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成功

2020-12-04 科學網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成功
有助於製造生產燃料和清理環境的細菌

 

通過巧妙的基因操縱行為,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一個細菌基因組移植到酵母中,經改造後再將其移植到一個中空的細菌殼中,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微生物。此項技術為對實驗室中很少研究的生物體進行基因改造提供了一種更簡易的途徑,對培育生產燃料或清除有毒化學品的微生物也有重要價值。

 

得益於對酵母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的多年研究,科學家們已能利用這些基因工具進行更為複雜的基因改造,如更換整個化學路徑製作出可執行更複雜任務或更有效地生產物質的微生物。但是,很多業界關注的微生物,如那些具有生產化學物這種獨特能力的微生物並不容易製成。科學家們希望能夠設計像光合微生物這樣的目標有機物,以更有效地將光轉換為燃料。

 

通過將這些細菌的基因組插入酵母,文特爾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他們更容易地對其進行操控。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想要的是酵母或大腸桿菌的能力,而不是擁有其光合作用的器官。將這兩種基因組相結合在生物燃料世界裡將是極為有趣的事情。

 

文特爾研究所高調尋求從頭開始創建生命,各種技術也不斷地從中湧現,他們想要創建一個合成基因,然後用其來控制或重新啟動一個受體細胞。2007年,該研究所發表論文描述了其基因組移植研究成果,基因組移植是將一種類型的細菌基因組轉移到一個密切相關的細菌,從而使宿主帶有捐助者的特徵。去年,研究人員通過將合成DNA片段縫合在一起創建出一個合成基因組。

 

為了製作出一個合成生物體,研究人員不得不將合成基因組移植到一個細胞內,使其成功地重啟細胞。合成基因組被裝配入酵母中,意味著它缺少一些細菌的生物標記特徵。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沒有這些標記,宿主細菌會將移植基因組視為外來入侵者而將其摧毀。

 

《科學》雜誌網絡版上最新發表的一項新技術使此問題迎刃而解。研究人員首次將絲狀支原體基因組移植入酵母中。雖然科學家們曾在酵母中生長出細菌DNA片段,但這是首次以這種方式生長出完整的細菌基因組。使用現有的酵母基因工程工具,研究人員在化學上改變了細菌的遺傳物質,從而使其攜帶了細菌的分子標記特徵。研究人員將這個改性基因組移植入山羊黴漿菌(和絲狀支原體具有很近的親緣關係)以產生一個絲狀支原體細胞。

 

