作用中決定碳同化速率的關鍵酶,同時也是植物光呼吸的關鍵酶,其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問世—新聞—科學網
    」,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中。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先進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強耦合效應二維異質結材料成功用於鋅離子電池—新聞—科學網
    V2O5/石墨烯異質結新材料,實現了對釩基正極材料的有效保護,極大緩解了釩溶解問題,獲得了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水系鋅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能源存儲材料》上。 近年來,水系二次鋅離子電池憑藉其安全性能高、成本低、環境友好和鋅儲量豐富等優勢,在儲能設備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釩基材料是一種典型的高容量鋅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存在溶解、體積膨脹、電子導電性差等問題,導致器件循環性能差。因此,亟待開發長壽命、高容量、高導電的釩基正極材料。
  •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推進材料素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
    該文以通過晶界調控實現材料素化為基本主線,闡述了材料素化原理及該團隊在推動材料素化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長期以來,工程合金材料的性能提升往往依賴於合金化來實現。但是,隨著材料合金化程度不斷提高,材料加工成本和回收利用難度也在不斷攀升。同時,由於納米金屬材料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較差,導致其規模化製備難以實現,材料可持續發展面臨了新的挑戰。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他實驗室發明的以糖基三氟乙醯亞胺酯為給體的糖苷化方法是目前複雜聚糖和糖綴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已被全球90家實驗室成功應用,被稱為催化糖苷化的三個裡程碑之一;以糖基鄰炔基苯甲酸酯為給體的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實現了其他方法不能實現的特殊糖苷鍵的構建,被稱為俞氏糖苷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