美國波士頓大學生物工程師吉姆·柯林斯表示,此項研究增強了基因組工程的能力並開闢了新的應用領域。對於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產業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對其他細菌進行測試,以便將生產技術轉移到與生物燃料業更為相關的有機物上。研究人員表示,有機物的遺傳路徑可分解環境汙染物,其通過基因工程移植入細菌後,就可以生存在如酸性池塘這樣惡劣和被汙染的環境中,然後就可用於對這些區域進行清理。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得成功
    通過巧妙的基因操縱行為,美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一個細菌基因組移植到酵母中,經改造後再將其移植到一個中空的細菌殼中,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微生物。此項技術為對實驗室中很少研究的生物體進行基因改造提供了一種更簡易的途徑,對培育生產燃料或清除有毒化學品的微生物也有重要價值。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工程 研究領域: 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
  • 廣州生物院用TALENs基因敲除技術成功培育免疫缺陷性家兔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良學博士和裴端卿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轉錄激活因子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s)技術應用於兔基因敲除研究,建立了兔基因打靶的高效平臺。並利用該技術平臺成功地將負責T細胞和B細胞重排的重組激活基因(RAG)敲除,建立了世界首例免疫缺陷家兔疾病模型,該成果於7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Research上。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我國科學家以基因工程培育出全球首例「豬猴嵌合體」
    中國科學院幹細胞與生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tem Cell and Reproductive)的研究團隊,日前成功以基因工程培育出兩隻體內含有部分猴子細胞的實驗豬,但兩隻實驗豬皆在一周內死亡。
  • 微生物也能變身建築材料?「新型微生物水泥」了解一下
    東南大學錢春香課題組針對目前鋼渣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利用微生物礦化技術製備鋼渣膠凝材料的方法,加速了鋼渣中鈣鎂礦物的離子溶出速率,並將其礦化為具有膠凝性的生物碳酸鹽,解決了游離氧化鈣、游離氧化鎂引起的鋼渣體積穩定性不良問題,實現了鋼渣中鈣、鎂的穩定高效利用。
  • 微生物與細胞資源的保存與發掘利用
    2009 年,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通過國家驗收。資源鑑定精準化、功能評價系統化微生物資源的發掘利用是工業生物技術的基礎,充分發掘利用微生物資源的潛力,將帶動我國工業生物技術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從而增強工業生物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創造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隨著基因組、宏基因組、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微生物資源仍然是尋求和發現下一代化學治療劑和代謝活性物質最大的潛在生物物質基礎。
  • 禽流感基因工程三聯疫苗成功上市
    3月30日在海南博鰲宣布,他們聯合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歷時6年研製的中國首創雞新支流(Re-9株)基因工程三聯疫苗成功上市。我國H9亞型禽流感疫苗自此邁入基因工程時代。禽流感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其中的H9亞型禽流感嚴重影響家禽生產性能,蛋雞產蛋率下降,肉雞生長緩慢。它還具有直接感染人或者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提供內部基因等潛在能力。此前,傳統疫苗走過了組織毒和細胞毒時代,作為第三代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是利用DNA重組、基因缺失或蛋白表達等生物技術生產的疫苗製品。
  • 新型鹼基編輯器在微生物中實現任意鹼基編輯
    新型鹼基編輯器在微生物中實現任意鹼基編輯◎本報記者 陳 曦作為基因組編輯前沿技術,無需產生DNA雙鏈斷裂,也無需供體DNA的參與,實現靶位點的精準點突變,已成為基因編輯的重要研究方向。開發新型鹼基編輯技術實現鹼基轉換甚至任意鹼基變換,在合成生物體系構建、遺傳疾病的基因治療、生物性狀修飾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 開拓中國農業基因工程的女院士
    攝於2004年·人物檔案·范雲六,中國工程院院士、分子生物學家、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創者、國家農業基因工程學科帶頭人。1930年出生於湖南, 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業化學系,曾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 美軍計劃利用基因工程 改造海洋微生物值得警惕
    據「防務一號」網站報導,美國海軍日前計劃通過基因工程,將普通海洋微生物改造成生物探測網絡,用來探測敵方艦艇、潛航器發出的信號。 據悉,該項目將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負責,初步設想是從海洋中獲取一種分布較廣的微生物,通過基因工程等技術改變微生物基因組成,使其在探測到敵艦攜帶化學物質後,向環境釋放某種電子或生化標記信號,達到檢測和發現周圍海域敵方潛艇潛伏狀況的目的。 當前,美海軍使用的海洋探測傳感器成本高昂,不利於大範圍使用。
  • 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可利黴素的研製是第三種方式:用基因工程的技術來改變某些基因,通過引進一些新的酶系,從而產生新的反應,最終形成新的化合物。可利黴素也因此成為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製的抗生素。「國內外還沒有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出在臨床上有實用價值的安全可靠抗生素的先例。到目前為止,可利黴素是第一個。用基因工程的辦法來研製新藥,打破了傳統的模式。」
  • 那些影響我們基因的微生物
    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微生物控制著小鼠體內膽汁酸的多種新型胺基酸修飾結構,這些新型結構也存在於人體中[3]。研究人員對小鼠的29個不同器官的96個部位上768個樣品進行了分析,它們分別來自4隻無菌小鼠和4隻具有正常微生物(SPF)的小鼠。
  • 基因工程與基因板塊前景分析
    今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繪製人類生命的「天書」人類遺傳密碼基本破譯,標誌著生物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技術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至70年代,DNA重組技術(也稱基因工程或遺傳工程技術)終獲成功並付之應用,分離、克隆基因變為現實,不少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關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陸續被確定。所有這一切使人們似乎看到了攻克頑症的曙光,研究基因的熱情空前高漲。  諾貝爾獎獲得者杜伯克進一步提出了基因組研究模式,美國國會遂於1990年10月1日批准正式啟動HGP,為期15年,政府投資30億美元。
  • 基因工程是什麼呢
    基因工程也叫遺傳工程,它和細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組成了生物工程。基本工程以分子遺傳學為理論基礎,以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的現代方法為手段。這與過去培育生物的傳統做法完全不同。這種做法就像技術科學的工程設計,按照人類需要把這種生物的「基因」與那種生物的「基因」重新「施工」、「組裝」成新的基因組合,創造出新的生物。小夥伴們如果真的可以組合,你希望創造出新的什麼生物呢?留言一起討論。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原標題: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重要一步   這項試驗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分化成幾乎所有細胞類型的一種再編程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些生殖細胞隨後通過體外受精技術產下了活體後代。   研究人員在12月24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人類基因工程大記事
    1966年,M.W.Nirenberg,S.Ochoa和H.G.Khorana 共同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  1970年,H.M.Temin等在RNA腫瘤病毒中發現反轉錄酶;  1972年,H.Boyer等人發展了關於重組DNA技術;  1975年,Sanger等人發明了快速的DNA序列測定技術;  1980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獲得專利
  • 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打破傳統 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可利黴素的研製是第三種方式:用基因工程的技術來改變某些基因,通過引進一些新的酶系,從而產生新的反應,最終形成新的化合物。可利黴素也因此成為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製的抗生素。「國內外還沒有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出在臨床上有實用價值的安全可靠抗生素的先例。到目前為止,可利黴素是第一個。用基因工程的辦法來研製新藥,打破了傳統的模式。」
  • 遺傳工程微生物研究獲進展
    通過重組DNA技術構建的具有特定功能(如:降解農藥)的基因工程微生物,即遺傳工程微生物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icroorganism
  • 【國科快資訊】原創首發: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對抗「隱形飢餓」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對抗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可以通過植物基因工程來改善這一問題,相關的成果已經在著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微量元素缺乏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缺乏鋅元素和維生素A可能會導致兒童死亡;缺乏鐵元素和葉酸會導致貧血以及認知發育障礙。但是一般情況下人們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缺乏微量元素,這就是「隱性飢餓」一詞的由來。